消费降级,是愚蠢过后的清醒。
工作头第一年,我对消费是没概念的,明明一个只有2000左右的工资,用的却是4、5千的手机,1500的运动手表,大几百的鞋子也是说买就买。
那时候心里的想法是我还年轻,以后有的是时间挣钱,而且工资还会涨,为什么不趁年轻多对自己好一点呢?
几年过去了,当初冲动买的物品大多被丢在角落吃灰,许多衣服鞋子没穿过几次,运动手表也静静地躺在抽屉里,好长时间没有开过机。
我不禁反思,买这些东西的意义何在,真的是因为需要吗,显然不是的。
除了被消费主义绑架外,导致我盲目消费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企图通过花钱来营造出一种“我很爱自己”的感觉。
但这其实是一种错觉,是一种虚假的“自爱”,一个真正爱自己的人,是不需要通过持续的不合理的消费来佐证这点的。
这种方式获得的满足感和被爱感,往往维持时间很短,对我而言,在下完单付完款那一刻,那种感受就已经消失不见了。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我每次收到快递都扔在一边懒得拆。
02
消费降级,让消费回归本质。
其实我们日常花的很多钱,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为“品牌溢价”买单,很多东西如果只考虑其实用价值,完全用不了那么多。
一件羽绒服,几千块的能穿,几百块的也能穿,两者的制作成本其实差不了太多,而且如果只考虑保暖的话,贵的不一定有便宜的暖和。
我现在买东西,只看两点,第一我需不需要,第二这件东西的实用价值有多大。
毕竟我们花出去的钱越多,意味着别人赚的钱越多。
很多东西的定价受到多重因素影响,外卖为什么比堂食贵,因为店家要赚钱,平台要赚钱,外卖员也要赚钱,钱从哪里来,自然是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钱最后都会平摊到消费者头上。
花钱和快乐有一定联系,但绝对不成正比。
在赛格六楼花几百吃一顿铁板烧,和花十几块钱在路边吃一碗汇通面,花十八块钱买一个肉夹馍,和花三块五买一个菜夹馍,收获的快乐有可能截然相反。
03
消费降级,是主动选择,也是无奈之举。
经过三年口罩,很多人已经渐渐意识到,有钱花比花钱更重要,所谓家里有粮,心中不慌。
钱是最可靠的安全感,因为靠树树会倒,靠人人会跑,只有装在你口袋里的钱,才是自己最大的底气和依靠。
当你有几百万存款,你可以对讨厌的工作说不,当你只有几万块存款,你就不得不套上缰绳,当一个老实本分的牛马。
时代的一粒灰尘,落在个人头上都是一座大山。现在这个环境下,每一笔消费,尤其是大额消费都要三思而后行,市场一个轻微振动,都有可能让不少人万劫不复。
消费从来都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简难”,如今从事“铁人三件套”的那群中产,当初有多潇洒,现在就有多苦涩。
04
消费降级的风,从城市吹到了农村。
这两天有两件事引起我的注意,一件是西安某个高档商场开业了,另一件是号称有四千年历史的“物资交流会”正在老家那片河滩地上如火如荼的进行。
两件看似平平无奇的事,放一起看却特别有意思。
观察网上大家的评论,对生活在城里的很多人而言,高档商场的开业只是意味着又多一个可以上厕所的好地方,而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很多人而言,河滩古会的开幕也只是提供了一个可以打发农闲时间的去处。
你会发现,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大家都默契遵守“只逛不买”的原则,呈现出的结果就是人流量看着很大,但对经济的贡献着实有限。
可以预见的是,这股“消费降级”的寒风还要吹一段时间,比起赚到钱,提振老百姓的消费信心显然要更难,也需要花更多时间。
05
消费降级的背后,站着一群失意的底层人。
互联网短视频的出现,让底层人对贫富差距有了更直观的认知,见多不怪,很多看似矛盾的现象都能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比如说明明经济这么不好,可旅游的人还是很多,高档商场消费的人还是很多,赚大钱的人还是很多…
那是因为我们没有看到越来越多假期选择宅家的人,没有看到那些越来越多选平价消费的人,以及越来越多被降薪裁员的人。
失意的底层人不被关注,不代表他们不存在。
《瓦尔登湖》里有这样一句话:一个阶层的奢靡,要靠另一个阶层的贫苦来支撑。”
因此再贫穷的社会环境,都能找到富人的影子,何况这么大的人口基本盘。
未来几年,普通人最应该做的事不是激进消费,而是放下消费带来的虚荣和面子,捂紧钱袋子才是关键。
先熬过这个冬天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