拣米 | 一周

乐活   文化   2024-04-26 17:11   山东  








2024.4.19—2024.4.26




喜欢伍尔夫日记里那些简短的开头:一个阴雨绵绵的银行假日。一阵暴雨落在池塘。一则简单记事。用写作来驱散困意,这是今晚的崇高使命。

江晚春·







坐在工位上,想起蔡澜早餐要配白兰地,一边兴奋开酒一边回应对清晨喝酒的质疑:没问题,现在巴黎是晚上啊。内心突然开阔起来。

林地胭脂







我观影还有个特别私人的点,就是我和一个人坐在一起看片,ta捧腹大笑的片段如果我完全笑不出来,我就预料我们肯定成为不了亲密的朋友;我流泪的片段如果ta毫无波动,我心里就深知我们的感伤泾渭分明,我们绝不会相爱,电影谢幕即散场。

软角鲨烯







小小花园为什么就看不够呢?因为每天都有新变化。比如今天,花葱又圆了一些;木绣球也更圆了一些,我家的花小,不知道是不是今年刚移栽的缘故?花葱和木绣球花开时间一致,白紫搭配很清新;蝟实也开了,蝟实也是今年刚刚移栽,想不到它也开花了;冬天冻坏的缸里放了一棵三角梅,周围栽了一些花草,想不到越来越美了。伺候花草就是这样让人着迷,你其实只付出了一点点,它们却回报你很多很多。

快乐农妇







“怪”是对规范的偏离,某种意义上也是对规范的质疑和挑衅。正是这种“怪”会让人质问:规范是如何形成的?规范之所以成为规范的机制是什么?规范不正是在奠定自己的建制的时候对偏离它的东西进行压制吗?

汪民安《亲密关系的核心是友谊》







今天去看了学校艺术系的毕业展,这位女生做的是《Pressure and Pleasure》,女人的身体,欲望和食物的关系。由棉条,卫生巾组成的叫《月经》的蛋糕,画着vagina的蛋糕,每个蛋糕上写的字也很有深意,太喜欢了

-WHWDFRI-








看到一篇帖子问有没有Lana Del Rey风格的文学作品,试着想想很有意思:爱伦坡的哥特小说,有她歌里的淡淡死味;盖茨比是金色梦乡的破碎时分,长恨歌是开到荼蘼的苍凉;安吉拉卡特的《焚舟纪》,绮丽盛大的童话下包裹着衰败糜烂的内核;诗就看李贺和洛特雷阿蒙,在死亡里吟唱虚无主义的赞歌;繁盛后的食尽鸟投林,又令人想起红楼一梦。
音乐、文学殊途同归,凡艺术家,皆成风格。

红海莉莉丝___







世上所有的美好都在于“之间”,与咖啡之间,与知识之间,与自然之间,与他者之间。既不脱离,也不占据,只是保持着宝贵的“之间”。不被关系束缚,也不被关系缠绕,你就能内核稳定,你就能睡个好觉。

里絵







今晚和男朋友去公园玩蹦床了,第一次来蹦床公园时,朋友录下我蹦床的视频,我发给那时还不是我男友的他,他说“争取以后让你一直这么开心”。第二次去公园是和他一起,是白天,蹦床上长满了小孩儿,当时我和他说像不像猴子山上长满了猕猴,他噗嗤一声笑出来,说“那你就是晚上的小猴子咯?”我说对啊,于是俩猴约定好下次一起晚上来蹦床。今天他下班后接我来公园,我俩在蹦床上一蹦三尺高,今日满月,感觉每蹦一下,就更接近月亮。

不如就叫小金刚石







快下班的时候,师兄喊我先回家遛狗,再带他来单位,我说为啥,他说因为今天中午出门的时候偷偷跟小狗说晚上要带他出来玩了

什么文库







“有趣的旅行,在网络上是检索不到的。” 你必须要亲自站在那里,才知道会遇见什么人,通过和这些人的交谈,才知道有什么故事。

库索《离岛》







在下雨的窗边,翻翻想读的书,没忍住打着伞走出去,又或是不打伞。
雨除了寂静,没有别的声响。

碌碌的blue







这么恨那种“天才发言”还因为今天刚刚好有个这样的“中等生”找到我,让我给她开晚归寝室的假条。
她说“老师,明天考试,我复习得忘记时间了,不好意思”。而她复习的方法恰好就是“天才学生”最看不起的誊抄(把历史书上的内容分点抄写到自己的笔记本上)。
我正好为人师地给她科普“心流状态”,她突然说:
“老师你知道吗,刚才有风,好舒服啊”
“好舒服啊,是我开学以来心最静的时刻”
“窗帘被吹起来了吹到我头上,把我和教室其他桌椅隔开,我像到了另一个世界一样”
彼时彼刻,我绝无可能说出“你做的那些都毫无意义”这种话。彼时彼刻,我只是听她说着然后沉默地把她送到寝室楼下。
也吹那阵静极了的风。

阴暗的节日







和新认识的人走在一起会为了缓解尴尬点根烟,从来对方都是摸过烟盒问抽的是什么牌子,只有唯一的那次你严肃地对我讲你应该少抽烟,我懵掉了,假装没带火。我第一次感到这是一场约会。

软角鲨烯







很多事情都需要趁着冲动去做,比如恋爱结婚,再比如说话、网络上写东西。只要再多搁置一会,头脑冷却下来了,就会觉得这些其实都没什么必要说。长大后话少,建立的连接也少,因为越发不是会趁头脑热产生行动的性格。但却也突出了那些搁一会儿你觉得还是可以做的事、还是应该讲的话的珍贵。

the_flaneur_







又下雨啦!有的花谢了,有的花开了;有的发了新叶,有的长了新芽。新旧之间不停地交替更迭,这个世界充满奇妙的变化,让我们在时间的流逝里不致索然无味。

-深山居-







不同的身体样貌与技能,有不同的困难要面对;不同的成长背景与教育,有不同的盲点要突破;了解不同,是了解界线的真意。看见界线,才能找到通往彼此的路。

台湾教育部性别平等教育日祝福







又一年,花园里鸢尾开得热烈,剪了支插到剑山,带两个花苞,一苞盛放,一苞待放,没找到合适器皿,拿了古朴小碗来盛。几天之内,旁观了绽与败,但鸢尾足够优雅桀骜,开放时花瓣渐次挺立垂落,花脉有虎纹图样,像紫色喷泉或一只欲飞的蝴蝶,有种合乎逻辑的美感,谢幕时迅速蜷缩旋紧,并不枯坠成泥,像抱膝蓄力的蚕蛹固在原地,似有骄矜。

听说在古埃及,鸢尾花代表“力量”与“雄辩”,在法国是“光明”与“自由”的象征,形态看起来如此像女性器官的美丽图腾,被赋予诸多美妙的寓意。感谢它,像一只鸢鸟飞过春天,让人觉得这世界还未失灵。

林地胭脂







有时,我会觉得地铁里的人散发着浓浓的死亡气息。地铁上人们的脸的朝向明明四面八方,但目光都仿佛面向着一堵墙。他们的表情何其匮乏、色彩何其淡漠,轻易不会让内心的躁动在脸上掀起褶皱。他们往往在上班或下班的途中乘坐地铁,顶着一张青春似乎已经耗尽的脸,而生命里最丰富的表情、最极致的色彩也随之一同耗尽了。但他们在手机屏幕上跃动的指尖似乎集聚了身体里仅存的一线生机,用一张死气沉沉的脸,吊诡地打出兴高采烈的符号回应对方。我能感受到从人们的头脑里抽出的最后一股能量,正以夸大的戏剧形式,在网路世界交织的讯息里实体化地游荡。

韩堵堵已疏通







男友出差,我安顿好自己的生活,下厨做饭吃、和好友见面、给衣橱换季、拖地收拾家,像之前的每一个没他的周末一样,但又有点不一样,会有除了爸妈和约见好友之外的另一人问“到家了吗?”,这种感觉蛮不错的,怎么比喻呢?像一曲悠扬的萨克斯曲在阳光正好的午后吹进我的窗檐。

不如就叫小金刚石







吃饭的时候大家聊童年读物,Doris讲她小时候最喜欢米奇,那时候报刊亭有那种米奇杂志,她每一期都买。后来有一天忽然就买不到了,她爸爸就写信给出版社,讲自己女儿多么喜欢米奇,还在信封里夹了钞票。然后她真的就在家里收到了出版社寄来的米奇杂志。然后她现在三十岁说自己最最喜欢的还是迪士尼。我完全相信她到一百岁的时候还会去迪士尼公园里排四个小时队玩创极速光轮。因为她爸写给出版社的那封信就是邀请函,她很早就被真正地邀请进这个梦一样的乐园了,我们很多人可能只是打卡,而她是真的属于这个乐园,米奇不是美国明星,只是一位偶尔远行的邻居,迪士尼也真的只是她的老家。而活到三十岁就意味着已经在这个世界领取了好多好多的生日徽章。

软角鲨烯







看了很多对学生悲剧和家校矛盾的讨论,归因于学生脆弱或老师无能似乎都停在了表面,没有意识到:近现代学校的本质是,旧普鲁士帝国主义时期为满足新兴工业发展的人力需求,通过强制的集体生活和暴力的规训方式,在短期内培养出具备一定(初步)文化知识和(无条件)服从意识的人力资源。这种带有浓烈暴力色彩和专制元素的教育模式与我国传统“尊师重道”(死记硬背、打手板、磕头拜师、尊拜儒教)的教育模式可谓是相得益彰(臭味相投),因而在百年时间内培养出大量的“优秀”人才(文盲率断崖下降),然而随着人的个体意识觉醒、民主思想传播,旧有体罚式教育模式被“以学生为本”“育人以宽”的人性化教育教学所取代,在一个以规训为目的的“专制”环境里,企图用“民主”的方式培养个性,接二连三的师生矛盾和生命悲剧的酝酿和爆发便不足为奇了。

郑意盎







他说,读书是社会精神生产和生活的一部分,“自由阅读”和“独立思考”一样,是难乎其难的事情。其实世上没有什么精神生活不被引导、诱导或误导,尤其对那种打着“自由阅读”“独立思考”旗号的引导,要警惕。他喜欢看豆瓣上“请让我看看你的书架吧”之类的话题,就像到了朋友家喜欢徘徊在人家的书柜前。玩豆瓣的大都是爱读书的文青,热爱风雅,很想做一些不合主流的思考,自然或刻意地表现自己的卓尔不群和批判精神。但其实呢,他们的书架构成往往非常相似,尤其是那些崭新的、漂亮的、大套大套的网红丛书、品牌出版和“公共知识分子读物”,更像是在时尚街的一次次打卡,而不是时间、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我说这些并没有打击年轻人读书热情的意思,但很想告诉人们,阅读并不是想象中坐在漂亮台灯下品着咖啡就可以实现的精神自由,而是一件苦事和险事,也很容易被一些‘看不见的手’操纵。做一个真正的读书人,需要孤独,但不是一种表演的孤独,或自恋。”那么怎么才能在阅读中获得一种真正的自由呢?他想了想,然后说:“还是兼收并蓄,只能多读,啥事情都是见多不怪。”

杨素秋《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耧斗菜一开花,仿佛有无数只小鸟聚一起在开会。

快乐农妇







和朋友一起是,树在风的喧哗中合唱。

碌碌的blue







随便点开一集康熙,是第三者主题,在场大部分女生都是在不知情中介入对方现有感情。节目后半段,女性作家廖辉英喊话女孩们要擦亮双眼珍惜青春,如果被这个男人骗两三年、那个男人骗两三年,最好的时候就过去了,然后康永幽幽说了句,那如果跟同一个人相处度过这十几年后他开始对你生厌呢?场面陷入两三秒的安静空白,镜头给到廖老师特写,欲言又止、无话可讲,然后小s俏皮救场:这个问题对着廖老师问会不会太残忍啦~

想到之前她上节目讲出现在生命里的男生们:高中时期在厦门街71巷口默默等她开南男,因对方胆怯、民风与家教压抑所以从未有交集;高一后开始骑脚踏车,在重庆南路遇到会在马路上骑车忽前忽后吸引注意的建中男,校庆日会跑到北一女去看她,但几封收到还未拆的情书被训导处撕毁,她只好在心里默默难过;大二与哲学系教授恋爱,老师会在她的课业报告上留言,有课当日共进晚餐然后陪她走回厦门街再自己回永和,一年后对方消失,大学毕业后她收到老师来信,说自己一直在阳明山养病,邀她来叙旧,两人吃完晚餐躺在草地上看星星,然后家教甚严的她拒绝了留下过夜的请求。这些听来很值得回味的稚嫩青春往事,被可爱又睿智的她讲述出来,格外令人印象深刻。

但又想到写出《油麻菜籽》的她的真实人生,极度畸形重男轻女的不被爱的原生家庭,被家暴、离婚无门、不被孩子理解的痛苦婚姻...只想感慨,爱很好,被爱很好,相爱也很好,但在那之前先爱自己比较好。

林地胭脂







张静初直播写作业,每天都能写十二小时以上,太震撼了,是真的留子状态,眼纹都出来了,不是明星装一装就算了的敷衍,包括榨青汁,户外运动,跟外教对话,都是一分一秒的积累,没半点虚的,还挺佩服她这种坚持不懈的精神。刚看弹幕说写这么久,莫非是在打游戏,看起来应该不像,这偶尔痛苦的蠢蠢呆呆的表情,是写论文的样子了。更羡慕的是她真的能连续十二小时都有灵感啊,想起我一个师妹,只要每天坐在电脑前,肯定就有灵感,打字跟玩游戏一样顺畅,噼里啪啦就织出一篇论文来了,就像村上春树说的,不管能有没有思路和欲望,先坐电脑前再说,有的人坐电脑前手就没再停过,看起来像科研之神,路过了总想拜她一拜。现在张静初直播写作业也是这样一种氛围吧,未来人也许都会像现在这样,生活大部分暴露在公众之下,有人愿意,就选择自己喜欢的同类,打开一个小窗,一起在这样一种不可复制的特定氛围内享受此在忘我的快乐,创造出一种灵魂出窍的写作光晕。注意力将会是最可贵的资源。

chala







让我好好端详2024年春天4月的一个阴天傍晚,黄木香被雨淋过,落了一地细碎花瓣,恰如树间细碎的鸟啼。满院的树如浅绿的大伞,伞的边缘垂向地面,人小小的,走在树下,呼吸新绿的气息,风拂发丝,轻柔极了。放下菜兜,坐在木椅上剥吃一枚柑子,写下这几行字。

-深山居-







无论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具有怎样的交流缺陷和伦理风险,在人们愈发孤立、深度联结愈发难得的当下,这些女孩抱着好奇和温柔从崭新的存在上寻找爱的可能,本身就是极有勇气的事情。

《离散与在场》











拣米,古代酒名。

只取字面意思,把散落的米粒拣到碗里。

本栏目用来收集酒友有趣的言论,禁二次商用。







撰稿:酒友

图源:林地胭脂
整理:林地胭脂
 喜欢请点赞&在看|ω・)و ̑̑༉

隔墙对饮
林地胭脂,正在与人生相互试探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