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上十点,54岁的张阿姨习惯性地端起一杯水准备喝下。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悠闲,听说“睡前喝水能防止血液黏稠、减少血栓”,她一直坚持这个习惯好几年了。
最近,她却发现自己经常半夜醒来,甚至一晚上要起床三四次,白天精神疲惫,血压也有些不稳定。她疑惑地问女儿:“难道是年纪大了身体不好了吗?”
女儿陪她去了医院,医生告诉她:“睡前喝水确实有益,但并不是适合所有人,尤其是喝错了水,还可能适得其反。”
医生说《黄帝内经》有一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张阿姨恍然大悟,这才意识到问题的根源——不是水的错,而是自己没喝对!
睡前喝水,这个看似健康的举动,真的对身体有益吗?
01
夜间喝水,肾脏“加班”
晚上睡前的一杯水,看似无害,却可能对身体产生多重影响。肾脏是人体的重要“排污工厂”,它会过滤血液中的废物并产生尿液。
夜间是肾脏“休息”的时间,但如果临睡前喝了大量的水,肾脏不得不“加班”,导致夜间尿量增加。
据一项睡眠医学研究,成年人夜间起夜超过两次,不仅会打断睡眠周期,还可能增加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睡眠质量下降会引发免疫力减弱、记忆力减退等问题。长期如此,身体逐渐透支,这一杯水的代价可能远超你的想象。
健康建议:睡前1小时内尽量减少饮水,尤其是年长者和有高血压、慢性肾病的人群,更要警惕夜间多次起夜对身体的潜在伤害。
02如何科学喝水
养成健康习惯?
1.喝水有讲究,时间很重要
你是不是有过这样的经历:晚上睡前喝水,结果半夜频繁起床上厕所,导致睡眠质量大打折扣。
晚上喝水的时间和量是非常关键的。晚餐后到睡觉前的这段时间,应该尽量避免大量饮水。
因为在你准备入睡时,身体的新陈代谢开始放慢,肾脏的工作负荷会加重。
如果此时摄入大量水分,就容易让肾脏在夜间“加班”,造成频繁起夜,影响睡眠质量。
如果你常常觉得早晨起床后口渴,不妨在白天合理分配水量,避免一到晚上就拼命补水。研究表明,晚上睡前一小时不喝水,可以有效减少夜间尿量,帮助你拥有更高质量的睡眠。
2. 水温很重要,冰水和碳酸水要少喝
虽然冰水和碳酸水给你带来一时的清凉感,但它们可能会对身体造成潜在伤害。冰水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壁收缩,影响消化功能,甚至可能引起腹痛或不适。
碳酸水中的二氧化碳和磷酸成分,会增加胃酸的分泌,并对骨骼健康产生不良影响。长期摄入过多碳酸饮料,可能会影响人体对钙的吸收,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最好选择温水,温和滋养肠胃,促进消化,同时避免冰冷饮品给身体带来的负担。
3. 喝水不等于多喝,适量最重要
很多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喝得越多越好。喝水要讲究“适量”,如果你一天的水分摄入超过了身体所需,反而可能引起水中毒,给肾脏和心脏带来不必要的压力。
尤其是晚上,不要临睡前急着补充大量水分。身体的需求是不断变化的,在感觉口渴时再喝水是最合适的,不必为了喝水而强迫自己每天完成“8杯水”的标准。适量的水,分散在一天中饮用,才能更好地保持体内水分的平衡。
科学喝水的关键在于时间、温度和数量。控制好喝水的时机,选择适合的水温,并且量力而行,才能让水为你的健康加分,而不是带来负担。
留心这些小细节,让水成为滋养你身体的良方,而不是健康的隐患。
温馨提示:本文所载的健康相关信息仅供参考,不能直接作为任何健康干预的依据。在采取任何预防、治疗或治愈的措施之前,请先与医生进行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