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族民间故事:龙母传说(武鸣)

民生   2024-11-03 08:00   广东  

编者按:

本文摘自农品冠编注《壮族神话集成》。


龙母传说

(广西武鸣)

相传远古时候,在圣圩(今大明山脚两江镇农械厂附近,那是个小圩,人很少),有一位年迈的寡妇,以卖油馍糊口度日,每天都卖不完,老是剩些回家。有一天,一位老大爷,鹤发童颜的,来此吃油馍,听到寡妇叹息,便好心劝她搬家到南边四里外的路边村庄去,那里以后将变成大圩集,老婆婆顺从指点,搬过去了。
寡妇姓龙,无儿无女,但却为人宽厚体贴,对穷苦人家的小孩更是嘘寒问暖,加上做油馍手艺好,村里村外人都称她为姆龙,十分尊重她。龙婆婆是这个村子的第一个买卖人,人们见她生意不错,也跟着赶来做青菜、谷子、柴火等等交易,长年累月,日子久了,原本小小的村子竟真的变成了这个地方最大的圩集,连大明山的北座、东座、南座的人都往这里来赶集。
有一年冬天,龙婆婆在菜地里看见一条闪着银光的小蛇,蜷缩着,冻僵了,好像快死了,怪可怜的,便用夯型(土话,古代村妇戴的帽子,有遮光线的檐)包着放在竹篮子里拿回家,并烧火烘暖它,精心照料救活了小蛇。龙婆婆把小蛇当做自己的儿子,进进出出都带着它,做买卖时,就让它睡在竹篮里。小蛇在篮子里蜷缩久了,觉得累极了;特别到了夏天,里面闷气,便时不时用蛇尾巴推开篮盖,伸出身腰来乘凉。龙婆婆见了,生怕别人看见,不敢吃油馍,说:“不要出来,别人怕见你,卖不出油馍,我拿什么喂你呢?”就经常拍着盖子,好让小蛇呆在竹篮里面。有一天,龙婆婆一边拍着篮盖,一边卖油馍,不想小蛇的尾巴已经露出来,一拍竟把尾巴压断了。“唉呀!你呀,就是不听话,断了,没有尾巴,掘了,就叫阿掘了!阿掘呀啊捆······”龙婆婆一边自言自语,一边落泪。晚上,龙婆正在洗东西,小蛇竟又弄倒竹篮,钻入排水沟旁乘凉。原来,它越来越大了,需要水才能生存。从此,龙婆婆就把阿掘放在大水缸里面饲养起来。人们都习惯地把龙婆婆称做姆掘。
两年后,有一次,从远方来赶集的一位老大爷见她如此养蛇,便说:“你用水缸养它,以后越吃越多,越长越大,肯定是装不下的。在家养不了,只能放到河里去。”一天,姆掘在圩集上做买卖,又看见那位老大爷用雨伞的杆挑着两座山,从南边来,说要往西北去,堵住大明山北麓和中部两条河流的交汇处-百合,使大明山西麓变成一个大内陆湖,就可以把阿掘养得更大更长了。谁知,两人对话之间,伞杆竟然折断了,大爷的大屁股跌倒在那娄(地名)地上,左右两座山就“啪”地落了下来,落在北面的叫独山,落在南面的叫龙笔山,中间一个屁股形的水塘就是坛妻了。姆掘一如既往地照顾抚养着阿掘,再大的水缸也装不下它那又大又长的身子了,姆掘只好把它放到圩集旁边的河里去。从此,旁边的这条河人们就称为“达额”(“达额”:为养龙或藏龙的河之意。“达”,壮语即河流。“额”,即龙、蛇)。
年复一年,龙婆婆年老体衰,再也不能起早贪黑做油馍了,只能整天在家里做轻活。可是,每一个去龙婆婆家里的人都惊奇地发现她每天都有鱼吃,奇怪地问:“龙婆你整天不出门,怎么老是有鱼吃呀?”龙婆婆微笑着道:“每天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阿掘就从河里抓鱼来放在家门口呢。”直到姆掘身体衰弱,预感自己不久于人世了,便转告邻居,如果她去世,请帮通知阿掘回来料理丧事。
龙婆婆平安地死去了,村里人不敢妄作主张,只能依照嘱托用竹扁(席子)卷起尸体。突然狂风暴雨,电闪雷鸣,阿据哭肿了眼睛,绕着竹扁绕了一圈又一圈,接着一阵龙卷风,卷着尸体的竹扁连同阿掘离地腾空而起,消失得无影无踪。过后,大明山周围的村民十分惊奇地发现,龙头山顶旁边垒起了一座坟墓形的土堆,那便是“莫姆掘”。

村里人为了纪念龙婆婆,在圩集东边建了一座龙母庙,这个圩后来被称为龙母圩。龙母庙是在十月初十迎神招魂的,人们就把十月初十定为村子的节日。同时也为了纪念阿掘,人们用河里的鹅卵石铺砌成街道,一条条横竖着的街道看上去就像阿掘闪着鳞片光的身子,人们习惯地称这个龙母圩为“圩达”-壮话,意思是用河石铺成的圩集。

本文口述者李玉斌,女,原龙母村大李屯人,今住龙英村的龙母屯。

翻译整理者:杜逢祖

采录时间:2005年11月。采录地点:龙母村。流传地区:武鸣两江一带。原载:《岜取-大明山龙母揭秘》,罗世敏,谢寿球主编,广西民族出版社2006年出版。本文叙说姆据抚养断尾龙。

图文编辑:阿素喇

——————————————————
欢迎分享至朋友圈/微信群
本文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投稿邮箱:senelu@126.com 投稿须知
交流及广告合作请加微信:senelu
——————————————————
- THE END -

思恩府驿站
带你认识广西中西部。文化项目合作等请加微 senelu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