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设计思维:是一种创新的方法,它通过反复迭代的流程交付以面向用户和客户为导向的创新方案,用以解决复杂问题。
摘自《创新思维——斯坦福设计思维方法与工具》P2
与教育的联系:设计思维是一种方法,一种思维方式,与如何解决问题息息相关。应用在学生面向生活的问题解决过程中,作为对解决方案的终端性思考,对整个思考过程的设计、运行、迭代,便是设计思维的过程。
与教学的联系:类似于猜想、归纳、总结、运用,但比这一过程更加上位。
2.问题:在信息和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克服的情境。存在客观与主观两个方面。问题的客观方面,反映问题的客观存在,包括问题的任务领域(task domain)。问题的主观方面,是解题人对问题的主观理解,也就是问题空间(problem space)。对于一个问题来说,还有一个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绕不开的表征问题,即:问题解决者在头脑中以某种理解来呈现问题,使问题的任务领域转化为问题空间。
——摘自《问题化学习》P17
与教育的联系:问题有很多,所有具象化的问题本身具有主观性与客观性的属性。但不管是主观性的问题还是客观性的问题,其通过问题表征反映在学生头脑中的问题投影与问题本身是不是相符合,是判断学生能否具备很好的解决问题的能力的重要标准。
与教学的联系:表征问题的具体呈现就是分析问题的能力。
学习理念简史:
最初把学习描述成一种简单、机械的记录,知识的获取通过一个随时待命的、“空白的”、始终专注的大脑来进行,学习被看作知识传递的直接结果。
训练是第二种学习传统建立的基础,最终成为一种原则,即:学习者所要做的实际上就是形成条件反射,再通过“奖励”的促进或“惩罚”的修正,期待个体自行做出适当的行为。
建构主义教学法:从个体自发的需求和“天然”的兴趣出发,提倡思想的自由表达、应变、自主发现和探索。个体不再满足于接受原始信息,而是要对其进行研究和选择。在这种教学方式下,个体需要观察(发现问题)、要比较(提出问题)、要推理(迭代,分析问题)、要创造(解决问题)、要记录(总结,反思或推广问题)。
——摘自《学习的本质》P21
与教育的联系:接受性学习→学习者与所想背道而驰→条件反射→太注重分析,忽略了个体→建构教学法,强调同化与顺应→学习的场景与工具不断扩大→解构建构主义→提供必要的境脉和条件。
与教学的联系:经验主义→题海战术,定义要研究的知识,再制定情境复制出某些行为,呈现在学生面前→训练,反复训练→充分利用情境与环境,提供知识学习的充分必要条件并加以应用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