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民国十三年(1924年)5月北京大学《歌谣周刊》内容,三篇作者为刘策奇。是较早的壮族研究资料。壮族在明清时期写作“獞”,1930年起改为“僮”,1965年起正式改为“壮”。为祛除歧视意味,本文改作“僮”。
刘策奇(1895年—1927年12月17日),广西象县(今象州)南街人,象县最早的共产党员和青年运动、农民运动的先导者。1923年至1925年间,他在象县县立第一小学担任教员,并开始从事民俗学的研究工作,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间歌谣,并发表多篇关于民俗、方言的论述文章和歌谣。1925年12月,刘策奇到梧州国民党广西省立宣传员养成所学习,期间他积极宣传革命思想,担任所内刊物《火线》的编辑,并为《梧州民国日报》撰稿。因“四一二”事件,1927年,刘策奇在南宁被捕,12月17日,刘策奇被杀害于南宁第二监狱刑场,年仅32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