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朝台·中台·翠岩峰(2)

文摘   2024-10-11 05:55   山西  
大白塔伟岸的身姿越发清晰可辨,周围是颇具规模的红色围墙,塔寺林立,房舍绵延。终于到了近前,一座石碑上写着“中台翠岩峰”的红色字体,好大一片石雕罗汉像,一旁是演教寺的山门。人们在巨石摆成的各种造型前拍照留念,侦察兵挥舞手杖高喊着“倚天屠龙”,咸鱼同学十字交叉举起两根手杖,宛若“弯弓射大雕”,建中兄和陈姐双手合十端坐石像前。

走进山门,里面免费施粥,一大盆白米粥和泡菜,一个纸盒里放着一些10块20块的纸币。我舀了一小碗白粥,盛出一碟泡菜。白粥味道不赖,甜丝丝,滑溜溜,兴许真的饿了,又接连喝了两碗。塑料碗虽不大,也不想再喝,但是泡菜太咸,虽然盛了不多,也无法吃完。没有办法,只得交代侦察兵和咸鱼同学,务必替我吃完,一茶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剩饭剩菜总是不好的。不忘记给纸盒里做些布施,就听建中兄对陈姐说,我一连喝了五碗,都不好意思再喝了,布施了10块钱,等于咱五人每人平均2块。我说我也布施了,人均已经达到6块。虽说是免费施粥,但不少的人还是愿意做一些布施,也是一种善意。

佛家讲究慈悲为怀,将“贪嗔痴”视为“三毒”,奉行自觉觉他、自利利他,宣扬众生平等,佛与众生无二,众生是不曾觉悟的佛,佛是觉悟了的众生,客观上也起到了止恶扬善的积极作用,一定程度上有益于社会的和谐进步。在中国近两千年佛教发展史中,虽几经灭佛,但影响力至今不容低估,也有其必然性。

中台是五个台顶面积最大的一个,现在已为庙宇及各式景观所覆盖。山势状如雄狮,台顶危岩高耸,层岩叠翠,中台故名翠岩峰。相传这是文殊菩萨演教传法的地方,寺庙名曰演教寺,五台中最大一座庙宇。这里供奉的是孺童文殊,意为敬父母、忠君主,集儒家之大成的佛门神童。重檐歇山顶的天王殿,以及金刚殿、药师佛殿等等,给人的感觉有点混搭,庭院深处新建的大白塔,感觉都太新了,缺乏历史的厚重感,这也是某种必然,却也无暇靠近,唯恐占去太多时间。最具特色的是大雄宝殿前的一组黑色的古代乐人雕像,乐人们站立云端,或吹萧,或击镲,或反弹琵琶,或俯身操琴,很有一番意趣。

建中兄已经在山墙下等候了,无声地催促着。回顾再三,就这样离别了演教寺,急匆匆走马观花,思绵绵意犹未尽。记得徐霞客还说到,一座山峰从中台延伸下来,“两旁流泉淙淙,幽靓迴绝”。山间有清泉涌出,恰好印证“登高使人心旷,临水使人意远”,本来还想去领略一下这样的意境。五座台顶原先都有天池,水面已经很小,有些建起了房舍环绕,也是一种保护吧。

不得不感慨,以徐霞客当年的物质条件,他不可能有我们现在顺手的登山杖和舒适的登山鞋,脊背上也不是登山包,只能叫做粗布褡裢,肩膀上可能还有一副颇显沉重的挑子。登五台山那年他47岁,已经不再年轻。他首先要从几千里外来至山脚下,再开始登山,而不是像我们这样有火车汽车代步,以鸿门岩作为朝台的起点。每天旅途结束,不论多么劳累,都要拿出笔墨纸砚记录当天的所见所闻,因此才有了《徐霞客游记》这部不朽著作。路途漫漫,这是他热爱的事业,最后倒在了旅途中,远足鸡足山时双脚走残,被人抬回江苏原籍。但他是伟大的旅行家和文学家,他所写的游记既高屋建瓴,又细致入微,描写精致准确;即便如我等,所写文字费尽气力也只恐如一本流水账耳。例如中台,他这样说:

从(法雷)寺东北行,五里,至大道,又十里,至中台。望东台、南台,俱在五六十里外,而南台外之龙泉,反若更近,惟西台、北台,相与连属。时风清日丽,山开列如须眉。余先趋台之南,登龙翻石。其地乱石数万,涌起峰头,下临绝坞,中悬独耸,言是文殊放光摄影处。从台北直下者四里,阴崖悬冰数百丈,曰“万年冰”。其坞中亦有结庐者。初寒无几,台闻冰雪,种种而是。闻雪下于七月二十七日,正余出都时也。行四里,北上澡浴池。又北上十里,宿于北台,北台比诸台较峻,余乘日色,周眺寺外。及入寺,日落而风大作
不得不信服,此乃大家风范。与他老人家相比,彼此间差距何止云泥。很想寻找一些历史的影子,但凭我等之力量,现实中难觅踪迹。(待续)

(演教寺内。)

(逆光像,更显英俊和威武。)


望河楼
以文会友,赞美家乡,讴歌生活,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