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么极度平庸,要么极度闪耀。
01
祖父母劬劳一生,共养育了6个孩子,这些孩子里,最幸运的是我父亲,在那个缺衣少食的年代,他是我们家唯一一个上过学的,于1976年高中毕业。
至于其他几个孩子,均在本应读书的年纪被迫放弃学业,回到村里参加集体劳动。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件事都耿耿于怀,甚至在某些夜晚我都做过这样一个梦,我与素未蒙面的祖父在梦中相遇,站在一个后辈的立场,我向他发出呐喊:
“您当初为什么不努力一点,再努力一点,让几个孩子接受更多的教育,您可知道,正因为您那浅视的目光做出的决定,您的孩子们几乎都是文盲,最后无一例外都成了农民,终生被困在那片贫瘠荒凉的土地上…”
面对我的质问,祖父并没有回答,只留下一个佝偻的背影和一声沉沉的叹息。
这声叹息似乎包含着无尽的悲哀和数不清的悲哀。
02
随着年龄增长,我越来越意识到,普通人想要从父母那得到足够多的托举是不可能的。
今年是祖父去世的第35年,也是我在社会上打拼的第6个年头,养儿方知父母恩,尽管如今的我还没结婚生子,但已经能够理解并体谅父辈的不易。
吃饱穿暖是养育孩子的底线,但对他们那一代人来说,这已经是他们所能做到的上线。
我不能用这种近乎苛责的方式去向我的父辈讨要答案,因为他们也没有从自己的先辈那里得到答案。
当我为没有生在富贵之家自怨自艾时,应该想到他们在和我差不多大的时候,也面临着和我同样的困扰,以及更加严酷的生存环境。
我们能平安健康的长大成人,就已是他们竭尽全力托举后的结果。
03
一味地向父母要结果,其实懦弱无能的表现。
如果他们能给你提供托举,根本不用你说,早早就会为你铺设一条康庄大道。
如果他们不能给你提供托举,你就是把他们批判得体无全肤也没用。
一代人有一代人职责,没有人拥有二次年轻的机会,属于他们的时代已经过去了。
与其把时间精力用来抱怨父母,不如用来提高和改变自己。
觉得父母认知低,自己就多读书,觉得父母不懂赚钱,自己就拓展更多赚钱渠道,觉得父母一辈子画地为牢,自己就争取去见识更广大的世界。
一个人要想改变家族面貌,打破一潭死水的家族格局,言语否定是最愚蠢最无效的方式,只有通过行动,才能从根本上重构家族基因,为自己以及后代打下坚实的发展基础。
04
个人主义的兴起,使得现在的年轻人严重缺乏家族使命感,人人都打着“生命只有一次”口号,想法设法让自己过得舒坦。
在当下一些年轻人眼里,奋斗已经沦为一个贬义词,大家都在争先恐后卸除肩上的担子,好让自己轻装前行。
但无论社会的发展,还是个人的进步,都离不开责任的推动,过度的“去责任化”,看似让我们的生命更轻盈了,但不见得会更快乐。
米兰•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里就论述过“重与轻”对人生的影响:
过于沉重的负担会给带来痛苦,但也会成为我们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一旦失去真实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所以不妨根据自身情况,适当给人生增加一些“压舱石”,它能让我们走的更稳更远。
民间有句俗语:“三代之内,必出兴家之子。”
父辈是家族的昨天,随着年龄增长难以指望,孩子是家族的明天犹未可知,只有我们才是这个家族的今天。
父母给不了的托举我们自己挣,不用觉得自己注定平庸,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