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公立医院力推新质生产力,
目标应为生产健康的能力
篇目一
新质生产力视角下
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策略
与发展趋势研究
作者
何谦然1 朱敏1 方鹏骞2
1武汉大学人民医院
2华中科技大学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智库)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
(15ZDC037)
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开放项目
(2023KFRKX09)
来源
《中国医院管理》
2024年 第12期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新质生产力
经营模式
摘要
随着新质生产力的兴起,为包括公立医院在内的各个领域发展注入了强劲的驱动力,同时为公立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通过对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展开分析,从新型劳动者、新型劳动资料、新型劳动对象3个方面解析新质生产力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中的作用路径及案例,并探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的必要性、措施及趋势。
希望加入卫生政策大家庭的师友,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健康国策2050”),
添加管理员微信:luckylyuh,
身份验证通过后即可免费进群,
群内将发布高清完整版思维导图、
高端学术活动等通知
正文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传统的生产力模式已难以满足现代社会的复杂需求。生产力作为推动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其内涵和形态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
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期间,首次提出了“新质生产力”这一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通过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发展,可以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以创新为主导,展现出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可持续性发展等特点,是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逐步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动力。
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已进入新阶段,公立医院持续聚焦提质增效推进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健康中国战略目标。新质生产力的崛起不仅以科技创新为公立医院带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也对其传统的经营模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公立医院始终以公益性为导向,医院的经营管理效益与公益性紧密结合,相辅相成。鉴于财政投入与补偿机制的调整,取消药品耗材加成等医改政策实施的影响,公立医院易陷入医疗服务公益属性和生产经营属性的博弈过程,为确保公立医院在医疗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态势中保持可持续且高质量的发展,深入研究其经营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新质生产力的背景下,研究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的变革与其发展趋势等,以期为公立医院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意义。
一、我国公立医院
经营模式现状分析
经营模式类型及特征分析
新质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为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的创新提供有力支撑。经营模式是一个组织为实现其确认的价值定位,在运营过程中所采取的特定方式和方法。公立医院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主要机构,其经营模式的创新是医院应对市场变化、实现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直接关系到医疗服务的质量与效率,更深刻影响着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福祉。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化,公立医院在保持公益性质的同时,也在积极探索更加高效、新型、可持续的经营模式。
1.分权与协作经营模式
随着医改的推进,公立医院开始尝试分权与协作经营模式。该模式强调医院内部各科室间的协作与分工,通过下放部分管理权限,激发临床科室和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医院整体运行效率和服务质量。
2.多元化经营模式
多元化经营模式是公立医院巩固医疗服务核心功能、不断创新服务内容、积极探索和实践多种经营模式的过程,主要包括开展健康管理、康复医疗、远程医疗等新型服务,加强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为满足特殊群体或特殊疾病的诊疗需求提供更加专业的个性化医疗服务等。
3.规模扩张型经营模式
规模扩张型经营模式是公立医院通过扩大医院规模及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能力,以实现医院快速发展的经营模式,主要包括一院多区模式、院中院模式、医联体合作模式等。
4.精细化管理经营模式
精细化管理经营模式是医院以业务管理精细化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在人力资源、财务、供应链等方面的管理。利用先进的信息系统,实现人、财、物、技等信息集成管理,实现有限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医院管理效率和效益。
公立医院经营现状分析
公立医院为我国完善医疗服务体系构建了广泛的基础服务网络。随着医疗改革的推进,公立医院在保障民生和提升民众健康福祉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据《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2022》等资料梳理了近年来公立医院在数量及规模、财政补偿及医保支付、运行压力等方面的数据,从中发现现有的经营模式对公立医院发展的影响。
1.数量及规模变化趋势
近年来,公立医院的数量和规模得到了持续调整和优化。随着我国医疗服务市场的快速扩张,2012—2021年,公立医院的床位数(年均增长4.3%)和卫生人员数(年均增长5.1%)均保持了增长趋势。具体来看,2021年公立医院在全国医院的占比为32.3%,公立医院床位数占比为77.7%,卫生人员数占比为70.2%。由此可见,公立医院在整个医疗行业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2.财政补偿机制与医保支付方式改革
随着新医改政策的全面推行,我国公立医院补偿方式主要来自政府的财政拨款和医疗服务费用收入。《中国卫生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和计划生育统计年鉴》《中国卫生健康统计年鉴》显示,2010—2019年财政拨款收入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比例均低于10%。2010—2019年,财政拨款收入虽然每年递增,但是从占公立医院整体收入的比重来看,一直保持在7%~8%。公立医院长期面临资金短缺与政府财政补贴力度不足的问题。此外,随着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DRG/DIP等医保支付方式的实施,也使公立医院的运营管理面临新的挑战。
3.公立医院经济运行风险加剧
在国内外经济形势以及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等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公立医院面临较大的经济运营风险。国家卫生健康委监测数据显示,全国约43.5%的三级公立医院收支结余出现赤字。且有调查进一步指出,72.38%的公立医院管理者表示运营压力大,近30%的三级公立医院需要借款来缓解资金周转压力。国家卫生健康委卫生发展研究中心万泉所作的报告《我国公立医院经济运行分析》显示,2012—2022年,公立医院的长期借款金额已从1452亿元增加到3330亿元。
现阶段经营模式存在的问题
1.运营成本压力增大
公立医院运营成本逐年上升,主要体现在药品和耗材价格的上涨,人员成本、设备折旧费、运行经费、行政管理费用、医疗风险基金支出等间接成本的增加。因此,如何在保证医疗服务质量的前提下有效控制运营成本、创新行为管控措施,有待于新质生产力的进一步挖掘。
2.医疗资源配置不均衡
部分公立医院存在资源过度集中于少数科室或专家,这种不均衡的资源分配直接影响了整体医疗服务的效率与公平性。多家医院采用各种手段不断优化就诊流程,深入探索并巧妙运用新质生产力,降低患者就诊时间成本和提高医院内部资源使用效益。
3.医疗服务模式缺乏创新
随着人民群众对健康重视程度的提高,公立医院需要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例如,公立医院在慢性病管理和康复护理方面的服务内容和方式往往较为单一,难以满足患者对于全过程、全方位健康管理的需求。在新质生产力前提下,利用远程医疗、智慧医疗等新兴医疗模式服务患者尚有发展空间。
4.技术人才流失
公立医院长期面临人才流失的问题,尤其是高端医疗人才和青年骨干医师的流失,严重制约了医院的可持续发展和医疗服务质量的提升。因此,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建立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是新质生产力发展道路上最坚实的基础。
5.医患关系紧张
医患关系紧张是当前社会普遍关注且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它影响了正常的医疗服务行为,不利于社会和谐。公立医院现有的经营模式直接或间接地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态势。未来,随着新质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医患关系将朝着更加和谐、高效、人性化的方向迈进,最终实现医患双赢。
二、新质生产力
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中
的作用路径与案例分析
生产力的3大要素——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也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过程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新质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作用于各生产要素,促进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发生质的转变,并针对劳动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生产方式转变的过程中,新质生产力揭示了科技对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第一位的变革作用,这为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动能,也为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的变革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下面将具体讨论新质生产力在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中的作用路径,并通过S医院的案例进行分析。
新型劳动者
在生产力系统的各种要素中,劳动者是最活跃的生产要素,也是生产力进步与革新的关键。新质生产力需要的是兼具创新精神、知识底蕴、实践能力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对比传统的劳动者,复合型劳动者需具有更卓越的创新、认识和实践能力。在卫生健康领域,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就在于人才的创新精神、智慧贡献和积极行动。公立医院应当高度重视引进和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专业能力的新质人才队伍。
1.人才引进
公立医院在引进人才方面要注重选拔具有创新精神的个体,这意味着要重视那些富有创新精神、勇于挑战传统思维模式的医护工作者。这类人才能够推动医院在医疗技术、医疗服务等方面实现突破,从而提高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推动医院在专业领域内持续领先。S医院始终秉持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将人才视为医院持续发展的核心驱动力,落实人才全链条价值管理;全面推行“人才强院”战略,积极拓宽引才渠道,面向全球开展人才招聘,并实施“靶向”引才策略,以实际需求为导向,实现人才引进模式从“大而全”到“精而细”的精准化转变;重点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以高端引领助力学科建设与发展。
2.人才培养
公立医院应当致力于培养和提升医护人员的专业素养,锻造一支技艺精湛、专业过硬的医疗团队,孕育出一批具有前瞻性思维和创新驱动力的医疗精英,从而为医院注入新的的发展活力和竞争优势——
一方面,医院可以通过开展一系列专业培训、学术研讨会、联合培养等活动,使医护人员及时掌握前沿医疗知识和尖端技术。
另一方面,医院积极激励医护人员投身于科研创新,在临床实践中锤炼创新思维。S医院深知从“输血”到“造血”是人才队伍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因此,S医院致力于构建人才“蓄水池”——
通过内部培养与外部进修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提升人才素质;
搭建高端医教研平台,启动多学科交叉传帮带学术讲坛,实施有针对性的专项联合培养,并与高校深度合作实施“苗圃计划”,同时鼓励医护人员外出深造,形成“闭环”育才机制;
精心构建“知名专家—学科带头人—中青年骨干—雏鹰青年”的人才梯队,全方位激活人才引擎,为医院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3.人才管理
公立医院还需要建立健全人才管理和激励机制,制定公平、合理的人才选拔和任用制度,完善激励机制,以激发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构建一个积极向上、充满创新氛围的工作环境。S医院在人才管理方面打破传统的以业务量为主导的量化考核方式,建立薪酬激励、科研激励、荣誉激励等多维度相结合的柔性管理绩效体系,增设医疗型、教学型、医教研复合型岗位,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并且持续优化员工福利待遇,筑巢引凤,以文化留住人才。
新型劳动资料
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新型劳动资料,包括一系列前沿核心技术的设备,新科技应用的新材料、新能源。这些新型劳动资料涵盖了从高端制造装备到智能化管理系统,从数字化设计工具到网络化协同工作平台,它们共同构成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新基础。在医疗行业中,新型劳动资料正逐步改变传统的医疗模式,引领医疗领域朝着更高效、更精准的方向发展。这些新型劳动资料不仅提升了医疗服务的品质,也为患者带来了更加安全、舒适的医疗体验。
1.疾病诊断
人工智能(AI)技术正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通过深度学习和大数据分析,AI系统能够协助医生快速、准确地诊断疾病。针对某些特定病程,它们可以分析患者的病历、医学影像等数据,提取关键信息,为医生提供诊断建议和治疗方案,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大幅缩短诊断时间,为患者争取更多的治疗时间。
2.手术操作
新型的手术机器人和导航系统为医生提供了全新的手术辅助工具。这些机器人和导航系统具有高度的精确性和稳定性,能够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误差和损伤,能够协助医生进行更精细、更安全的手术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3.护理康复
新型的智能护理设备正在逐渐普及。这些设备能够实时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健康状况,根据患者的需求和偏好,提供准确及时的护理信息和个性化的护理服务建议,提高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
4.远程医疗
远程医疗技术也为患者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医疗服务。通过远程医疗平台,患者可以在家中接受医生的诊疗和咨询,为患者节省了时间和精力,降低了公立医院的相关支出。
新型劳动对象
与新质生产力相匹配的劳动对象包括未经处理的或者经过一定加工的自然界直接存在的物质、一些样态和性状发生了巨大转变的新物质以及非物质状态的劳动对象。这种劳动对象的多样性,体现了新质生产力对劳动对象范围的拓展和深化。医疗行业的劳动对象主要是指在医疗领域中,医护人员直接提供医疗服务的对象,主要是各个年龄段的健康需求者。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公立医院需持续寻求创新,为患者提供更高品质的医疗服务。
1.创新就医模式
公立医院应牢固树立以人民健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致力于打破传统的就医模式,实现医疗服务的全面创新。医院间需建立紧密的协同关系,通过信息共享、资源整合,实现医疗服务的无缝对接,形成医疗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为患者提供连续、同质的医疗服务。我们急需探索一种全新的就医模式,即集预防、诊疗、康复、慢病管理以及临终关怀为一体的全生命周期的健康医疗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不再局限于治疗疾病,而应涵盖全方位健康管理。加强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型医疗服务模式的建设和应用,突破地域限制以提高同品质医疗服务的可及性。S医院通过上线AI智能导诊系统,通过集成常见疾病目录,建立与疾病症状、属性、诱因等相关的全面知识图谱,精准分析患者陈述,为患者提供最优化的诊疗方案,从而显著提升门诊服务效率。
2.优化服务流程
公立医院可通过梳理和重构就医流程——
一方面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号、手机App、自助终端等多种方式,合理分配号源,方便患者预约挂号,减少排队等候时间;
另一方面,通过优化科室布局、医患信息共享、畅通患者就诊信息流、检查和治疗结果互认等方式,提高医疗服务效率,使患者能够在医院中得到更加便捷、高效的诊疗服务。
S医院采用信息技术手段优化流程,以更好地服务患者,如升级智能化医保结算,从“卡时代”迈入医保结算的“码时代”与“人脸识别”新时代,患者通过医保码即可快速完成挂号、就诊、缴费等,并推广“医保码”的“亲情付”功能,实现医保“家庭共济”便捷支付;深化票据电子化改革,患者可通过掌上医院小程序、App、缴费凭条二维码或邮件等多种方式轻松获取电子票据,实现“信息快速传递、患者少跑腿”的目标;不断推广智能发药机的应用,配药自助机系统能够迅速识别患者的药品信息,实现药品自动从药槽中发放,平均配药过程仅需10秒左右,为患者平均节约半小时等待时间。
3.拓展服务领域
在新质生产力的积极推动作用下,公立医院需积极与社会资本展开深度合作,有效拓宽服务范围——
首先,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医院的建设和管理,有效整合资源,提升运营效率和服务质量;
其次,可与社会资本共同开展各类医疗项目,如健康管理、康复医疗等,以有效满足患者的多元化需求,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和细致的医疗服务;
最后,医院与社会资本合作研发新的医疗产品和服务,推动医疗行业的创新和进步,提升行业服务水平。
三、新质生产力视角下
公立医院经营模式变革分析
经营模式变革的必要性
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始终发挥着卫生健康兜底、骨干和先锋的作用,致力于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重优化。在新质生产力影响下,科技创新为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和构造医疗健康服务生态圈提供了良好的契机。面对传统经营模式中存在局限性,夯实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的功能定位,公立医院急需变革创新经营模式,通过提质增效、降本控费,构建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发展环境。
创新科技赋能诊疗新模式
新质生产力强调创新、高效和质量,这一理念与AI技术的特点不谋而合。AI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引擎,正在赋能健康医疗领域诊疗新模式——
在医疗影像诊断领域,AI通过深度学习算法的应用,可以实现自动化分析医学影像,能够精准识别病变,并即时生成诊断结果;
在临床手术领域,公立医院可引入手术机器人系统,临床医生可借助立体视觉与机械臂的精准操控技术,通过人机协作推动精准医疗的发展;
在内镜领域,内镜医师可在“内镜精灵”(ENDOANGEL)的智能辅助诊断系统的协助下,实时监测检查盲区,关注可能遗漏的检查死角,准确诊断病灶并进行分型,有效减少不必要的活检;
在病历质量管理领域,积极引入AI病历质控系统,根据医院的个性化需求,构建与实际情况高度契合的病历质控规则库,医院只需指派专人负责定期维护,涵盖规则类型的设定、警示级别的划分和规则逻辑的精细调整等,AI基于各类数据,全面检查医生书写的病历,实现“质控提醒—临床修改—再质控”的闭环管理。
推进AI应用
打造多元化医疗服务模式创新
新质生产力与公立医院服务模式之间的关系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在当今社会老龄化日益显著的背景下,为响应《“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公立医院应秉持融合创新的核心理念,以“互联网+”与医疗服务为基础,进一步推进AI应用,构建多元化的医疗服务模式,有序推进并广泛运用远程问诊、远程监护、健康管理、康复指导、辅助诊断、全病程管理等智慧诊疗服务,构建以健康生态为中心的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构筑一个贯穿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智慧医疗生态,从而实现对患者健康的全闭环管理。
同时,公立医院需推进医疗服务体系的协同发展,推进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进程,进一步拓宽专病中心的辐射范围,打破地域界限,实现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互补,以满足更多患者的就医需求。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公立医院需要积极接纳新技术、新理念,通过优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模式,推动医疗资源均衡分布,做到医疗资源有“深度”,智慧医疗有“速度”,特色服务有“温度”。
挖掘数据资产价值
拓宽数据应用场景
数据资产作为生产要素,为新质生产力提供了基础,而通过挖掘数据资产价值,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为积极响应国家对卫生健康领域的战略规划与改革指导,结合公立医院长期发展战略,公立医院需完善数据治理,充分挖掘数据资产价值,实现数据资产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拓宽数据应用场景。
首先,公立医院需创建涵盖病案数据、医疗数据、财务数据及资产数据等全方位的数据资产目录,提供关于数据资产名称、编码、种类的检索方式,打破职能科室界限,通过全域数据无缝流动与共享,实现数据集成模式下的管理协同。
其次,在数据呈现方面,公立医院可结合实时、可视化驾驶舱,为医院管理者展示数据全景脉络。通过构建移动端应用,为医院管理者随时随地访问关键数据、及时发现数据背后潜藏的风险和机会提供便利,为医院管理决策提供科学、合理的建议。
最后,在医疗质量控制中,数据资产能够提高海量病案的分析效率,助力PDCA(计划、执行、检查、处理)循环优化。
公立医院经营模式的发展趋势
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公立医院经营模式正逐步呈现出多元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发展趋势。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体系中不断重塑定位,为未来医院经营发展提供新思路。
首先是服务体系的变革,形成六级的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即国家级—省级—市级—县级—乡镇级—社区服务站级的城乡一体化卫生服务体系。医联体服务模式从理念、技术、功能、人员等方面整合,实现向以人为本的整合性服务转型。
其次,在医疗服务层面,以人工智能、区域链、物联网为支撑,远程医疗服务将会广泛发展,诊疗服务不断优化发展,逐步呈现内科外科化、外科精准化、医技智能化的发展趋势。
再次在运营管理层面,AI将替代部分运营繁复的工作,医院管理人才向“临床+管理”复合型人才转变,医院运营管理由传统模式向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变。
最后在临床病例数据库层面,公立医院将构建多学科,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病例资源数据库,为临床医生提供诊疗的辅助参考资料,推动我国罕见病领域的发展。
篇目二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评估维度、体系及应用研究
作者
田翀12 刘灿1 方鹏骞2
1华中科技大学
同济医学院护理学院
2华中科技大学
健康政策与管理研究院(智库)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2204091)
武汉预防医学科研专项项目
(WY22B08)
来源
《中国医院管理》
2024年 第12期
关键词
公立医院
新质生产力
评估维度
摘要
新质生产力作为以创新为主导,融合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正成为引领医院转型升级的关键驱动力。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健康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对提升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整体水平至关重要。在分析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内涵与特征的基础上,探讨我国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评估维度,构建形成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三级理论评估体系,并对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的应用与意义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提供参考。
正文
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医院的新质生产力是一种以创新为主导,融合高科技、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通过优化医疗资源配置、提升患者体验、提高管理效率,并依托数据驱动和信息化支撑,推动医院从规模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实现医疗服务的高质量发展。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新质生产力正在成为引领医院转型升级、提升服务效能的重要驱动力。公立医院作为医疗卫生服务的主要提供者,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与发展不仅关乎医院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更直接影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整体水平和社会福祉。
对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进行评估,有利于更加清晰地界定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内涵,深入理解高新技术如何支撑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同时也可以揭示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及时发现公立医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未来发展提供方向指引,为政府相关部门进行卫生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一、公立医院生产力评估
的理论基础
新质生产力理论继承了科学技术在提升生产力中的核心地位,更强调了由技术到生产,再到产业的多层次、递进式的变革过程,其公式可表达为:新质生产力=(科学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劳动力+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优化组合。
在公立医院中,居民的健康是其最终产品,生产力即为生产健康的能力,劳动力是医院的人力资源,劳动资料可以理解为各种药品、医疗设备、器械、信息化工具等的综合,患者则为核心劳动对象。在公立医院的语境下——
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主要体现在医疗技术创新(如人工智能诊断)、新型医疗设备的研发(如手术机器人)和药物研发创新(如靶向药物、免疫疗法等)3个方面。
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则主要体现为信息资源的整合共享,人、财、物资源的精细化管理。
产业的深度转型升级则主要表现在服务模式的转变(如以治疗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和精准、个性化医疗等)、医疗资源的优化配置(如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产业链和价值链的延伸和拓展(如与医药企业、科研机构等合作,参与新药研发和临床试验)。
新质生产力是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能够引领创造新的社会生产时代,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动能。这些论述清晰描述了技术突破开启变革,要素配置创新推动实施,实现产业升级目标的过程,同时其先进生产力的本质也明确了对于新质生产力理念先进、技术水平高、效率高和质量高的发展要求。
与一般企业不同,公立医院同时具有生产性和公益性,其生产力评估需要考虑其公益性质,除了经济效益,还需要评估其社会效益,如对改善公众健康状况的贡献、对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对公共卫生事件的快速响应和有效管理的能力等。其新质生产力发展过程体现为通过科学技术赋能医疗实践,通过医疗资源创新性配置推动实现医疗服务供给深度转型升级,并体现出技术水平提升,突破性地解决健康问题,疾病治疗干预的效果和效率大幅提升,服务公平性和可及性的显著提高。
二、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的评估维度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的评估维度的提出
笔者抓住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本质特征,全面反映医院在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方面的努力与成效,基于上文的理论,结合文献分析,梳理提炼形成了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 5 个核心维度。
1.科技赋能水平
技术革命性突破是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条件。在全球生产力增长放缓的背景下,技术创新被视为推动新一轮生产力飞跃的关键因素。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报告》频繁提及科技赋能对国家和企业竞争力的提升作用。此外,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生产力展望》也反复强调科技进步对长期生产力提升的核心作用。
在对公立医院的新质生产力评估中,科技赋能水平维度关注公立医院在医疗实践中应用科学技术的广度和深度。公立医院可能通过引入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系统、远程医疗平台、智能化医疗设备等方式实现。如利用 AI 技术进行医学影像分析,可以显著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利用远程医疗平台,可以为偏远地区提供更便捷的医疗服务。其操作性定义可以具体化为以下几个方面:
创新投入。评估医院在科技研发、技术引进和创新能力建设方面的资源配置和资金投入情况。评价指标包括科研经费占比、科研人员配置比例、科研平台建设、科研基础设施投入等。
创新成果产出。评估医院通过创新活动获得的科研成果、技术发明、临床治疗新方法的数量和质量。
创新成果转化。衡量医院将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医疗服务的能力,包括新技术、新方法的临床应用案例以及技术成果对提升医疗服务质量的贡献。
创新文化氛围。评价医院内部对创新活动的支持力度、创新意识的培养和鼓励机制的完善程度。
2.服务模式转型升级
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是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配置和优化,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实施方式,其结果是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在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生产力创新报告》和世界银行《全球生产力评估》等相关报告中,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在新兴市场经济体的生产力评估中被高度重视。
在公立医院,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维度体现了通过优化资源配置,推动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使患者受益最大化,实现医疗服务供给深度转型升级的能力。在生产要素的创新配置方面,涵盖了人力资源、设备、设施、医疗资源的整合,管理模式的创新和变革等,成果表现为公立医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创新和优化。
具体评价中,服务模式转型升级的操作性定义细化如下:
服务模式创新,即医院借助引入新的医疗服务模式(如远程医疗、个性化健康管理、连续性护理等)提升服务的可及性、便捷性和质量。
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指医院通过优化物理资源(设备、床位)、人力资源(医护人员分配)、信息资源(电子病历系统)等的配置,提高服务效率。
管理模式升级,意味着医院通过实施现代化管理工具和流程改进(精益管理、信息化管理平台),提升运营效率和质量。
人才培养和引进,依靠加强内部人才培养和外部高端人才引进,提升医院的人力资源能力和创新能力。
要素优化组合,就是医院通过整合人、财、物、信息等要素,提高各要素间的协同效率,推动医疗服务的创新与升级。
3.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
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是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标志,是衡量生产力变革成功与否或变革程度高低的关键指标。生产效率衡量资源的使用效率,是国家和企业生产力的直接反映;效益评估通过衡量投入与产出的比例,帮助优化资源配置,以及欧盟的《生产力评估框架》均将生产效率作为衡量生产力的核心指标之一。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也会通过生产效率评估宏观经济发展。评估公立医院的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必须对其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及其变化情况进行评估——
一方面,要考察医院采取的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评估公立医院整体生产效率的变化反映公立医院的全要素生产率提升情况。其操作性定义可以具体化为:
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医院的投入产出比、单位成本的医疗服务产出以及医疗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来评估。
医疗服务效率。评估医院提供服务的效率,包括平均住院日、床位周转率、手术台次利用率等指标。
经济运行效益。通过医院的经济运行数据来评估其经济效益,如业务收入增长率、成本控制能力以及收支结构的合理性。
4.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
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在质优,强调质优是新质生产力中最为重要或决定性的因素。国际标准化组织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高效能与高质量标准评估报告》频繁地将高效能和高质量作为衡量生产力的关键因素,特别是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全球竞争力分析中。对于公立医院,质优首先体现在医疗效果和效率,也就是高效能和高质量。高效能体现在诊疗流程的优化,如缩短患者等待时间和提高床位使用率等;高质量体现在医疗安全指标的改善,如降低医疗差错率和提高手术成功率等。
5.符合新发展理念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其根本属性在于其先进性,发展应该体现新发展理念。绿色生产和可持续发展理念日益成为全球经济的主流,开放和共享的生产模式推动知识和技术的普及,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协同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联合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报告》及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绿色经济指数》中,绿色生产和开放共享理念被频繁讨论。
因此,评估公立医院的新质生产力,还应该评估其在践行新发展理念方面的表现。绿色发展在公立医院主要体现在降低能源消耗以及医疗废弃物处理等方面的举措和效果,共享发展体现在医院在医疗公平、社会责任、公益服务等方面的表现,开放发展则体现在国际合作、技术引进等方面的开放程度和成效。践行新发展理念的表现可以通过以下操作性定义来具体化:
绿色发展,包括单位医疗服务能耗下降率、医疗废弃物分类回收率、绿色采购比例;
共享发展,通过医疗服务覆盖率、公益服务活动次数、医疗服务质量均等化指数等指标来体现;
开放发展,通过国际合作项目数量、引进的先进技术或管理模式数量、国际学术交流频率等指标来衡量。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评估维度的论证
1.各评估维度的重要性与科学性
从5个维度分别来看,科技赋能水平维度基于技术革命性突破作为新质生产力的前提,是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通过评估公立医院在科技投入、创新成果及技术应用等方面的表现,能够量化医院科技赋能的实际效果,并具有明确的评估标准和数据支持。
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是生产力变革的具体体现,强调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创新,从人员、设备、资源整合及管理创新等多个角度,科学系统地反映公立医院在服务模式上的变革和成效。全要素生产率是衡量生产力变革的核心指标,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通过评估医院提升生产效率和效益的具体措施及成效,来评估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提升的直接结果和核心标志。质优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维度聚焦于医疗效果和效率。
新质生产力的根本属性是先进生产力,新发展理念是新质生产力先进性的根本体现,是公立医院作为社会公共机构的重要责任,也是其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其评估涵盖了绿色发展、共享发展、开放发展等多个方面,反映了公立医院在践行新发展理念上的表现。
2.各评估维度之间的关系
从总体的逻辑结构来看,科技赋能水平是前提,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是实施方式,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是核心标志,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是具体体现,符合新发展理念是根本属性,各维度之间相互支撑和相互促进,共同构成了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完整框架。
与此同时,虽然各维度之间存在紧密联系,但是它们各自关注的侧重点不同,具有相对独立性。科技赋能水平主要关注技术应用的广度和深度,而服务模式转型升级则侧重于资源配置的优化和创新;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侧重于效率和效益的提升,而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则更关注医疗效果和效率;符合新发展理念则是对医院整体发展方向和理念的评估。
三、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的理论评估体系
理论评估体系构建
鉴于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处于深入产业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笔者认为,当前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评估在把握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基本属性与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兼顾过程和成效,形成指标具体且可量化、能准确反映医院在新质生产力方面实际水平和表现的综合指标体系。与此同时,评估流程应简单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基于此,课题组从梳理形成的科技赋能水平、服务模式转型升级、整体生产效率和效益、高效能和高质量特征和符合新发展理念5个核心维度出发,立足于对现有研究成果与实践经验的深入剖析,在每个维度下进一步细化为若干个子指标,以构成完整的评价体系。首先,广泛参考国内外先进的医院评价标准与研究成果,结合我国公立医院的实际情况,结合文献综述,以科学、客观、可得为原则,筛选出具有代表性、敏感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以确保每一个评价指标的设立都有充分的理论依据与实践支撑,在选择评估指标时,我们遵循了以下原则:
代表性。指标应能够反映新质生产力的核心特征。
可操作性。所选指标的数据应易于获取和计算。
敏感性。指标应能够敏感地反映医院间的差异,包括不同地区、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医院之间的差异。
针对性。评估指标应根据公立医院的实际特点进行设计。
全面性。指标应涵盖新质生产力的各个方面。
动态性。指标应能够反映公立医院生产力的动态变化。
进而通过课题组讨论,反复论证、分析指标间的逻辑关联与互补性,以避免重复评价或遗漏关键要素,不断优化评估体系的结构与内容,确保其既能准确反映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又能为管理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信息。
三级评估指标体系
本文以5个核心维度为一级指标,并进一步筛选出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形成初步的公立医院新新质生产力三级评价理论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价指标体系
评估体系优化
本研究构建的评估体系较为全面,但是由于该指标体系目前只是一个理论指标体系,并没有经过论证与试用,评估指标的选择仍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需要未来在应用和研究中进一步优化和调整。与此同时,由于不同医院在新质生产力建设方面的起点、条件和目标各不相同,有必要针对不同医院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制定差异化的评估标准,未来可以通过设置不同的权重、调整指标范围或提供选择性指标等方式来实现。最后,未来可以在评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分析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制,以探索更加有效的发展模式与策略。
四、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
评估体系的应用与思考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体系的应用
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正处于深入产业实践的快速发展阶段,在此阶段进行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评估,对于有效把握发展方向,指导资源配置与决策具有重要意义。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的目的是帮助医院明确自身在新质生产力建设上的定位和目标,制定科学合理的发展规划,并不断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以实现更高质量、更高水平的发展。从评估本身的属性来看,属于发展型评估,不仅仅关注公立医院在新质生产力方面的实际表现和成果,还关注公立医院在提升新质生产力过程中所采取的策略、措施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评估体系的应用步骤是:
数据收集。通过医院信息系统、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相关数据。
指标计算。根据评估体系中的计算方法,计算各项指标得分。
综合评估。采用加权平均法计算总得分。
结果分析。对评估结果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识别优势和不足。
改进建议。基于评估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帮助医院优化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提升新质生产力。
为了尊重医院主体性,同时保证评估和比较的可靠性,可以采用自愿报名、自主填报、提供支撑材料的方式进行评价。同时可以建立评估结果激励机制,对表现优秀的医院给予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其在新质生产力建设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
是对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能力
与水平的评估
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是医疗服务体系改革的重要方向,同时也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通过持续深化改革、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强化科研创新等措施,不断提升公立医院的综合服务能力和水平。新质生产力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具有很强的契合性——
新质生产力强调科学技术的革命性突破,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所需的技术升级和创新不谋而合;
新质生产力注重生产要素的创新性配置,这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所需的资源优化和精细化管理相呼应;
新质生产力关键在质优,这与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要求相一致。
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的《公立中医医院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试行)》也将新技术应用、科研创新、管理效能等新质生产力的相关要素纳入了评价体系。因此,通过对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评估,可以反映医院高质量发展的水平和潜力,为医院制定高质量发展策略提供有力支持。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
有利于促进医院的创新发展
与转型升级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在医疗服务效率与质量提升上,更体现在医院整体创新能力、资源整合能力、人才培养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全面提升上。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要反映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现状,深入理解技术突破如何推动医院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
一方面,通过评估识别出医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的优势与成果,有利于为医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创新模式的推广提供有力支持,从而加速医学技术创新成果的转化和管理创新的推广应用;
另一方面,通过评估有助于发现医院在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为医院资源配置和战略决策提供重要依据,为政府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提供证据支撑。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
有利于构建医疗产业链
协同创新生态
在医疗产业链中,医院是医疗服务的直接提供者,也是医疗资源的整合平台和产业链协同核心,与医药研发、医疗器械制造、健康管理服务等产业环节紧密相连。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
有助于在揭示医院本身发展方向与潜力的同时,反映医疗产业的发展趋势与革新方向;
有助于医疗产业技术创新与产业革新,推动医疗产业链的升级与发展。
同时,评估结果也能够帮助政府和社会各界了解医疗产业的现状与未来趋势,从而制定科学的产业发展规划与政策导向,引导医疗产业向高质量、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体系实施
可能面临的挑战与相应解决策略
在对公立医院新质生产力评估体系进行应用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一系列挑战——
首先,由于新质生产力内涵和评估维度的丰富性,如何收集和整合来自不同部门、系统及各个维度的数据,进行综合评价是一个重要挑战。需要充分利用现有数据平台,进行整合分析。
其次,如何将评估结果有效应用于医院的决策和改进。需要通过建立应用机制,将评估结果与医院的发展规划、资源配置和管理模式优化相结合。
最后,则是对评估体系更新和改进的挑战。在体现新质生产力基本特征的框架下,需要建立评估体系的动态更新机制,定期对评估指标、方法和流程进行审查和调整,以体现最新发展趋势和技术进步。
(本文仅代表发言专家个人观点,与其所供职单位或“健康国策2050”官方立场无关。)
希望加入卫生政策大家庭的师友,
欢迎关注本公众号(“健康国策2050”),
添加管理员微信:luckylyuh,
身份验证通过后即可免费进群,
群内将发布高清完整版思维导图、
高端学术活动等通知
版权声明
“健康国策2050”公众号所发布的图文链接所列的编者按、思维导图、排版格式、大(小)标题,如非版权方的原文所述,则版权归属“健康国策2050”学术平台所有。对于本平台版权所有之内容(无论是否加注原创标识),未经本平台书面授权许可,任何机构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复制、引用任何产品的内容和观点。
违反上述约定的,本平台将就侵权人的违法行为追究其法律责任,并将侵权人信息抄送国家有关主管部委、司局,这将对侵权人的机构信用评价、个人职业前景带来严重不利影响。
往期课程学习材料
梁嘉琳 | 审稿
吕苏含 | 排版
学术交流
梁老师 23317472@qq.com(邮箱)
授权转载
wx14753814809(微信号)
想要独家、深度的政策信息
/学术成果,请关注公众号:
点亮“在看”,与更多人分享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