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
对于肺癌来说,手术一直以来都是最有希望达到根治效果的治疗方式,因此一直以来都是医学界研究的重点。然而,面对像是肺癌这一复杂且多变的疾病,如何不断提高手术的治疗效果,减少患者的痛苦,以及术后如何有效监测和管理复发风险,都是医生和研究人员需要不断探索的课题。
在本次 2024 年中国整合肿瘤学大会(CCHIO)的直播间,觅健科普君便有幸邀请到中国国家癌症中心、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实验室的高亦博教授,为大家解读肺癌手术治疗的最新进展,以及可以用来提升降低并发症、提升手术效果以及最新生物标志物的研究热点的诸多关键问题。
有需要回看的觅友可以到视频号主页回看直播
01
肺癌根治性手术的三大进展
小创口替代大切口
肺癌根治性手术在近年来经历了显著的变革与发展。首先是创伤大小方面,过去肺癌手术往往需要较大的切口,这使得患者体表感官以及体内诸多器官会因手术产生较大的不良反应并遭受损伤。
而如今,手术技术的进步尤其是微创的技术,手术过程中需要切除或破坏的组织区域大大减少。这样一来,手术对患者正常器官功能的影响变得更小,尽可能保留了更多健康的组织和功能,减少了对身体的干扰和损伤。
“看得到,摸得到”的精准手术
基于影像重建和三维重建技术的应用更是为手术方案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使得手术过程对于医生和患者来说都变得更加可视化和直观。
图片来源:摄图网
例如,在关键部位尤其是血管的成型方面,通过 3D 打印模型,能够依据患者的影像资料进行电脑 3D 重建,再借助材料技术将模型打印出来。医生可以利用这些模型进行手术路径的规划与模拟,清晰地了解肿瘤与周围组织、血管的关系,从而在实际手术中更加精准地操作,降低手术风险。
而对于患者而言,他们能够通过这些直观的影像、能够摸得到的模型的演示,能够提前知晓手术的大致过程以及可能面临的情况,这给予了患者更大的信心去面对手术。
多学科齐心协力为患者保驾护航!
以往外科、内科、放疗等科室相对独立,各自为政。如今,在全院治疗理念与管理流程的整合推动下,各学科之间形成了紧密的协作关系。
在肺癌治疗过程中,多学科会诊成为常态,医生们能够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从不同专业角度制定出最适宜的治疗方案。例如,外科医生在制定手术方案时,会充分参考内科医生对于患者身体整体状况及药物治疗适应性的意见,以及放疗医生对于术后辅助放疗的规划建议等。
这种多学科整合模式,不仅提高了治疗的精准性,还为患者提供了更全面、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显著改善了患者的治疗效果与预后。
02
围绕让更多患者治愈的3大研究热点
确定最小安全切口范围成为当前的一个热点领域。但具体范围多少, 5 毫米、1 厘米还是其他距离?这需要临床医生和研究人员致力于通过大规模的循证医学研究来探寻答案。
因为每一个细微的切口变化都可能影响到手术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所以需要综合考虑患者肿瘤的影像特征,如肿瘤的大小、形状、位置;侵犯特征,包括是否侵犯周围组织、血管等;甚至分子特征等多方面因素,来确定在不同情况下切口到底小到多少才最为安全。
总的来说,切多少才能达到安全根治的效果,这个研究结论需要众多病例的积累与长期随访观察,往往涉及几百人甚至上千人的研究规模,最终才能得出令专家和临床大夫都信服的结论。
对于既往认为手术意义不大的肺癌分期,如今也有了新的探索与尝试。例如对于一些处于特定分期,如 T4(肿瘤已经扩展到肺部之外的重要器官或结构)或N3(扩散至远处淋巴结) 的患者,按照传统指南可能不建议手术治疗。
然而,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以及对肺癌认识的加深,如果患者自身有强烈的手术意愿,并且有经验丰富、技术精湛的医生愿意承担一定风险开展临床研究,那么手术治疗也被纳入了可尝试的范畴。目前已经完成了部分相关研究的一期项目,且结果显示出一定的乐观性。并且,未来还计划启动更为激进的研究方向,比如针对已经发生淋巴结或远端转移的患者,进一步探索手术切除的可行性。
图片来源:摄图网
在肿瘤治疗领域,尽可能全面、干净地切除肿瘤是外科医生一直追求的目标,虽然这面临着诸多挑战,但每一次的尝试都可能为肺癌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术后监测对于及时发现肿瘤复发迹象至关重要,目前有不少生物标志物正在被深入研究。比如MICRO RNA和CTDNA 等标志物就备受关注,有大量研究都在围绕它们展开,科学家们试图通过检测和分析这些标志物,提前知晓患者术后复发的风险。
比如,已经发现某些特定的MICRO RNA表达水平出现变化时,肺癌复发的可能性就会增加;CTDNA里要是有特定的基因突变或者甲基化模式,也可能意味着肿瘤有复发的倾向。
还有一些很有前景的标志物研究正在进行:
01. 循环肿瘤细胞(CTC):
它是从肿瘤组织脱落进入血液的肿瘤细胞。医生可以通过检测血液里 CTC 的数量、表型以及基因特征,来实时了解患者体内肿瘤细胞的变化情况。要是术后发现血液中 CTC 数量比较多,那就可能提示肿瘤复发风险较高。
02. 外泌体:
这是细胞分泌的微小囊泡,里面有蛋白质、脂类和 RNA 等多种生物分子。肿瘤细胞分泌的外泌体带有特殊的生物标志物,能够反映肿瘤细胞的状态和变化。在肺癌术后监测中,外泌体里的某些蛋白质成分,像肿瘤相关抗原,就被认为是可能预示复发的标志物,而且外泌体中的一些 miRNA 和蛋白质表达水平有变化时,也和复发有关系。
不过,这些研究成果要真正大规模的应用到临床患者的身上,还有一段路要走。因为要弄明白这些标志物所传达的信息,得依靠大数据分析以及人工智能技术帮忙。只有把大量的临床数据和标志物数据整合起来深入分析,才能更准确地搞清楚标志物和复发风险之间的联系,这样才能给患者制定出适合他们自己的术后监测和辅助治疗方案,让患者能更好地应对肿瘤复发风险。
结语
在肺癌治疗的征途上,每一步探索都凝聚着无数医者与研究人员的智慧与汗水。而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实验室的高亦博教授也说:
这场没有硝烟的生死较量里,患者又何尝不是那股不容小觑的力量源泉?每一次手术的成功,每一次肿瘤的缩小,都离不开那一次次咬紧牙关的坚持,和那一颗绝不言弃的决心。正是这种医患之间的双向奔赴、相互支撑,才让我们在肺癌治疗的艰难征程中,有足够的底气去憧憬未来。觅健科普君也坚信,终有一日,人类能够彻底战胜这一可怕的疾病,让生命的阳光再次洒满每一个角落。
专家介绍
高亦博 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助理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国自然优青 深圳市杰青 北京市科技新星
清华大学、北京协和医学院临床医学、肿瘤学博士
美国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历任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胸外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研究员
国家癌症中心/国家恶性肿瘤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转化医学实验室主任
国家癌症中心南方分中心/肿瘤医院深圳医院中心实验室主任
深圳市肿瘤表观遗传和精准诊疗重点实验室主任
肺癌
相关好文
内容制作
本文中所涉及的信息旨在传递医药前沿信息和研究进展,不涉及诊疗方案推荐,临床上请遵从医生或其他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意见与指导。
封面图片:摄图网+稿定设计
责任编辑:觅健小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