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是死的,但人是活的。
hi,我是秦尹。
中国最具权谋的那批人,在抛出观点前往往喜欢念诗或者讲故事,譬如《大明王朝1566》里面的朱厚熜先生,出场时不谈别的,先念首七绝:
练得身形似鹤形,
千株松下两函经。
我来问道无余说,
云在青天水在瓶。
同样对于内容创作者而言,你不能上来就开门见山,亮出刀劈斧凿的观点,这样或许可以在第一时间镇住读者,但通篇读完后,往往一个有用的点也记不住,这就是现在很多所谓认知类文章的弊端所在。
观点的引出、阐述都应该自然顺滑,不着痕迹,最好能藏于故事之中,让读者自己去慢慢发掘,这个过程叫做兜售,是比销售更高级的卖货方式。
真正的卖货高手,都是善于讲故事的人。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月薪这件事,在此之前,想先和大家分享晏殊的一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通常我们认为这是首词是在抒发闲愁,说难听点就是一个古代文人在发牢骚,甚至有点无病呻吟。
这样的理解当然没错,但浮于表面,这首词真正想表达的其实是有限的生命循环与无限的自然循环之间的微妙关系。
中国人的骨子里有一种“求稳”的思想:稳定的社会环境,稳定的仕途,稳定的收成,稳定的家庭,稳定的人际关系……
追求稳定的结果就是让人生变成一个枯燥重复的有限循环,而人都怕死,在天地自然面前,人总担心自己这个有限循环在某一天突然被踢出去,于是各种端绪闲愁纷至沓来。
思想决定行为,行为决定结果。在“求稳”思想的指导下,中国人做事讲究一板一眼,谨小慎微,没风险有功劳的事抢着做,没风险没功劳的事可以做,有风险有功劳的事尽量少做,有风险没功劳的事坚决不做。
由此我们就能明白“月薪”究竟是怎么一步步困死打工人的。
稳定的发薪,稳定的穷
“打工不能致富”已经成了绝大多数打工人的共识,具体到个人,我从上班第一年就意识到这点,但六年时间过去了,我依然舍不得丢弃这个饭碗。
原因何在,因为我每个月底都能收到一笔薪水,虽然不多,但足够稳定,稳定到我可以依靠这笔薪资来应对每个月的房租、吃饭、水电费、人情往来等等消费。
假如没有这笔收入,我稳定的生活局面就会被打破,安全感就会荡然无存,所以即便这笔钱在扣除必要的生活开支后所剩无几,我依然离不开它。
在我,和一大批抱着同样想法的牛马的奋力耕作下,公司业绩蒸蒸日上,老板住上了洋房,开上了豪车,但我们依旧穷的稳定。
跳出圈子不光需要勇气
我有辞职念头不是一天两天了,尤其是在工作日,我恨不得马上关掉工作文档,写一份辞职报告,去旷野里感受一下自由的气息。
鲁莽比懦弱更接近勇敢,话虽没错,但要想跳出一个圈子,光有勇气还不够,旁观者只会注意你“出走”这个动作,但你必须要问自己一个问题:“出走了,然后呢?”
一时的意气用事的确会带来爽感,但生活总归是要继续,真把人生当几个片段来活,不是幼稚就是愚蠢。
从这点来说,每个人都是拉娜,但我更希望大家都活成《肖申克的救赎》里的安迪,在逃出去之前,先给自己找好退路。
活出高配得感人生
小时候我爸常用这句话来教导我:“人活一辈子,不争馒头争口气。”
对大多数人来说,这句话几乎和晏殊的那首词一样耳熟能详,但越平常的话往往会让人忽略其中的深意。
就比如争气,气到底是什么?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衍生了太多表意不明的词,比如气,比如道,别说普通人了,连创造这个概念的人都不一定讲得清楚。
在我看来,人活一口气,其实就是要活出一种高配得感,即时时刻刻追问自己:“为什么我就不能拥有某样东西?”
不得不说,月薪抹杀了太多人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认为自己这辈子就配挣那么多钱,就值么多钱,长此以往,一个人的创造精神和开拓精神会被严重削弱。
不要在潜意识里自我贬低
凡事先做再下结论,东西不放秤上永远不知道几斤几两,很多事只有尝试了,尽力了,才知道自己的上限在哪里。
不知不觉间,秦尹这个账号陪伴大家快一年了,去年这个时候,当我准备写公众号时,内心充满了迷茫和紧张。
但现在,这个账号已经收获了上万读者的关注,每个月能给我带来一笔额外收入,也让我对跳出现状有了更大的底气和动力。
假如我在一开始就对自己完全否定,不认为自己能把这个账号做起来,那根本不会有今天这个局面。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你把时间花在哪里,花就开在哪里,比起相信手上的掌纹,我们更要相信手掌握成的拳头。
我相信自己以后定能跳出月薪的束缚,享受富足自由的人生。
自然,同样的祝福也送给你。
以上,与你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