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觅友们认不认识孙燕院士,他是国内公认的内科肿瘤学学科带头人,创建了我国第一个肿瘤内科治疗专业,在肺癌领域,更是他通过多年努力才使小细胞肺癌的综合治疗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图片来源:SCLC科普大会
如今孙燕院士已有94高龄,从事临床肿瘤60余年,在癌症治疗中,孙院士不仅倡导“预防比治疗好,早期治疗比晚期治疗好”的早筛早治观念,更是身体力行,他曾发言:“如果我身上出现了什么健康问题,那么多半都是早期的,是可以有效控制的。”
觅健科普君总结了孙院士在公开采访中倡导的4条防癌忠告分享给大家。
01
防癌四要素
2020年12月,来自哈佛医学院的研究团队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Cell》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肥胖会影响肿瘤微环境中的代谢,从而抑制抗肿瘤免疫力》的研究论文[1]。
研究发现:高脂饮食会导致小鼠肥胖,而肥胖会损害并减少肿瘤微环境中的CD8+T细胞细胞的存在。随着免疫细胞CD8+T细胞的数量减少,抗肿瘤活性降低,癌细胞会变得更加肆无忌惮,不仅剥夺了T细胞的能量供应,还会加速肿瘤生长。
这个结论与孙院士的饮食原则一致。在孙院士的讲述中,“为了避免自己多吃,每次就餐时感觉有七分饱了,就赶紧离开饭桌,不会餐桌上与人聊天,因为怕聊着聊着有多吃两口饭菜。”
孙院士表示,自己在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工作50余年,院里的员工大概有60多人曾被诊断出乳腺癌,但是基本上得到了治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里面有什么门道,其实并没有,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肿瘤医院工作人员每年都会坚持体检,发现早、又积极配合治疗,所以效果才会这么理想。
定期体检是最不能“偷懒”的一件事。
图片来源:摄图网
癌前病变指的是某些疾病发展为癌症之前的状态。准确地说,它本身并不是癌症,但是在致癌因素的长期作用下,其中一小部分可能会发展为癌症。
癌前病变可以是先天遗传的,也可以是后天获得的。遗传性癌前病变的发生与基因有关,常见的有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神经纤维瘤病等。获得性癌前病变则一般与不良生活习惯、感染或慢性炎症有关,常见的有大肠腺瘤、溃疡性结肠炎、子宫颈息肉等。
孙院士表示,自己接诊过这么多患者,很多存在共同的诱因,那就是压力大、长期抑郁、过分忧虑、爱生闷气。这些负面情绪可导致人体产生应激反应,而多强的应激反应就会降低人体免疫力。使癌细胞有可乘之机。想要预防癌症,保持心态的平衡很重要。
“我有一个调节心态的小方法:对于赞美自己的内容,少去听,因为我没有觉得自己那么好;对于诽谤自己的内容,别当真,因为我也觉得自己没有那么不好,这样自然对于一些好的、不好的言论也就能泰然处之了,心态自然也就平衡了。”孙院士也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实用小窍门!
肿瘤标记物是指在肿瘤发生和增殖过程中,由肿瘤细胞本身合成,释放或者是由机体对肿瘤细胞反应而产生的一类物质。肿瘤标记物变化能够评估治疗效果和预示肿瘤的复发和转移。
癌症治疗费时费力,希望大家主要还是以预防为主!看完上述介绍后,重视、行动起来。
02
冬季,谨防这个癌症信号
冬季,无论是南北方的人民都穿上了厚衣服,随之而来的能听到更多“肩膀酸痛”的抱怨。
在这里要提醒的是,存在肺癌高危因素的人群要小心肩痛的疾病信号。肩痛可以是很多疾病的表现,甚至是癌症发出的前兆信号,比如肺癌。
当肺部肿瘤转移扩散、压迫神经后可能导致患者出现肩膀疼痛的症状的症状。
因为人体肺尖部比邻一些重要组织,自前向后依次为锁骨下静脉、膈神经、迷走神经、锁骨下动脉、颈总动脉、喉返神经、第8对颈神经和第1对胸神经。颈8和胸1神经根主要参与尺神经的组成,当病变压迫或侵犯颈8和胸1的神经根、交感神经节或星状神经节时,会产生颈部、肩胛部和脊椎边缘的局限性疼痛。
普通肩痛VS癌症肩痛
河南省肿瘤医院胸外科副主任医师孙海波表示,其实普通肩痛和癌因肩痛之间,存在疼痛表现、性质方面的差异,需要学会鉴别。
普通肩痛,如肩周炎引起的疼痛,以压痛感为主,时重时轻,起伏不定。疼痛点以单侧肩关节为主,位置比较固定,但严重时会向颈部及上肢扩散,在夜间尤甚。此外,还可能伴有肩关节外展,外旋和后伸运动的功能障碍,但理疗后可以暂时缓解。
癌因肩痛,多与肿瘤相关的神经压迫有关,痛感会持续加重,逐渐演变为剧烈疼痛。疼痛点以单侧肩臂部为主,但没有明显的压痛点。肩关节活动一般不会受到限制,但疼痛感不容易缓解。当肩痛通过药物治疗、理疗等效果均不理想时,须考虑是癌因肩痛。
此外,随着病情发展,癌症患者如肺癌,还可能会出现胸部疼痛以及咯血等症状,可与普通肩痛进行有效区分。
总结
提醒:觅友们一定要重视身体发出的信号,既不要过分担忧也不要忽视。最重要的是能够领悟孙院士的四个“重视”,必要时及时就医,才能早防早治,提高癌症生存率!
肺癌
相关好文
《确定这类肺癌患者、本月就能用了!就在刚刚,重磅抗癌药正式获批新适应证!》
文献来源
内容制作
点击下方关注,了解更多抗癌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