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三季度读书记录

乐活   2024-09-30 07:00   山东  


2024年3季度,读完81本,941.64万字,阅读时长196小时48分钟,纸质阅读55本,电子阅读26本,其中,小说24本、散文随笔11本、诗歌10本、社科2本、绘本23本、摄影写真4本、访谈2本、非虚构2本、mook1本、历史1本、戏剧1本,有57本在自评三星半以上。季度末重新筛选,在此分享最喜欢的15本。




-




·小说类·

1

J·M·库切《波兰人》

非常优雅轻盈,是那种如果我死前能写出这样的书会无憾的小说。




2

小川洋子《小鸟》

我对小川洋子总有偏爱,这本她依旧像温水般平静感伤。书里有太多令人心头一软的地方,自闭症哥哥因无法与人正常沟通,无师自通习得了小鸟的语言,并教会了与自己相依救赎的弟弟,哥哥去世后,弟弟将情感寄托在小鸟身上,是这样温暖孤独的故事。好喜欢这个故事,我的心也像被捂在手心里的透明小鸟,微微潮湿温热。




3

迪诺·布扎蒂《鞑靼人沙漠》

为了一场显影渺茫的战争和壮丽虚无的英雄梦,德罗戈在偏远的服役城堡蹉跎数年,从抱着微弱的期许与抱负,到半推半就被教条同化,凭着对鞑靼人进攻的幻想,像等待戈多般,像西西弗斯推巨石般,挣扎妥协、身不由己地被侵蚀消磨,终于等到敌人进攻,然而德罗戈已垂垂老矣被驱逐。读完我起立拍手。




4

多丽丝·莱辛《班的故事1:第五个孩子》

这个系列其实有两册,我更爱第一本。第一册讲述了像兔子一样繁衍出五个孩子的异常家庭,第五个孩子“班”是被人嫌恶的相貌奇特天生蛮力的返祖儿;关于人性、母职、养育、亲密关系的挣扎与为难,她下笔非常细腻深刻。到了第二册,被抛弃的“班”靠随缘遗漏的仁慈度日,一路上对母爱与同类不停找寻体认;他是如此孤独,而我们又何尝不是浮世畸零人。多丽丝·莱辛不愧是诺奖得主,写出如此流畅、惊心动魄、毛骨悚然的质问。




5

李劼人《死水微澜》

这本不要太好读,关于大时代洪流中人的小小游动。




6

黄晳暎《日暮时分》

韩国文学太史公。希望大家都能去读,跟着神性的文字同频惊慌、悲哀、幸存。也希望黄皙暎身体健康,笔耕不辍。虽然可能他自己并不在乎,但我觉得如果韩国要有一个诺奖,一定得是他。




·随笔散文类·

7


陈冲《猫鱼》

陈冲用敏感赤诚的思悟和晶莹细腻的体察,在人生的沉静河岸写炽烈绮丽的爱与酸涩,写温暖智美的族亲朋友,写勇烈挣扎的际遇抉择。她特殊的感受力和审美气质给予这本书更多缭绕氤氲的想象,而这些私语也让她的美更悠长隽永,读完像是与她进行了一场枕头上留下柔软凹印的爱恋。




·诗歌类·

8

托马斯·特朗斯特罗默《早晨与入口》

好久没读到这样自然与哲思巧妙融合的完美诗集了,喜欢。




·女性社科类·

9

许慧琦《“娜拉”在中国》

娜拉出走百年后,通往男女共赢终点的路依然漫长辛苦。娜拉是挪威剧作家易卜生《玩偶之家》的主角,作为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曾为拯救丈夫而伪造文书,东窗事发后丈夫却迁怒于她。娜拉看透了虚伪的丈夫和自己玩偶般的地位,毅然决然离开。该剧通过展现男性骑士精神的反面,戳破西方社会男性名为保护实则压抑女性的表象,用娜拉的觉醒与出走精神,唤醒处于劣势的女性,唤醒所有不满于被视为傀儡的人,在东西方都掀起娜拉风潮。作者着笔民国背景和男本位叙事下娜拉论述在中国的传播应用,从自救、抗婚、志业方面,剖析妇运起落,史料丰富,是很有意思的独特视角。




·绘本漫画类·

10

马克-安托万·马修《梦之囚徒:无穷》

豆瓣均分9.07「梦之囚徒」系列的第七册。一场梦中梦反讽荒诞现实的漫画艺术实验,是让人痴迷的循环递归的眩晕颠覆感,是无穷尽的惊艳,是哲学,是物理,是艺术。装帧太有趣了,真是辛苦编辑和印厂老师。




11

露图·莫丹《遗产》

很成熟高级的绘本,节奏恰到好处,故事简单动人,是难临摹的高级隽永,像亚热带雨将至的闷热午后,让翻页的人情绪如乌云积蓄,合上书,摩挲内封上瑞典的夏天,哀伤、遗憾和释怀才肯慢慢落下来。




12

詹姆斯·斯图尔特《恐龙疗法》

是哲学与现实平衡的四格漫画集,从成长、抑郁、快乐、人际、压力、思虑、成败、自我、朋友、家庭、工作伙伴等章节探入,带着淡淡英国式幽默,像小被窝一样,抚摸我们内在的平静。




13

《黑睡莲》

把悬疑小说变成绘本难度极高,这本是少有的改编比原著还好看的。




14

斯特凡纳·勒瓦卢瓦《消失的维纳斯》

故事发生在距离成立30周年庆典仅剩20小时的奥赛博物馆,可油画里的缪斯女神全部消失,只留下满墙的风景画,警卫维吉尔急忙跳上一辆世纪火车,与变形的服务生、古罗马角斗士不期而遇,人们在餐车里品尝柴姆·苏丁的《鲱鱼静物画》和《野兔》,飞驰车窗外的风景是克劳德·莫奈的《阿让特伊的铁路桥》和让-弗朗索瓦·米勒的《拾穗者》。喜欢极了,不知不觉融化在荒诞、动感、诗意的幻境里。 




15

赛斯《尚未缴械就是美好生活》

故事关于一个社会适应不良人士。妈妈家是让他感觉安全舒服的封闭纸箱,但又无法停留太久;他总是自我沉溺,最自然的精神状态是隐隐约约的抑郁,很多事物都会让他感伤,比如橱窗里的落了灰的塑料假花,因为看不出原本的颜色,透出甜蜜凄惨的感觉,对于痛苦,他说“些微痛苦对灵魂有好处。你可以把这理解成一个不开心的回答——但如果你看到他说这话时脸上的微笑,就不会这么想了。他是个幸福的家伙,对自己平静接受的生活很知足”;他喜欢一个人,爱收集旧漫画,会对着自己养的肥猫念叨,会等到凌晨两点确保没人后才出门滑冰,进博物馆后会直奔安静古朴的恐龙厅,对于他人,他说“他们可能都没意识到,就在他们喋喋不休时,我虽然坐着不动,像个毫无故意的家伙,在一旁点头附和,彬彬有礼,但已经判了他们’死刑’”。总之是这样一个有点冷淡又偏执的“过时”男人,有一天主动写信给《纽约客》,询问一位陌生漫画家下落,并一路追踪到底。整个故事像一段古板、老派而又不合时宜的碎碎念,但有着旧时光的纯粹迷人。翻到最后,我才意识到这本半杜撰的图像小说便是他对过往的怀恋和自身自负、孤高个性的审视,也是我。




-

隔墙对饮
林地胭脂,正在与人生相互试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