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DJI)正式向美国华盛顿联邦地区法院提起诉讼,要求法院将其从美国国防部“中共军事公司”名单中移除。大疆认为,美国国防部的这一决定缺乏事实依据,并对其造成了重大商业损失及声誉损害。以下将从诉讼的背景、主要法律依据及其诉求展开分析。
美国国防部自2021年起,根据《国防授权法案》更新并发布一份所谓的“中共军事公司”名单,将被认定与中国军方有关联的企业列入其中。大疆被认为与中国军方存在合作或控制关系,因此在名单上被列为“国家安全风险”。
上榜后的企业会面临诸多限制,例如:
联邦机构采购禁令:政府部门不得采购其产品。
客户流失:企业被打上“国家安全威胁”标签,导致商业伙伴与客户终止合作。
金融市场排斥:在融资和资本市场中面临制裁或投资排斥。
大疆表示,自其上榜以来,已有多家客户取消或拒绝续签合同,并被禁止参与政府项目。同时,美帝海关和边境保护局(CBP)以《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为由,阻止部分大疆产品进入美国市场,尽管大疆否认其制造过程中涉及任何形式的强迫劳动。
大疆在诉讼文件中称,自被列入该名单的16个月以来,其多次尝试与国防部沟通并澄清,但未能得到任何回应。在多次交涉无果的情况下,大疆认为已经“别无选择,只能诉诸联邦法院”,寻求通过司法途径解决这一问题。
大疆的诉讼主要基于以下法律逻辑和主张:
质疑决定的合法性与程序正当性
大疆认为,国防部的决定缺乏透明度和事实依据,违反了美国行政法中的正当程序原则。行政机关在作出重要决定前,通常应确保相关方有机会参与或提出意见。然而,大疆表示国防部在将其列入名单前,未给予任何正式通知或解释。
2. 否认与中国军方的关联
大疆明确在诉讼中表明,它“既不被中国军方拥有,也不受其控制”。因此,将其列入与中国军方有关的企业名单不符合事实。大疆称,这一错误决定直接导致公司遭遇商业损失,并使其声誉受到不当抹黑。
3. 寻求法院救济
大疆请求法院:
命令将其从“中共军事公司”名单中移除;
确认大疆不构成国家安全风险,以便恢复其在美国的商业运营;
如法院认定国防部违反程序正当性,要求国防部提供补救措施和公开解释其决定的依据。
这一诉讼不仅涉及法律层面的争议,还受到中美政治和经济博弈的深刻影响。近年来,美国针对中国企业的监管措施日趋严格,涵盖通信、人工智能、无人机等多个高科技领域。
在类似案件中,美国政府的行政裁量权通常具有较大的法律保障。国防部可以以“国家安全”为由,拒绝透露某些决定的具体理由,这为大疆的诉讼带来不小的挑战。同时,即使法院判定程序存在问题,国防部也可以通过重新履行程序的方式继续维持其决定。
即便大疆在诉讼中获胜,被从名单中移除,也不意味着其市场环境会立即恢复。美国国会和其他政府部门可能通过其他立法或行政手段继续限制大疆的运营。例如,美国众议院已经通过一项法案,禁止新的大疆无人机在美运营,显示出美国政府在技术领域对中国企业的高度警惕。
大疆的案件并非孤立事件。2024年5月,禾赛科技(Hesai Group)也因同样原因提起诉讼,并短暂获胜,被从“军事公司”名单中移除。然而,短暂时间之后,国防部又以“国家安全”为由将其重新列入名单。这一反复无常的政策表明,尽管企业可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但成功的可能性仍然受到美国政府战略考量的制约。
大疆起诉美国国防部的案件象征着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面临的复杂挑战。随着全球地缘政治环境的变化,中国企业必须在合规与市场拓展之间取得平衡。大疆的诉讼能否成功,将对其他中国企业应对类似问题提供宝贵的借鉴。
无论最终结果如何,这一案件都反映了中美经济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与博弈。在未来的商业竞争和市场调整中,企业需要更加灵活的策略,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国际环境。
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