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鸦片战争:该来的还是来了,风雨再起广州。

时尚   2025-01-06 08:13   安徽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加入淮河雨的知识星球,加入方式是使用微信扫描下图的二维码。

友情提醒:知识星球是付费平台,有一定的门槛,请知悉。


图片引用自网络
影视剧中的太平天国运动。
太平天国运动深刻改变了中国近代史,其影响甚至波及清朝灭亡之后。


作者:淮河雨

短评

第二次鸦片战争的阴云笼罩大清帝国,广州再次成为导火索。

01

从1848年开始,广西进入连续三年的大旱。
发展到咸丰皇帝继位(1850年3月9日),广西已是民不聊生,民变四起。
道光皇帝活着的时候,军机大臣穆彰阿欺上瞒下,让道光以为广西好得很。
咸丰意识到不对劲之后,立马决定派干吏去广西处理旱灾和民变。
有人推荐了林则徐,咸丰早知林则徐大名,也有意启用他。
但此时的林则徐已经走到了生命的暮年,道光把他流放到新疆数年。虽然伊犁将军布彦泰对林则徐极为敬重,但所能做的也只是尽量让林则徐少干些活,其他的无能为力。
边塞的风沙雨雪让林则徐过早的老去,但在接到咸丰的谕旨后,依然强撑病体前往广西。
然而林则徐的身体已经支撑不住了,在广东潮州,林则徐来到了生命的最后时刻。
在弥留之际,后辈们围坐在林则徐床前,希望听取这位道光第一名臣的教诲。
当有人问及如何处理帝国心腹大患英国时,未曾想,林则徐摇了摇头。
他告诉众人,英吉利(英国)不难对付,将成中国心腹祸患的国家,怕是沙俄。
众人听后皆惊讶不已,因为当时中俄边境并没有发生什么冲突。
林则徐没有时间解释了,只说自己太老,可能看不到那一天了。
他嘱咐后辈,一定要提防俄国。
1850年11月22日,晚清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病逝普宁(普宁在今天的广东揭阳市),享年65岁
林则徐去世后不到两个月,广西的局势终于燃爆。
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集合拜上帝教两万余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事,史称金田起义。
封建时代中国最后一次大规模农民起义 - 太平天国运动自此登上历史舞台。
两广总督徐广缙奉命镇压太平军,在广东和广西,徐广缙的镇压行动进行的不错。
于是在1852年8月,咸丰皇帝任命徐广缙为湖广总督,驰赴湖南,阻止太平军北上武汉。
太平军攻势凌厉,徐广缙还没有到任,武汉就已失守。
当时武汉清军最高指挥官是湖北提督双福,双福本人在武汉战死。
咸丰皇帝气没处撒,就把徐广缙给撤职查办了。
这些都是之后的故事,还是回到广东。
徐广缙调任湖广总督后,叶名琛接替了徐广缙,出任两广总督兼通商大臣。
其实在徐广缙任内,广东就发生了一些险些失控的事情。
主要是1849年发生在澳门的“关闸”事件,但那是清帝国与葡萄牙之间的摩擦,不在此赘述。
以后会单独出一篇文章来聊这件事。
叶名琛出任两广总督之后,英国驻香港总督文咸没有再来“打扰”他。
因为之前说过,从1851年开始,大量富商和民众涌入香港岛。
香港岛人口翻倍增长,文咸一心扑在香港岛的建设上,哪有精力和叶名琛打交道。
叶名琛自己也有烦心事,虽然太平军主要活动区域在长江流域,但广东还是受到了影响。
1854年春夏之交,广东天地会在太平天国的支持下发动起义。
起义军声势浩大,佛山、东莞、肇庆、河源等地相继失守。
到1854月7月,起义军纠集20余万人,大举进攻广州。
叶名琛使出了浑身解数才击败天地会的进攻,并在1855年初收复广东各地。
到1855年中才将天地会起义军击退到广西境内,广东形势得以和缓。
看似起义军遁走,广州局势转危为安,但太阳底下哪有风调雨顺的日子。
1856年2月,西林教案(又名马神甫事件)发生。
1844年10月,《黄埔条约》签订之后,清帝国允许法国在华传教,但只允许在通商口岸传教,也就是上海、广州、厦门、宁波、福州。
不过法国人才不管那么多,他们悄悄深入内地。
正常情况下,各地政府也没有强力阻止。
但广西的情况不同,洪秀全那一套所谓的“拜上帝教”就是从西方舶来的,因此广西政府对法国传教士相当敏感。
1854年,巴黎外方传教会神父马赖进入广西西林县传教。
马赖是中文名字,马赖的本名叫奥古斯特·沙普德莱纳。
西林县县令黄德明找到马赖,劝说他离开。
马赖先是离开了,但到1855年底又返回了西林县。
见马赖死赖着不肯走,黄德明也没有来硬的,得过且过。
直到1856年初,张鸣凤接替黄德明做了西林县县令。
他没什么好脾气,先是劝说马赖离开。
见马赖不走,便下令逮捕了马赖。
不仅仅是马赖,协助马赖传教,以及被马赖布道的20余名教徒也被逮捕。
1856年2月29日,张鸣凤处死了马赖。
3月2日(一说3月5日),协助马赖传教的西林县教会世家的寡妇曹桂英,教徒白小满等人也被处死。
图片引用自网络
这是欧洲画作,描绘的是马赖被处死的画面。
欧洲当时流传一个说法,说马赖被处以站笼刑罚,随后被斩首,内脏被掏空。没有证据证明马赖遭受酷刑,但这个说法在欧洲流传甚广,成为英法联合出兵的借口之一。
02

关于马赖之死的记载存在分歧,中方史料称马赖纵容信徒为祸乡里,民怨极大。
西方的史料则没有类似记载,只说清帝国地方政府野蛮无理。
目前已经无法核实到底哪一个史料更接近事实,但最大的事实是马赖之死为法国提供了借口。
马赖被处死的消息传到法国已经是1856年7月,法国驻清帝国公使科尔西(中文名顾随)于1856年7月25日照会叶名琛,讨要说法。
叶名琛对洋人的态度十分强硬,接到照会后根本没有看,直接扔到了一边。
科尔西几次催促,叶名琛才于8月20日给予回复。
叶名琛的回复总体比较消极,基本没有围绕事件展开,顾左右而言他。
客观来说,叶名琛的态度成为激怒法国的导火索之一。
按照《黄埔条约》的规定,如果发生未经允许之地传教的情况,清帝国应该将传教士递解出境,不应该处死。
虽然《黄埔条约》是不平等条约,但有一说一,广西地方政府确实没有按照条约规定办事。
屋漏偏逢连阴雨,西林教案还没有结论,“亚罗号”事件发生了。
“亚罗”号是一艘小船,排水量才100吨,是香港人苏亚成在清帝国订购的。
建好之后,“亚罗”号主要来往于福建和广东,从事沿海贸易。
“亚罗”号听起来不像个中国名,那是因为“亚罗”号的首任船长是一名叫亚罗的英国人。
1855年6月,“亚罗”号在珠江被海盗夺走,广东当地民团夺回了“亚罗”号后卖给了香港人方亚明。
1855年9月,方亚明在香港注册了“亚罗”号,雇佣了一名爱尔兰船长,不过船员都是中国内地水手。
1856年9月6日,一艘民船在珠江再度遭遇了海盗,广东水师击退了海盗。
其中一名乘坐民船的顾客后来在广州码头偶然间看到了参与珠江口海盗活动的两名水手,那两人就是“亚罗”号的船员。
1856年10月8日一早,广东水师派巡河千总梁国定带60多名官兵登上了“亚罗”号,将两名嫌犯和其余10名船员全部逮捕。
“亚罗”号船长肯尼迪当时不在船上,闻讯之后赶回阻止船员被带走,双方发生激烈争吵。
肯尼迪的意思是抓人要有证据,梁国定表示有人证。
但肯尼迪认为,人证只指认了两人,其他10名船员不应被带走。
梁国定则认为剩余船员与嫌犯为同事,必须带走一同调查。
双方谁也说服了不了谁,最后升级为肢体冲突。
在冲突中,清军士兵将“亚罗”号上的英国国旗扯下。
注意这一细节,后面会提及。
船员被带走后,肯尼迪将事件告知了英国驻广州领事巴夏礼。
这个巴夏礼也是极为重要的人物,请大家务必记住他。
巴夏礼时年28岁,年轻气盛,第一时间找到叶名琛提出两个要求:
1,放人。
2,赔礼道歉。
放人自然是指释放船员,赔礼道歉是指对扯下英国国旗的赔礼道歉。
巴夏礼认为,“亚罗”号在香港注册,香港是英国领土,那么“亚罗”号自然是英国船只。
那么不管船员从事了什么非法活动,也都应该引渡给英国。
至于扯下英国国旗,那更是对英国国家的羞辱。
不过叶名琛也有话说,1856年9月27日,“亚罗”号在香港的注册到期。
换言之,1856年9月27日之后,“亚罗”号已经不属于英国船只。
从法理上说,清帝国对“亚罗”号做任何事都可以。
但香港在1856年5月颁布了《船舶注册条例》,船舶在未返回母港之前,即便注册到期也不影响船只性质。
也就是说,按照《船舶注册条例》的解释,“亚罗”号依旧属于英国。
巴夏礼以此为理由发难,新任香港总督兼驻华全权公使包令(1854年4月13日—1859年5月5日在任)发出正式照会。
要求广州政府放人和道歉,叶名琛对英国态度虽然强硬,但在接到正式照会后也没有端着。
10月10日,叶名琛表态愿意释放10名船员,那两名嫌犯则继续被关押。
但对英国国旗问题,叶名琛拒绝道歉。
他指出“亚罗”号已不属于英国,擅自在“亚罗”号上悬挂英国国旗,自己还没有找你们麻烦,你们还来劲了?
巴夏礼坚持要求释放全部船员,并且向英国道歉。
双方在线下沟通时再次发生摩擦,混乱中,巴夏礼挨了一拳,矛盾进一步激化。
10月16日,包令照会叶名琛:“如不速为弥补,自饬本国水师,将和约缺陷补足。”
什么意思?
你再不快点放人、道歉,那英国海军就要来会一会大清水师,把《南京条约》的不足之处给补个全。
到这一步,包令的态度已经十分明朗,不惜动武。
10月21日,巴夏礼发出威胁,要叶名琛24小时内给出回复。
10月22日,叶名琛让步,同意释放全部12名船员,包括两名嫌犯。
但道歉一事,叶名琛再度拒绝。
10月23日,英国海军将领西摩尔率领3艘战舰、10余艘登陆艇,2000余名海军陆战队队员直扑广州而去。
第二次鸦片战争自此爆发。
图片引用自网络
“亚罗号”事件。
“亚罗号”事件只是最后的导火索,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叶名琛强硬的沟通方式早已激怒了英国人。说起来,叶名琛与洋人打交道的手腕远不如耆英、徐广缙灵活。在明知英国实力强于自己的情况下,不讲究方式方法,只是一味的强硬。看似有骨气,实则导致局势提前失控。
03

其实不管叶名琛怎么回复,第二次鸦片战争都很难避免,只不过叶名琛的强硬导致战争提前到来
自占领香港开始,英国就大力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医疗体系。
到1849年时,英国陆军、海军在香港岛修建了大量医院,
截至1950年,因水土不服病死的英军士兵数量较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时下降了87.6%。
正是因为香港逐步成为一个相对成熟的后勤、补给、医疗、中转地,英国在香港的驻军才得以增加。
在文咸、璞鼎查出任香港总督时,香港地区的驻军也就一千多人,再多香港岛就装不下了。
到第二次鸦片战争前夜,香港岛上的军营规模、医院接纳能力,以及后勤保障水平足以支撑6000 - 8000人作战。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过程中,英国再次扩大了香港的承载能力。
巅峰时期,有超过1.4万名英法联军驻扎在香港。
对香港的变化,叶名琛等人知道,但不知道其中的意义。
说这些已经没什么价值,战争已然爆发。
可笑的是,战争爆发后,看似强硬有骨气的叶名琛却下达了一系列啼笑皆非的指令。

—  END  —

作者:淮河雨,不知名的90后自媒体作者,一名单细胞的文科生,试着和朋友们分享对这个世界的看法!

为了防止失联,新号和旧号可以一起关注。

淮河雨
不一样的90后,喜欢与世界分享不一样的观点。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