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悠悠 | 吴新建

乐活   2024-12-11 14:44   湖南  


   涟水悠悠   

| 吴新建


涟水,经涟源、娄星和双峰蜿蜒而过,两岸丰饶物产、人才辈出,堪称娄底的母亲河。娄底人“吃得苦,霸得蛮”,世所公认的湘军名将多达五十余人,系湘军将领的主要策源地。

汉朝即在龙城(涟水流域)置连道县,娄底从此纳入中央管辖,百姓逐水而居、繁衍生息,沿岸商贾林立、自古繁华。

始建于清末的娄底老街,东起望湘门,西至观化门,是涟水航运时期重要的物资集散地,编竹篮、弹棉花等传统手艺随处可见,满街浓郁的烟火气息,与钢城一南一北隔河相望,共同见证娄星氐星的激情碰撞。 地处上游的千年古埠桥头河,抢占湘安古道和涟水航道的双重优势,梅山文化与湖湘文化在此无缝对接,互为影响,正向融合,颜家龙、谭谈等文化名人均诞生于此。“丰乐乐,常安安”、“桥头河萝卜不放油,筷子夹起两头流”,这些妇孺皆知的民谚承载的不仅仅是一段远古的历史,更有百姓对丰衣足食的渴望。 

涟水子民自古崇尚耕读传家,涟滨书院、观澜书院等学堂雨后春笋,深深地影响着一代代娄底后裔,各路精英纷纷登上时代舞台。 近年来学界关于涟水研究的热度与日俱增,毕业于涟源一中的著名学者王鲁湘教授回母校考察,应娄底政协邀请做专题讲座,对涟水流域的探究提出了全新视角和发展路径。立足本土,放眼世界,再次唤醒涟水流域古老深沉的记忆,对娄底而言将是一件意义深远的事业。
 
记得有一首写涟水的歌《源》,曾在网络甚为火爆,歌词婉转悠扬,大意是:

沿着一行行诗句,去寻找
找到了牛背的歌谣,家藏的墨宝
沿着宽宽的街道,去呀去寻找
找到了挥别的渡口,古老的石桥……
沿着一个个人物去寻找
找到了祠堂的家训,祖传的勤劳
沿着滔滔的涟水去呀去寻找
找到了儿时的脚印,初恋的心跳……
 
涟水流到双峰溪口遂拦水筑坝,岛屿星罗其布,娄湘共享一湖。前些日去杏子铺参加工会活动,登上雷打石山极目远眺,但见青山隐隐,白帆点点,好一派波光潋滟的湖光山色。在山斗冲地下党支部阵列馆,无意中看到曾文正公一段关于涟水的文字,不乏对涟水的赞誉之词,寄予后人殷殷厚望,兹摘抄如下:“涟水湘山俱有灵,其秀气必钟英哲。圣贤豪杰都无种,在儒生自识旨归”。

晚清名臣曾国藩深受涟水熏陶,忍辱负重,厚积薄发,从荷叶塘一介羸弱书生走向权力巅峰。“楚境一隅,经营天下",他操办团练,缔造湘军,最终一举攻下金陵,建下了湘人在封建帝制下最大的事功,成为湖南乃至近代中国的壮举。

曾公经世致用的儒家思想,在维持那个风雨飘摇残局的同时,真正为娄底打开了一扇观察时代的窗口。现今杨市镇仍保留有10余处湘军故居,虽历经风雨损毁严重,却不失雍容华贵,大有明清建筑遗风,静静诉说那段戎马倥偬的过往。

 
抗战时期,“文夕大火”几近烧光了古城长沙,落难群众纷纷南迁,蓝田一时人口大增。梁祗六等涟籍将领顶住日寇的炮火,常德会战取得全面胜利,四十八根“力皮带子”传为美谈。躲过战火之累的涟源,国立师院、唐山工学院和周南女中等学数十所名校陆续迁入,古镇一度风光无两,获得了“小南京”的美誉。钱基博、钱钟书等大师相继来到蓝田,传道解惑,教书救国,保住了湖湘教育的火种,也为这片古老土地注入了蓬勃生机,数十年间涟水流域院士云集,孕育并出现了以梁稳根为代表的“娄商现象”。


现涟源一中校园有片临水的绿地,尚存省国立师院旧址(辛亥革命元勋李燮和的故居,时称李园),名著《围城》即成稿于此。小说中许多方言与场景与蓝田高度吻合,毫不吝啬地还原古镇的繁华与苦难,蓝溪桥的手工面,中山街的青石路,临河的一线吊脚楼,最是游子那缕挥之不去的乡愁。

当下一些灵动的讲话稿中,不时以这种诗意的方式开头,“巍巍龙山起舞,悠悠涟水欢歌",那是娄底渊远流长的文化自信。涟水从新邵县观音山西南麓(另一支湄江从安化高明发源)流来,一路浩荡,汇入湘江,沉淀了无数励志的故事,让十里八乡的后生广为传颂,成为娄底人永不枯竭的精神源头。

(本文图片由作者提供)


编委:谭速成
编审:谢小玲
编辑:李小红
版式:卢美安

传播湖湘文化 讲好追梦故事
展现城市风采 共建精神家园
投稿请加微信:857801085

江水冷
传播湖湘文化,沉淀城市记忆,书写百姓故事,集聚正向能量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