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红霞 田兆元]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谱系理论的视角

文化   2024-10-03 19:30   北京  

点击上方民俗学论坛”可订阅哦!


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

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

谱系理论的视角


游红霞 田兆元

原文刊载于《地方文化研究》2024年第3期。





摘  要

老子思想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具有全人类共享的、普世的意义和价值系统,对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生成国际影响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在调查中发现,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的认知认同存在着非谱系化、碎片化等问题,并缺乏谱系化的传播机制。可依据谱系理论,分别从共享性价值谱系与多维叙事谱系两方面出发,形成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





关键词

谱系理论;老子思想;

国际影响力;内生动力;传播机制






文化影响力是文化软实力的关键性因素,指“文化各要素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所起作用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向世界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这是新形势下宣传思想工作“展形象”的具体内容,也是中华文化影响力提升的纲领性要求。从世界眼光看,在人类社会现代化、全球化的背景下,国际形势与文化格局日益复杂多元,不同文化间的互动性与交融性也持续加强,我们已然处于“超越国家政治制度差异、国家意识形态差别、经济发展不平衡,追求人类文明的最大公约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时代。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宏深、内容丰富,自古以来都是世界文化体系中非常突出的存在。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也在不断增强,成为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黄会林曾提出“第三极文化”的战略构想,她将中华文化称为除欧洲文化、美国文化以外的世界文化之“第三极”,并认为“中国文化和传统美学需要‘古老的新生’,置于世界格局中考量中国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才能有助于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的生成。”对此,安乐哲、胡智锋、赵葆华等学者表示,“三极”文化是相互合作、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的关系,要“弘扬中国精神,传递中国价值,凝聚中国力量,合作共赢,建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以,和平与发展、合作与交流、共享与共赢是当今世界的主旋律,在世界范围内传播中华文化、塑造国家形象,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自觉担当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的使命,是我们需要重视的现实课题。


在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儒、释、道三家的共生共存构筑了中华文化体系的根基。儒家思想在海内外的影响力自不待言,尤其是孔子学院几乎遍及全球;释家思想本源于印度,但自汉代传入中国后,便逐步与本土文化相融合,现已形成甚大的国际影响力;道家思想被研究者们认为是极具“中国性”(Chinese-ness)的一种学术流派,其创始者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老子。在老子所著的传世经典《道德经》(又称《老子》)中,蕴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并涵括深刻的政治智慧、修身理念与生态观念,构成了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老子思想经过数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对中国的哲学、政治、生活等方面均产生了深刻影响,并走出国门,成为一种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思想文化。早在唐太宗时代,玄奘就与道士成玄英等人将《道德经》译为梵文;近代以来,西方学人所移译外国典籍最多的是《圣经》,其次便是《道德经》。老子思想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无疑是提升中华文化影响力的重要依托对象,并“在一定程度上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基础”。但从传播受体的方面分析,国外对老子及其思想的认知群体主要集中于哲学、史学及文化领域的研究者,还有一部分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及管理工作者,以及散落于世界各地的道教信徒。绝大多数的普通民众对老子思想的认知认同是零星的、有限的,老子思想的国际影响力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基于上述事实,我们承担了“当代域外对老子思想认知认同的实证调查与研究”的专项课题,主要以“在华外国人”为调查对象,进行了“滚雪球抽样”的问卷调查,着重考察他们对老子思想的认同度和老子思想对他们的影响力。本文基于课题调查数据的分析,尝试从谱系理论视角出发,研究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





一、老子思想对在华外国人

影响力的调查分析


本课题的调查样本来自70个国家和地区,覆盖亚洲、欧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六个大洲。其中,来自韩国、美国和日本的样本数量最多。在调查样本的性别及年龄方面,男性多于女性,出生年份主要分布在1976—2002年,青年人占据了大部分的比重。在受教育程度上,调查样本均在高中学历以上,其中大学本科的学历占据逾70%的比重,拥有硕士、博士学历的样本亦不在少数。从工作状态及类型上分析,一半以上的调查样本从事着有稳定收入的工作,主要职业为专业技术人员、企业高管、技术工人、个体经营者等等,学生、当前没有工作或料理家务的样本也占了一定的比例。在宗教信仰状态方面,有宗教信仰的样本主要信奉伊斯兰教、东正教和佛教,还有一部分样本信奉基督新教、天主教、犹太教和道教,无宗教信仰的样本占33.18%。这些调查样本来华的目的以工作为主,其次为旅行访问和学习培训。在以学习培训为目的的样本中,其专业主要有中国学、新闻学、汉语国际教育、公共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广告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工商管理、国际政治、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技术经济及管理、法学、会计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全球传播、医学等等,人文社会科学的大类占据了大部分比重。通过对这些样本的问卷调查,可分析在华外国人接触与认同老子思想的主观动因、途径与困难,他们对老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老子思想对他们思维方式的启发和实质性的帮助,以及他们原居国存在的道家文化元素等方面的问题,从而综合评估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的认知认同度,为探索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提供现实依据。


(一)在华外国人接触

与认同老子思想的主观动因


人们能够对一种文化形成认同,主要受到主观动因的驱使。在全球化背景下,人们的文化认同往往会超越文化、族群,甚至国家的边界,“一方面固守自己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身份,保持自己的文化感情和文化权利”;“一方面具有对当地文化、社会以及新的居住国文化的认同和忠诚”。于是,人们在当代社会通常具有多重文化认同,既“维持对祖籍地的文化认同”,又存在着“对新的居住环境的认同”。本课题调查的在华外国人样本中,大多数以工作、学习培训为来华目的,会长期在中国居住,老子思想于他们而言,既属于原居国以外的异域文化,也是新居地文化的典型代表。那么,他们是否会自觉接触老子思想?他们接触与认同老子思想的主要动因有哪些?对此,本课题在问卷中提出了“您最初接触《道德经》的原因是什么”的问题,调查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在华外国人最初接触《道德经》的原因 

单位(人,%)


这一调查结果反映了在华外国人接触与认同老子思想的多重动因:第一,选择“为工作、生活等方面的难题寻找解决之道”的样本比重最大,这说明,很多在华外国人认为以《道德经》为中心的老子思想能够为他们带来实际的帮助;第二,选择“偶然发现,觉得很有趣”的样本次之,彰显出他们对老子思想认同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第三,以“提升自我修养”为心理动因的样本则表示他们认同老子思想所蕴含的“修身养性”的价值。第四,选择“想了解中国和中国文化”的样本亦不在少数,表明不少在华外国人已将老子思想视作中国的文化标志,以及他们形成新居地文化认同的依托资源。最后,有些样本选择了“学校课程学习/拓展学习”或“身边有人学习,觉得不错”,折射出老子思想传播渠道的多样性。


(二)在华外国人接触

与认同老子思想的途径和困难


本课题在问卷中设置了“您了解老子或其思想的主要途径有哪些”的问题,结果显示:选择“网络”“去中国旅行”的样本最多,“朋友介绍”“教育培训与学术活动”“道教活动”“纸质读物”次之,“养生健体活动”最少。同时,很多调查样本表示,在学习老子思想的过程中,存在着《道德经》“版本不一,无所适从”“内容难懂”“没有人交流分享”“难以获取学习资料”等困难。这两项调查表明,当今老子思想虽有多样化的传播渠道,但还不够体系化,在华外国人也有着学习上的阻力,老子思想的传播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在华外国人对

老子思想的认识与理解


本课题主要从《道德经》的核心主题、“道”的含义,以及《道德经》中重点语句几方面调查在华外国人认识与理解老子思想的状态。表4显示,大多数样本认为《道德经》的核心主题为“道”与“义”,其次为“仁”与“爱”、“道”与“德”,选择“和”与“同”的样本最少;表5表明,将“道”理解为“人生法则”的样本比例最高;选择“道德符号”与“自然规律”的样本也不少;选择“道路”的样本占11.3%,显现出部分在华外国人对“道”的认识和理解存在着一定的误区。根据表6的调查数据,“道法自然”“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信言不美,美言不信”“为无为,则无不治”等语句的认同度最高,“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的认同度最低。从中可分析,语句的认同度主要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一,是语言表述的难易程度和日常生活中的使用频度,很明显,不少认同度高的语句业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成语或熟语;认同度低的语句往往表述晦涩,难以为在华外国人所理解。其二,是这些语句所蕴含的价值观。人们大多对“道法自然”等语句达成了一定程度的共识,故而对其有较高的认同度;人们对“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语句的理解则是见仁见智,往往会形成相去甚远的认识,必然在整体上不会形成太高的认同度。


表2 在华外国人了解老子或其思想的主要途径

单位(人,%)


表3 在华外国人在学习《道德经》过程中遇到哪些困难

单位(人,%)


表4 在华外国人对《道德经》核心主题的认识与理解

单位(人,%)


表5 在华外国人对《道德经》中“道”的认识与理解

单位(人,%)

表6 在华外国人对《道德经》中关键语句的认识与理解

单位(人,%)


(四)老子思想对

在华外国人思维方式的启发


关于“您认为老子思想对您的思维方式是否有启发”的问题,选择“有点启发”的样本占57%;选择“很有启发”的有28.1%;选择“没有启发”的有14.9%。这说明,大多数样本都肯定了老子思想对其思维方式的启发意义。


表7 在华外国人认为老子思想对其思维方式是否有启发

单位(人,%)


(五)老子思想对在华外国人的帮助


一种文化是否能够带给传播受体实质性的帮助,是评判其认同度与影响力的重要依据。于是,本课题设置了“您认为老子思想在哪些方面对您有帮助”的问题,结果显示,选择“涵养性情”的样本最多,接下来是“促进家庭和睦”“改善人际关系”“增进养生之道”,选择“理解宇宙与社会奥秘”的最少。


表8 在华外国人认为老子思想对其在哪些方面有帮助

单位(人,%)


以在华外国人“来华目的”的影响因子为例,经过数据的交叉分析,我们发现,“工作”“旅行、访问”的样本多数选择了“涵养性情”;“学习培训”的样本中,选择“涵养性情”“增进养生之道”的为多数;“探亲访友”的样本选择“促进家庭和谐”“改善人际关系”的比例较大;“陪同随行”的样本多数选择了“提升管理能力”“促进家庭和谐”。这与总的调查结果基本趋于一致,说明在华外国人更看重老子思想是否能够带给他们切身的利益,而对老子思想之宇宙观的关注度和认同度相对较低。


表9 在华外国人认为老子思想对其在哪些方面

有帮助之来华目的因子交叉分析

单位(人,%)


(六)在华外国人原居国

存在的道家文化相关元素


一种文化如若在域外国家存在着某些相关的元素,说明这种文化具有跨文化的渗透力与感染力。在本课题的问卷调查中,有27.1%的样本表示他们的原居国存在关于道家的书籍;还有些样本表示有祭灶等节日活动、八卦等装饰符号、道观或道家活动场所,以及太极拳、风水、算命等元素。也有2.6%的样本表示,他们原居国没有道家文化相关的元素。从整体上看,老子思想在域外国家已然具有一定的影响力,书籍、民俗节日、文化符号、景观,以及道教延伸文化,成为老子思想域外传播的主要媒介。


表10 在华外国人发现在其国家有哪些

与道家文化相关的元素

单位(人,%)


本课题的调查还发现,有超过20%的样本表示会向他人“经常提及”老子或老子思想;选择“偶尔提及”的样本则占近60%的比例。他们传播老子思想的对象主要为好友、同事或同学、家人、工作对象等,也有一部分样本会向网友、邻居等群体传播。这说明在华外国人不仅是老子思想的传播受体,也可成为传播主体,罗军将此类人群定义为“双文化知识人(Bicultural Intellectual)”,即同时熟识中外两种文化的知识精英,他们对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具有“关键性的战略枢纽作用”。


综上所述,通过本课题的调查数据,我们可以分析:其一,老子思想对在华外国人这一异质文化群体具有很大的实用性,并在域外形成了较大的吸引力与影响力。其二,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这一新居地文化的接触与认同有着明确的主观性诉求和自觉性意识,诚如郑晓云所论:“当一个人迁移到这个新居住地的时候,他要自觉地加入到当地的文化活动中,认同当地的文化,并且将居住地的文化认同调整为自己的地方文化认同,这样使自己能够融入当地的社会,在今天参与一个地方文化认同整合过程的人越来越多的是外地人。”其三,在调查样本中,韩国、日本等亚洲文化圈的在华外国人群体最为突出,这主要源于亚洲地区相近的地缘关系,以及在历史上形成的文缘关系。虽然欧洲、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非洲与中国在宗教信仰、文化背景、意识形态等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但来自这些地区的在华外国人也接受了本课题的问卷调查,充分彰显了老子思想的世界性与共享性价值。


但是,由于受到原居国文化背景、宗教信仰,以及个体认识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的认同情形存在着非均质性,老子思想在域外的传播面还不够广泛,影响力还不够均衡。调查结果还显示,在华外国人接触与认同老子思想的途径比较零星、分散,说明老子思想缺少谱系化的传播机制,传播力度有待提高。最后,在华外国人在接触与认同老子思想的过程中,也存在着认识上的非谱系化与碎片化,以及理解有误、学习困难等问题。这些都是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制约性因素。



为此,我们以谱系理论来探索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解决方案。谱系理论主要根据自然世界和人类社会的整体性与联系性,认为文化并非单向度的简单体,而是由诸多要素构成的复合体,是多维谱系的存在。谱系理论强调文化的整体性和互动性,以建构人们的认同为旨归,田兆元总结道:“(谱系)从结构上看,是整体性与多元性的视角,从功能上看,是互动性与认同性的视角。”依据谱系理论,可提炼老子思想的精神内涵,建立老子思想的共享性价值谱系,形成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为“讲好故事”、对外传播提供谱系化的文化资源;其次,以文化的多重叙事形态为切口,建立老子思想的多维叙事谱系,形成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传播机制。





二、建立老子思想的共享性价值谱系:

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


在跨文化交流中,甲文化对乙文化有影响力,主要原因在于“不同文化之间具有一定的共享性”。老子思想之所以能够走出国门,成为一种世界性的文化,必然在不同文化间具有一定的共享性价值。


在已有研究中,很多学者对老子思想的世界性与共享性达成了基本的共识。白奚论道:“老子是站在全人类乃至整个宇宙的高度上思考问题的,老子思想对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均有很大贡献,集中体现为生态智慧、政治智慧和生活智慧,于人类具有更为普遍和永恒的意义。”温军超指出:“老子是站在地球之巅对全人类讲话”“老子文化中的多元性、和谐性、循环性和指涉的泛化性对任何时代来说都是正道,它为老子文化海外译介的不同历史阶段提供了可能性。”谢扬举认为,老子“道法自然”的绿色理念正在引领与推动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转型,并指出:“学术界目前流行着一个‘当代新道家’的新思潮,其中因为深蕴绿色化内涵而具有世界性、未来性意义”,还强调“当代新道家”是“整合古今中西、科学和人文、人和自然等三重关系难题的旗帜性文化传统”。综合以上研究,老子思想的共享性价值谱系主要包括老子对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以及人与社会之关系的指导意义。


其一,是老子对人与自身之关系的指导,也就是指引人们如何加强身心修养与内涵建设的问题。在养生观方面,老子提出“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复观。夫物芸芸,各复其根。归根曰静,是谓复命。”这是一种“以静养生”的观念。“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则阐述了“神形合一”,“结聚精气、以致柔和”,“清除杂念、深入静观”等养生方法。在人生观方面,老子主张性命双修,并为人们树立了道德修持的标准,比如:“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等。也就是说,人们应该摒弃奢泰,保持慈爱、俭约的心态,还要减少私心,不骄傲自满、不逞强好胜。这些理念在当代无疑具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价值。



其二,是对人与自然之关系的指导。老子将“道”视作天地万物的本原及其运动生灭的总规律,那么人类也应当遵循“道”的原则,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不知常,妄作,凶”等。这些表述均说明人类与自然界是同存共荣的、和谐有机的统一体,人们的所言所行都要顺应“道”的自然规律,保持良好的生态环境,不能干涉、侵害自然的发展,否则便会招致凶险的后果。老子强调自然主义,力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谓是最早的环保主义倡导者。2021年4月21日,习近平主席在全球“领导人气候峰会”上提出“共同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倡议,并强调了“六个坚持”:“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色发展;坚持系统治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多边主义;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一见解富有极大的前瞻性和现实性,有力回应了人类可持续发展这一重大问题,对当代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其三,在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老子同样以“道”为总领性的指导法则。老子提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爱民治国,能无为乎!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无为,则无不治。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等语句则进一步阐释了“无为而治”的社会管理观念,体现了老子的民本思想。老子还反对战争,如“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以道佐人者,不以兵强天下,其事好还。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以郊。”这说明老子力主社会的和谐与和平,在当代,我们仍然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不得不说老子思想于全人类具有跨越时空的指导意义。


诚然,老子思想的共享性价值谱系远不止以上内容,但人与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这三重关系是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有着直接的影响,老子对其均作出了全面的回应和指导,其中蕴含的自然、健康、俭约、生态、环保、和谐、和平等主题与当今世界的主流价值观高度契合。老子思想之共享性价值谱系的建构能为在华外国人等传播受体提供一套相对完整的、易于接受的知识体系,解决他们在学习老子思想过程中非谱系化、碎片化等现实问题,并帮助他们克服学习和理解上的困难,使其更加便利地认知、认同老子思想,从而助力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三、建立老子思想的多维叙事谱系:

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传播机制


文化的传播就是“讲故事”,也就是“叙事”的过程。闫玉清指出:“讲好中国故事是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基本途径”,可以说,“讲好故事”、优化叙事策略是加强传播力、建构认同、提升影响力的致胜法宝。通过叙事,能够建构自我、彰显意义、突出价值,并建立传统与现代的联系(历时联系)、文化传播空间的联系(共时联系),以及文化传播主体与受体的联系(族群联系),统摄文化传播中“时-空-人”的三维要素,从而推动文化的有效传播,促成受体对文化的关注、认知与认同,形成“叙事-传播-认同”的逻辑图式,达到文化影响力提升的目的。


文化的叙事媒介以语言文字为基础,还包含多元化的非语言文字形态。20世纪60年代,法国学者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提出“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的观点,认为“叙事承载物可以是口头或书面的有声语言、是固定的或活动的画面、是手势,以及所有这些材料的有机混合。”我国学者也主张以多维度的视角展开“大叙事观”的研究。董乃斌、程蔷指出,民间叙事“不一定全用有声的语言或书面文字,也可以是用身体姿势,用歌唱舞蹈,或综合地运用各种行为方式。”叶舒宪将文化研究的多重叙事概念与国学研究的四重证据法相联系,认为可用叙事学术语,将其中的第四重证据,即考古实物和图像的功效概括为“物的叙事及图像叙事”。田兆元重点剖析了“民俗叙事”的构成,认为“民俗叙事绝非仅仅局限于口头和书面文字,还包括仪式行为的叙事,以及物象(图像的、景观的——人造的和自然的)的叙事。”赵毅衡也认为,从广义叙事学上看,“任何符号都能用来讲故事”。依照谱系理论,不同叙事形态之间并非毫无交集,而是相互渗透、彼此融合,形成整体互动的多维叙事谱系,由此构成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传播机制。


根据本课题的问卷调查,老子思想的叙事传播主要有“纸质读物”“网络”“道教活动”“教育培训与学术活动”“养生健体活动”等媒介。另外,根据在华外国人原居国的道家文化元素可分析,还存在“道观或道教活动场所”“祭灶等节日活动”“八卦等装饰符号”“太极拳”等叙事媒介。这些不同媒介的叙事形态需要进行谱系化的组合,突出老子思想的整体性和联系性,才能“讲好故事”,应对以往对外传播缺少谱系化机制的问题,从而推动老子思想的有效传播和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一)老子思想的经典叙事与民间叙事


老子思想的经典叙事以《道德经》为核心,是老子思想对外传播的主要媒介。《道德经》的叙事以“道”为主线,其辩证法思想,以及宇宙观、人生观、政治观、养生观、环保观等内容均蕴于“道”的意涵之中。


在本课题的问卷调查中,在华外国人对“道”的认识还不够充分,且存在着理解上误区。那么究竟何为“道”呢?陈鼓应认为,“道”包含三方面的意涵:一为实存意义的“道”。人们无法感知“道”的存在,是因为“道”是无形、无声的,而事实上,“道”是无处不在的、包纳一切的实在物。二为规律性的“道”。作为一种“规律”的“道”,意味着宇宙万物的运动变化都要以“道”为总的规则。三是作为人生典范的“道”。“道”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运动变化的总纲,亦是人类社会的生活准则和指标。陈鼓应进一步指出,形而上的“道”,落实到物界,作用于人生,便可称为“德”。“道”与“德”是“体”和“用”之关系,“德”是“道”作用后的结果,也是“道”内化于万物之后所呈现出来的属性。作为生活准则的“道”,就是“德”。“德”所蕴含的清静无为、致虚守静、夫唯不盈、虚怀若谷、功成身退,以及慈爱、俭朴等品质,几乎贯穿于《道德经》之全篇。


在宇宙观上,老子认为“道”是“先天地生”之物,是宇宙之源头、万物之母体,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在人生观上,老子强调,人要依“道”而行,以“自然”为法,不能违背自然规律。老子的政治观集中体现为“无为而治”“治大国若烹小鲜”等理念,“无为”的含义是反对违反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的乱为、妄为,统治者不得过分干扰人民,要顺应民心,才能保证国家的长治久安。在养生观方面,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了很多实用性的养生思想和原则,成为道家养生学说的基础,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孙思邈的《千金方》等医学名作均受到老子养生观的深刻影响。在环保观方面,老子始终强调要尊重自然、遵循规律,对天人关系提出了诸多精辟见解。



在《道德经》的经典叙事之外,与老子思想相关的民间叙事也是非常重要的对外传播媒介。最为典型的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老子传说”,其申报地分别为安徽涡阳和河南灵宝。以安徽涡阳的“老子传说”为例,主要包括“老子诞降”“孤苦童年”“合欢树”“信言不美”“上善若水”“师从商容”“官场沉浮”“巷党助葬”“孔子问礼”“免官居相”“探求天道”“沛地论道”“论丑辩残”“成绮访道”“布道育人”“养生之道”“紫气东来”“仙游秦地”“老子和辉子”“武家河的传说”“天静宫的由来”“老子犁沟”“点化徐甲”“老子的预言”“大石枕”“老子和苔干”等篇目,很多故事都涉及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可谓是《道德经》的有力注脚。


以往学者们通常注重《道德经》这一经典叙事及相关史籍的研究,而对于“老子传说”等民间叙事多有忽略。事实上,民间叙事是“在野的权威”,往往能够以异于官方叙事之话语而成为经典叙事的有力补充。老子的民间传说因其通俗性、民间性和生活性,甚至比《道德经》更加具备提升文化影响力的优势。经典叙事与民间叙事双线并置,可协同推进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二)老子思想的景观叙事与行为叙事


《道德经》与老子相关的传说均属于语言文字的叙事形态,主要通过书籍的流通和故事的讲述进行传播。在非语言文字层面,最为突出的是景观叙事和行为叙事,它们与语言文字叙事相互借鉴、彼此融合,在听觉、视觉、触觉等方面带给传播受体综合性的感官体验,从而达到提升传播力及影响力的效果。


景观叙事以可视化的物象景观为媒介,与老子思想相关的宫庙道观、博物馆、展示馆,以及太极八卦图等符号均属于景观叙事的形态。以“老子故里”安徽涡阳为例,当地有着天静宫等标志性景观,根据史籍和方志的记载,天静宫南的古流星园为老子的诞生地。明弘治《中都志》载:天静宫“老子所妊之地,在县(按为亳县)东一百二十里福宁镇东南,基址犹存,有元翰林张起岩所撰碑。”《亳州志·古迹考》云:流星园“在天静宫南。碑云,有星突流于园,老子因而降诞。”《大明一统志·凤阳府》《大清一统志·颍州府》《钦定四库全书·江南通志》等文献也有类似的记述。根据这些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叙事文本,涡阳县对天静宫的历史文化进行了挖掘整理,如今,天静宫业已成为老子的纪念圣地、道学研究中心,并被道教尊为“天下祖庭”,也是“老子传说”的传习基地。天静宫的九龙井、流星园、涡河、武家河、犹龙洞、卧龙石、大石枕、问礼亭等景观叙事体系与语言文字叙事互相应证、互为补充,是老子思想之叙事谱系的重要内容。


天静宫的景观叙事建构了涡阳的老子文化传统,是地方性知识的表达。老子思想虽然发源于地方,但已然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并升格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事象。所以,老子思想的景观叙事形态不应囿于一地一隅,而是以安徽涡阳为中心点,向全国乃至全球辐射,以世界性的眼光来观照老子思想的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河南灵宝也是“老子传说”的申报地,灵宝的函谷关为老子撰写《道德经》之所在,并产生了“紫气东来”的著名传说。另外,传说老子出关后,仙游秦地,后终老于扶风,葬于槐里(位于今陕西省周至县)。这些地方均是考察老子思想景观叙事的重要区域。



行为叙事属于“演示型”叙事形态,往往是借助于“身体姿势、表情、言语、实物”等“非特制”媒介(即不是特地制造作为符号传送用的媒介)进行对外传播,据此,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中医、文学、书法、绘画、音乐、服饰、太极拳、节日、饮食等文化事象都可以在老子思想的行为叙事中得到呈现。例如,安徽涡阳为纪念老子诞辰,于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举办“老子庙会”,并在秋季举行“老子文化节”,均是以节日、仪式为媒介的行为叙事。行为叙事最为鲜明的特点在于即时性和现场性,传播受体往往是“在场”的,有时还能直接参与行为叙事,产生强烈的体验感。因而,行为叙事的传播效果较为立体和生动,对于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多有助益。


此外,在信息化时代,我们还应关注老子思想的新媒介叙事。新媒介叙事相较于传统叙事的主要优势在于突破了空间的限制,传播半径大大延长,辐射面更为广泛。新媒介以“两微一抖”(微信、微博、抖音)、“bilibili”“YouTube”“喜马拉雅”等平台为代表,以“抖音”为例,搜索“老子”或“道德经”等关键词,会检索到大量短视频作品。例如,某抖音号进行了“天底下老子最了不起”“老子影响力最大”等叙事;“品读·经典”中讲述了老子的三条“天机”(动善时、大象无形和大器晚成);等等。值得注意的是,由于自媒体的叙事主体良莠不齐,有时会出现知识解读错误的情形,所以,应当对新媒介进行规范化管理,加强监管的力度,使其发挥正面、积极的对外传播作用。


总之,文化传播是“讲好故事”的过程,以文化的叙事形态为切口,可以建立老子思想之多维叙事谱系:其一,《道德经》的经典叙事是老子思想的基础,“老子传说”等民间叙事是经典叙事的有力补充;其二,天静宫等景观叙事是老子思想的物质支撑系统,仪式、节日等行为叙事是老子思想的动态化展演;其三,新媒介叙事是当今信息化时代的必然趋势。这些叙事形态交互为用,形成老子思想对外传播的谱系化机制,突出老子思想的整体性、多元性和联系性,促进其国际影响力的提升。





四、结  语


老子思想内涵丰富、指涉面广、张力十足,不仅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突出代表,而且业已成为世界性的文化事象,具有全人类共享的、普世的意义系统和价值系统,这是老子思想能够向世界传播、形成国际影响力的条件和优势。老子思想有助于推动中华文化融入世界文化体系、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


根据对在华外国人的问卷调查可以分析,在华外国人对老子思想存在着认识上的非谱系化、碎片化等问题,老子思想的对外传播也缺少谱系化的机制。于是,本文以谱系理论的视角,分别建立老子思想的共享性价值谱系与多维叙事谱系,形成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提升的内生动力与传播机制。谱系理论是认识文化、理解文化,促进文化传播、彰显文化价值、建构文化认同的有效工具,为探索老子思想国际影响力的提升提供一种可资借鉴的研究视角。


(注释从略,详见原刊)

    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神话与民俗叙事” 2024-09-16

    图片来源:原文&网络

免责声明:文章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立场,与本号无关。

版权声明:如需转载、引用,请注明出处并保留二维码。

民俗学论坛
中国民俗学会(China Folklore Society)官方账号,本号为纯公益学术公号,旨在为您及时推送民俗学领域的学术动态、讲座通告、非遗资讯、民俗知识、研究论文和田野报告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