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特加也分酿造伏特加和酒精勾兑两种类型

文摘   2024-08-02 12:00   陕西  

尽管很多中国白酒的发烧友并不喝伏特加,对伏特加酒了解的比较少,但伏特加酒对中国白酒的影响却是非常巨大的。


新中国成立后,在1950年代的前期,奉行一边倒的战略,全面地引进了苏联的体制、科学技术和文化。白酒这个行业也是如此,引进苏联专家进入传统中国白酒厂,用现代科学的眼光来总结和分析中国传统白酒的工艺,并提出了改进的方案。


红星二锅头酒厂和茅台酒厂都留下了苏联专家的身影,但很遗憾,苏联专家在这些酒厂工作的具体过程以及发挥的作用,目前鲜有史料披露,所以对其细节我们还不是很清楚,但是苏式科学中对酒的认识、对酒体的标准,对中国白酒产生了非常深远严重的影响。


翻检从1950年代到2000年以前的中国白酒研究文献,我们能看到一个基本线索,首先是对白酒的成分进行了科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方向,这个方向就是按照国际烈性酒的标准来改造中国的传统白酒。实际上,这些文献里所说的国际烈性酒就是伏特加酒,所谓国际烈性酒的标准就是伏特加酒的标准,要求低酸、低酯、成分简单。按照当时苏联伏特加的标准,基本上等同于乙醇水溶液,由此为中国的新工艺白酒(酒精兑水)提供了科学理论基础。


既然国际上最好的酒或最卫生的酒就是纯粹的乙醇水溶液,那么把纯酒精(纯粹的乙醇)在加浆降度的情况下做成白酒,就成为了一个方向,按照这个方向,中国传统白酒多酸、多酯、多杂醇,属于不够卫生、也不够先进的。所以,大约有近40年左右时间,中国白酒科研界的主要方向是引进酒精的工艺或引进酒精的标准,换句话说,就是把复杂溶液的中国传统白酒改造成酒精兑水的纯净的乙醇水溶液。


这个方向的后果是基于食用酒精技术上发展出来的液态酒和固液酒(统称为新工艺酒),如今新工艺酒在白酒市场上可能占到了95%以上的市场份额。


对于这种基础理论,迄今为止中国白酒的科学研究没有理论反思,但在实践中有了新的认识,在实践中,在以风味为酒质衡量标准的情况下,普遍认为多酸、多酯、多醇、成分复杂的中国传统白酒是优质白酒,而以食用酒精为基础的勾兑酒是普通白酒或较低端白酒,无论这种食用酒精的品质是多么好。这个实践与目前中国白酒教科书里还存在的源于当时伏特加标准的基本理论存在着冲突。在这个背景下,我们重新审视真实的伏特加状态和成分,可能会有全新的认识。


我个人品饮伏特加大约有20多年的历史,最早喝的伏特加倒不是俄罗斯出产的,而是瑞典的“绝对”伏特加,后来到中国边贸城去参观的时候,我买到了各种俄罗斯的伏特加,比如“议会”“红标”等等。当时我也以为伏特加是通过食用酒精工艺生产的,就是经过重重过滤的单纯酒精水溶液。


对伏特加酒的成分产生怀疑是十多年前,我喝到了法国产的“灰雁”伏特加,它的成分是小麦。在喝的过程中,感觉这款酒的口感要比俄罗斯的传统伏特加,如“标准”“议会”等好得多,醇甜丰富,而且身体感受也更好。在喝的过程中,也要像喝其他洋酒一样加冰块,我惊异地发现,“灰雁”伏特加加冰块之后,有白色的絮状物凝析出来。


低酸、低酯、低杂醇的伏特加怎么会有白色的絮状物凝结出来?产生的原因是什么?肯定是有了不溶于水的蛋白质或者是类似于中国白酒中的高级脂肪酸乙酯等物质的存在。这种伏特加酒的成分不像书上所说的那么干净。


这个疑问一直萦绕心中,不得其解。2015年,我们到俄罗斯进行石油地质学和地球化学的专业学术交流,在俄罗斯待了十多天,每天会喝一点伏特加。那里超市中的伏特加品种很多,价格高低不等,总体来说价格都不高,便宜的折合人民币三四十块钱一瓶,贵的折合人民币三四百块钱一瓶,有十倍左右的价差。为何价格的差距有这么大?向俄罗斯的地质学同行询问,他们也只是喝酒,并不清楚原因,但他们都说,贵一些的确实喝上去感觉更好。


我买了十多种伏特加带回来一款款进行加冰块实验,这样发现了一个特点,价格高的伏特加加冰块后,就有白色的絮状物、甚至是类似于水中未溶解完全的漂白粉那种固体颗粒状的东西析出,而价格便宜的伏特加比较干净,加冰块后没有白色的絮状物或微颗粒析出。我据此试推测,不同品质的俄罗斯伏特加的生产工艺也是不一样的。


俄罗斯的两款伏特加:“白桦树”与贝卢加
这两款酒加了冰块后都会凝析出白色物质。


最近,我又在检索相关研究文献,发现了背后的奥秘。原来俄罗斯的伏特加也分为两种,一种就是传统酿造法酿造的,以大麦或小麦为原料,用大麦芽做糖化剂,酿造时先发酵成酒醪,然后再蒸馏,蒸馏出的酒也要“掐头去尾”,把酒头和酒尾去掉,其蒸馏出酒的最高酒精度可达到96%,但“掐头去尾”后入库酒的具体度数范围目前还没有看到具体的介绍资料,之后的工序是加水稀释,类似于白酒的加浆降度,然后再通过白桦木炭、牛奶或者其他方式进行过滤,以吸附酒液中的杂质,然后再加蒸馏水降度,降为40度到50度的成品酒。


另一种就是酒精勾兑酒,将食用酒精用活性炭进行处理,除去其异杂味,然后再加水勾兑。在市场上这两种伏特加都存在,以谷物为原料的酿造伏特加比酒精勾兑的伏特加口感要好得多,醇甜、爽净、柔和,当然,前者是比较贵的伏特加,而价格比较便宜的低端伏特加酒,就是食用酒精勾兑的。


也就是说,目前俄罗斯和中国一样,实际上也存在着两种酒,一种是酒精勾兑酒,相当于中国的新工艺酒,也就是大家公认的劣质酒或低端酒。而用谷物为原料通过发酵酿造出的伏特加是高端酒,这种高端酒也和中国传统白酒一样,包含着更多的其他微量成分和复杂成分,我推测这种成分里包括了高级脂肪酸,也包括了更多的酸类和杂醇类。


“贝卢加”伏特加加冰后析出了白色絮状物
等待冰块完全融化后将其摇晃,可以看出酒变得浑浊了。从侧面打光,可明显看出其中的白色絮状物,这和中国纯粮固态发酵的白酒一样。

“白桦树”伏特加加冰后杯底沉淀出白色粉末状物质
冰块融化,酒体完全静止之后,酒杯的杯底残留了很多白色的粉末状物质。从侧面观察,白色粉末状物质呈现出絮状或片状。从其析出的情况来看,这种物质可能与中国白酒中不溶于水的高级脂肪酸乙酯略有不同,具体还有待进一步的了解和研究。这些粉末物质应该只与酒精度有关,可能与温度关系不大,因为冰块溶解后,将酒在常温状态下放置24小时以上,酒的温度早已恢复正常,这些白色粉末物质依然存在。


关于酿造伏特加,其原料也有一个变化发展过程,在帝俄时期,俄罗斯传统的优质伏特加都是用纯大麦酿造的,帝俄结束后,开始用马铃薯、玉米、小麦、蔗糖等为原料酿造,最后发展为食用酒精加水也成为一种产品,这主要是出于节约粮食的要求。原料的变化过程大概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达到顶峰,中国引进苏联科学的时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我推测,那时苏联主流的伏特加酒可能也没有多少是纯大麦酿造的,主要的就是食用酒精兑水,这是苏联的国情决定的,那时没有那么多酿造生产的优质伏特加,就以酒精兑水的伏特加作为标准,推广到中国。印象中,1980年代编著的《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关于伏特加的解释词条这样描述:这是用马铃薯为原料的一种蒸馏酒,但也会用甜菜或糖蜜等作为酿酒的原料。


酒精有多种生产途径,可以用糖蜜、土豆等含淀粉植物通过发酵法生产,也可以通过化石燃料生产。尽管俄罗斯的食用酒精质量非常好,但具体是用什么原料和工艺生产的,目前不得而知。现在,我所喝到的俄罗斯优质伏特加酒都标明是用小麦和大麦酿造的。


明白了伏特加酒实际上也分两种工艺后,再来看中国白酒文献,我们就发现所谓的国际烈性酒标准是应该被重新认识的。首先,国际烈性酒不只伏特加一种,威士忌、白兰地也是烈性酒。白兰地和威士忌的成分比当时苏联最纯净的伏特加要复杂得多,它们的酸酯都要高,杂醇的含量也比较高。综合看起来,如果不算以水果为原料的白兰地,在其他烈性酒中,以谷物发酵酿造的烈性酒是优质酒,而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种酒,以酒精为原料再勾兑的酒都是劣质酒。


有了这个看法,我们重新思考中国白酒的基础,所谓低酸、低酯、低杂醇、干净的国际标准(当时主流的伏特加标准)是基于二战以后苏联粮食匮乏、以酒精加水替代酿造伏特加的标准之上,好伏特加的标准和中国白酒的好酒标准一样,传统工艺酿造、成分复杂的酒才是好酒,而不是单纯的酒精水溶液。由此,我觉得中国的酿酒科学应该重新对酒的本质或酒的标准,包括其科学标准和风味标准重新讨论,获得一个科学标准和风味标准不再互相矛盾的评价体系。

——完——

扫描下方二维码,加入“酒的世界地理交流群
(已入群者无须重复添加)




——————————相关推荐——————————

※ 国内销量最好的伏特加品牌是什么?

※ 伏特加,该怎么喝?

※ 白兰地不是酒精

※ LVMH旗下香槟品牌的由来,你知晓多少?

※ 唯一曾被允许称为“干邑”的非法国白兰地,你知道是哪个国家生产的吗?

※ 雪莉酒的“伴生兄弟”——赫雷斯白兰地(Brandy de Jerez)

※ 雅文邑白兰地——戛堡(Chabot)

※ 馥华诗(Courvoisier)拿破仑干邑好喝吗?

※ 人头马VSOP和轩尼诗VSOP哪个好?

※ 人头马XO和轩尼诗XO哪个更好喝?

※ 品鉴百事吉(Bisquit)XO——往事难再来

※ 六大国产白兰地企业,你听过几个? 

↓↓点击关注 更多精彩↓↓

酒的世界地理
追寻、品鉴世界各地美酒,探索美酒风味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基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