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是一门挺考验大家思维的学科。那么数学思维不好的同学会有哪些表现呢?如果数学思维不是很好,有没有办法改良?我们听听这位老师的分析,看看是否有道理?(以下素材源自网络整理)
他说,数学思维不好的同学,不仅仅是在数学这一门学科上,会有比较明显的差距,比如说数学成绩很难突破中等生水平。而且在其他学科上,也会有一些明显的表现,比如:学习东西慢(人们常说的接受新东西的能力相对弱一点)、做事情没有条理、逻辑混乱、有畏难情绪。
另外还有一个比较突出的表现是:不会解决问题。直来直往的题尚可,但把题目稍作变换。换成了一大段的文字描述场景应用,可能就看不出来怎么下手了,也就是说变通能力较弱。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那些数学思维好的同学呢?越往学习高端走,他学得越轻松。
他们处于一种比较理想的状态,能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个时候,他的思维优势,也就越加明显。
数学思维并非与生俱来,完全可以培养出来的。那么如果孩子的数学思维不理想,有没有办法能够有所改善呢?
这位老师说,他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这九年的数学经验总结归纳出了,数学思维培养的五步法。按照这个方法学习,孩子从学前、小学,一直到高中都将深深受益,后劲十足。
那到底应该如何去培养呢?空洞的大道理,说多了也没多大意义,因为大家觉得可操作性不强。下面用两道非常经典的小学奥数题,给大家展示一下五步法的实操过程。
第一道题目是这样的:从7,8,9,10,11......这样一直数到90,问一共有多少个数?第二道题:从7楼爬楼梯到90楼,问一共需要爬多少层?
有人说这两题完全一样的解法,完全一样的答案啊。只是换了个说法而已。这两道看上去极其相似的题目,其实还是有很大不同,而且有不少同学会做错其中的某一道。这两道题,其实蕴含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数学思维。
接下来我们用五步来引导孩子,去突破他的思维禁锢。具体怎么做呢?
第一步:先让孩子自己去试。
绝大多数家长都会忽略这一步。但是这一步非常有价值,必须要有,所以千万不要再错过了。就像这两道题目,刚开始很多同学会去怎么试呢?掰着手指头数,对吧?
比如说第一道题掰手指7,8,9,10,发现手指不够用了。第二道题有多少层呢?注意7楼到8楼的跨度,或者说间隔是一层,8楼到9楼也是一层,10到11楼同样是一层。
问题来了,同样是因为数太大了,手指不够用对吧?那还是做不出来。但是没有关系,只要孩子不傻傻地呆着,他任何形式的尝试,都已经是在解题路上了。因为数学它本身就是一个不断去试错,并作出调整的过程。也只有这样,孩子才不会一遇到问题,就过度的去依赖我们的家长和老师。逐渐的培养他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而且也只有孩子自己去试了,他才能够理解,这个题目让我们干啥?我哪里不太清楚?关键信息是什么?这些都是在给自己积累经验。如果没有这个过程,你讲再多的方法和技巧,孩子根本都听不懂。
接下来第二步,找关键。
这两道题目的关键都在于,题目给的数太大了。我们没有办法用掰手指头,这种形象思维去解决,对吧?那我们可不可以换个思路,我把这两道题换成数的间隔,不是这么大的数,然后找一找规律,是不是要简单很多?
比如说第一题我们可以换成4到6一共有多少个数?那就简单了呀,4、5、6一共是三个数。如果列成算式就是6减去4,头减尾还要再加1等于3。即6-4+1=3个。
第二道题我们可以换成4楼到6楼,一共有多少层?4到5楼是1层,5到6楼是1层,总共是2层。把它换成算式就应该是6减去4等于2。6-4=2层。发现规律没有?规律找出来了,数再大,方法也是一样的。
我们可以把这两道简单题中的规律,再迁移到我们的题目当中,类比过来。所以第一道题的答案就是,用头减尾90减7,还要再加1等于84。第二道题的答案就是头减尾:90减7等于83,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我们把这类数学思想,叫做化繁为简。碰到复杂的数学问题,要先去考虑最简单,你能够想明白的状态。再从这种最简单的状态中去寻找规律,去做更难的情况。
相信有很多同学可能到这一步,就已经结束了。但是你没有真正的理解透它所蕴含的数学思维。
所以我们还需要进行第三步:总结归纳知识背后的数学模型。
做完题之后,一定要总结归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当然因为太重要,再怎么重复强调,也不为过。
每一类题型背后,都有它通用的一套数学逻辑。人们通常把这个叫做数学模型。其实你认真研究,你会发现这两道题目我们都可以给它总结归纳成,点段模型,也就是大家说的植树问题。所以严格来说这两题是植树问题的,两种不同情况。一个是求两端都种树的树有多少棵?另一道题则是求,这些树中间有多少段。
你会发现哈,我们这个模型里面段的个数,总比点的个数要少1,我们求楼层求的就是中间的段数,所以直接用头减尾。求多少个数呢?其实求的是点。段和点又差1。所以最后用头减尾再加1。明白这个模型的观点,遇到类似的题目你都能够轻松解决。其实这个模型,到了高中学等差数列(小学奥数一般会学公差是1的)求项数的时候同样适用。
这个就是我们数学思维训练,要达到的目的。去激发孩子深入思考背后知识所考察的共性,那从而归纳总结,举一反三。否则你不管做多少题目都是在无效刷题。所以说数学有很多东西,大家在小学都接触过雏形,或许是蜻蜓点水一样的,了解了一点点,只不过后面会学得更深入。因此也不要小瞧小学的数学思想、习惯还是通用的。
第四步,捋思路。
很多孩子逻辑混乱,算式老是列错,总是跳步,有不少时候是因为思路不清楚。找到关键词以后,一定要让孩子把完整的解题思路复述一遍。通过说出来,让孩子组织好脑子里面混乱的信息。必须说清楚每个算式到底在求什么,算式中每个数值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能说得清,解释得明白的,说明他的思路是清晰的,而不是看到题目中的数,用加减乘除去随意列算式、凑答案。只有这样我们才算真正的学透了。
第五步,建立联系。
很多孩子学了就忘,不会举一反三,遇到难题就下不了笔。这种情况并不少见,要说原因,其实本质上是因为,很多知识在孩子的脑子里,是一些零散的知识点。它们并没有形成一个知识的脉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没有建立自己的知识框架。
我们每完成一道题目,都要去想想,之前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方法?这两道题目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比如说我们小学常考的什么间隔问题、锯木头问题、植树问题、爬楼梯问题、敲钟问题,都是我们的点端模型。这样的学习才能够更牢固,更高效。不会学一个忘一个。
以上所举的例子,是两道小学的题目,但在解题思想与习惯,无论是初中还是高中还是相通的。
这五步环环相扣,步步精华,赶紧让孩子们实操起来,建立属于自己的受益终身的数学思维,早培养,早受益。如果您觉得有用,也欢迎点赞、收藏、转发,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相关阅读
这个问题困扰不少家长:孩子数学思维能力比较弱,不会举一反三怎么办
天天念叨做题之后要总结归纳,为什么孩子很少做?因为没有人教他具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