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种植体意外移位至上颌窦是口腔临床中的一种并发症。而这类种植体迁移到筛窦、蝶窦、鼻腔和前颅窝的情况则更为罕见。
在某些情况下,上颌后牙区的种植修复可能具有挑战性,因为不利的局部条件可能会导致种植体的移位。这些因素包括上颌窦过度气化、骨量不足、牙槽嵴吸收、骨质量差以及未被发现的与上颌窦之间的通道。
据作者所知,目前尚未有关于非颧骨口腔种植体移位至眼眶的病例报道。本文的目的在于介绍并讨论一例口腔种植体移位至眼眶的处理方法。
病例报告
患者,女,40岁,由她的牙医转诊到意大利都灵圣乔瓦尼·巴蒂斯塔医院、都灵大学的颌面外科部门。两天前,患者右上磨牙区进行了三颗种植体的种植手术。在手术过程中,口腔医生发现其中一个种植体发生了移位,并从视线中丢失了。
随后,口腔医生扩大了通过该处的口鼻窦通道,试图通过使用吸引器来取回种植体。在这个过程中,患者反馈出现了严重的突发性眼部疼痛,伴有闪烁性暗点。因此,口腔医生暂停了手术,缝合了口内的术区,并将患者转到了我们的科室。
在我方的检查中,患者反馈在上下视野中有复视现象,图像倾斜,并且有眼部疼痛的症状。没有发现右侧眶下神经的功能缺失。
全景X光片和颌面部CT扫描显示有一个种植体位于右侧眼眶底的内侧部分,接触到了下直肌(图1)。这部分的眼眶底通常足够厚实,除非受到外力作用,否则不会发生穿孔。
图1
冠状位 (a) 和矢状位 (b) 的 CT 扫描显示了一个种植体移位至右侧眼眶底部并与下直肌接触的情况。
因此,在与患者协商后决定采用内窥镜方式取出种植体,以解决复视问题,并防止眼眶和上颌窦发生感染或阻塞等并发症。
在全身麻醉下进行气管插管,我们使用01号鼻内窥镜通过先前手术确定的口鼻窦通道接近种植体(图2)。种植体被发现在右侧眼眶底部,距离眶下管1-2毫米远(图3)。
图2
术中视图显示了由先前手术确定的口鼻窦通道。
图3
内窥镜视图显示了位于右侧眼眶底部的植入物,其距离眶下管约1-2毫米。
正如之前报道的方法(Felisati 等人,2007),我们使用Weil钳小心地取出了种植体(图4)。观察到轻微的眼眶底部出血(图5)。
图4
内窥镜下的术中视图:植入物被Weil钳轻轻地拧出。
图5
内窥镜视图显示移位植入物被移除后的右侧眼眶底部。
然后,我们用Bichat脂肪垫(颊脂垫)封闭了口鼻窦通道(图6)。术后过程顺利无异常。抗生素预防性治疗在手术前一天开始,并持续到术后5天。同时进行了皮质类固醇和止痛治疗。
图6
术中视图显示使用Bichat脂肪垫闭合口鼻窦通道的过程。
术后,患者没有再反馈复视或感觉异常。每个阶段都有眼科医生进行检查,并进行了视野测试,结果显示术后视力功能有所改善。
讨论
内窥镜技术在去除鼻旁窦中的异物如种植体方面是一个重要的辅助工具。实际上,它允许清晰地观察手术区域,同时对患者的伤害最小,并且恢复更快。事实上,内窥镜手术能够减少创伤,降低诸如眶下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风险。对于我们的患者来说,考虑到种植体移位的位置,这种风险尤其高。
对我们患者的一个重要风险是球后血肿。实际上,口腔种植体位于眼眶底的球后位置:如果球后的血管受损,这可能导致此类并发症。
文献中描述了不同的手术方法来取回移位的种植体,例如通过下鼻道的经口途径或通过尖牙窝的经口途径(Caldwell-Luc 途径)。然而,我们首选的是通过现有的口鼻窦通道采用内窥镜途径开始手术,并在必要时继续采用上述提到的方法之一。
在移位的种植体被移除后,患者的复视完全得到了解决。幸运的是,我们的患者没有出现直肌的创伤性破裂,如之前的一项研究中所报道。然而,他们报道了一例颧骨植入物移位的案例。
在放置过程中植入物的移位是可以理解的。这可能与骨质的质量或数量不足、操作者的手术经验不足、存在未经处理的穿孔、植入物敲击过度或者施加了过大的力量有关。
人们可能会好奇一个非颧骨口腔植入物是如何到达眼眶底的。由于重力的作用,移位的口腔植入物通常会留在上颌窦的底部。我们认为口腔医生可能无意中用吸引器捕捉到了移位的植入物,并误将其推入眼眶底。
总之,内窥镜方法是非常可靠和微创的,用于去除鼻旁窦中的异物。我们在一个具有挑战性的口腔种植体眼眶移位案例中展示了它的实用性。我们认为,内窥镜方法应该是去除鼻旁窦异物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Cascone, P., Ungari, C., Filiaci, F., Gabriele, G. &Ramieri, V. (2009) A dental implant in the anterior cranial fossae. The International of Journal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doi: 10.1016/j.ijom.2009.07.017.
2.Cikatricis, P., Salvi, S.M. & Burke, J.P. (2008)Iatrogenic lateral rectus transection secondary todental implantation surgery. Orbit 27: 305–307.
3.El Charkawi, H.G., El Askary, A.S. & Ragab, A.(2005) Endoscopic removal of an implant from themaxillary sinus: a case report. Implant Dentistry14: 30–35.
4.Felisati, G., Lozza, P., Chiapasco, M. & Borloni, R.(2007) Endoscopic removal of an unusual foreignbody in the sphenoid sinus: an oral implant.
Clinical Oral Implants Research 18: 776–780.
5.Galindo, P., Sanchez-Fernandez, E., Avila, G.,Cutando, A. & Fernandez, J.E. (2005) Migrationof implants into the maxillary sinus: two clinicalcase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20: 291–295.
6.Haben, C.M., Balys, R. & Frenkiel, S. (2003) Dentalimplant migration into the ethmoid sinus. Journalof Otolaryngology 32: 342–344.
7.Kim, J.W., Lee, C.H., Kwon, T.K. & Kim, D.K.(2007) Endoscopic removal of a dental implantthrough a middle meatal antrostomy.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5: 408–409.
8.Kitamura, A. (2007) Removal of a migrated dentalimplant from the maxillary sinus by transnasalendoscopy. British Journal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 45: 410–411.
9.Nakamura, N., Mitsuyasu, T. & Ohishi, M. (2004)Endoscopic removal of a dental implant displacedinto the maxillary sinus: technical note. TheInternational of Journal Oral and MaxillofacialSurgery 33: 195–197.
10.Varol, A., Turker, N., Goker, K. & Basa, S. (2006)Endoscopic retrieval of dental implants fromthe maxillary sinus.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Oral & Maxillofacial Implants 21:801–804.
作者:Alessandro Griffa, Stefano Viterbo, Paolo Boffano
翻译:口腔医学网(微信号:aikouqiang)
声明:本文翻译自国外病例展示,内容来源于网络公开数据,仅用作口腔行业人士进行专业技术交流用途,仅代表原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个体有差异,如有不适请至线下医疗机构就诊。如有翻译错误之处敬请指正,内容以原文为准。
原文:https://doi.org/10.1111/j.1600-0501.2009.01894.x
点击下方名片,关注口腔医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