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高二作文

教育   2024-10-17 20:42   黑龙江  





试题再现 

27.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但是,现在不少人认为,利他和利己是对立的,利他就是牺牲自己,利他思维违背人的本性,因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你对利己与利他有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结合材料,联系实际生活,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内利己,外利他

高二一班王嘉铄

指导教师刘佳

老子曾说:“上善若水。”善,是中华传统美德。可善包含很多种,有利己,有利他。对此,人们争论不休。而我认为,利己与利他相辅相成,内利己,外利他,才能做到真正的善。

利己,是对自我追求的肯定。现在人们常说,“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不可否认的是,在生活中我们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旁人是次要的,这是正常现象。过度在意旁人的看法,反而会迷失自己。在生活、学习中,我们理应以自我为中心,专注做好自己的事,忽视掉让人分心的人或物,这对于自我提升起着关键性作用。利他,是大义的恻隐之心。孟子说:“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我们为别人做的每一件好事,不论是出于同情还是尊敬,都是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之后,看到别人好,自己的心里也会生出满足感。

然而,利己与利他并非对立。“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老子之所以推崇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水包含了利他精神。然而,善不仅要利万物,更应先“利己”。正是因为水本身是澄澈的,它才能除去一切污秽,进而利万物;若将水换成淤泥,那么它不仅不会利万物,反而会使万物更加污秽不堪。由此可见,我们应首先保证水的澄澈,即先利己,把自己打磨至一定境界后,再去造福万物。

利己是利他的基础,利他是利己的升华。一棵小树苗,前期不使劲吸收土壤里的养分,长大了怎么形成一片片绿荫,为人们遮风挡雨?怎么结出丰硕的果实,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利己的目的,就是能更好的利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贤人的境界是“自利利他,胸怀天下”,可一代一代的贤人延续至今,不正是因为有满腹诗书的先贤传授知识与思想给求知若渴的后儒吗?自此,贤师与贤徒、利他与利己形成了闭环。

然而,过分的利己,只会造成极端的自我主义,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逐渐变得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过分的利他,会使人们失去自我,变成一副只会施善的空壳,直至无善可施,一事无成。因此,利己与利他应相辅相成,并且适度平衡。

利己与利他,看似相互对立,实则相辅相成。我们应内利己,外利他,让善的洪流流向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利己成自身,利他助集体

高二一班刘峻赫

指导教师:刘佳

星河横流,岁月如歌。随时代发展,贤人的表现自古时的“自利利他,胸怀天下”,变为了“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诚然,利己与利他看似针锋相对,实则都被过分解读。依我所见,利己成自身,自身成功自然便达到利他,成就集体。

利己,是为自己谋利而非自私;利他,是为集体谋福而非无谓牺牲。

自百家争鸣之始,“利己”与“利他”便已经被先贤们反复讨论,儒家宣称“仁爱”,主张“利他”;而杨朱理学证述了闻名遐迩之“一毛不拔”之论,是为利己之义立论。杨朱之利己,意为只谈利益,少谈大义,专注于成就自身;儒学之利他,意为少谈名义,多为集体,牺牲自身助他人有所成就。二者前为行事准则后为个人追求,恰可成自身。然而利己为重并非冷漠自私,一心利他也并非无谓牺牲,二者兼而有之,反而可成就自身,但倘若只取二者之一,恐难有所成。

利己,是利他的条件基础;利他,则是利己的结果

古来求利己而终利他者不胜枚举,且看程迟于廖化处求取名利,虽平日贪腐,但却拒晋于城下保阴平城在;且看朱文正平日只知纵情于酒食,却可率残部抵百万叛军,守明之江山;且看泰勒于家中只知满足自己,法军到来时却可为同僚英勇就义。由此可见,利己与利他并未互相矛盾,而是相互递进,相互成就。倘若人人利己为先,则个人皆可满足,个人利益得到保障,集体自然向善发展,可见在利己过程中,个人便自然做到了利他。而追求利己的同时,利他的结果自然达成。

但同时,过分追求利己便只剩自私自利,过分追求利他便只余深明大义。

冯骥才曾言:“人皆为人尚可,但人只为人可只剩冷漠了。”无论利己,利他,均需注意自身追求的程度。有些人只看自身利益,为利己不择手段,终遇身败名裂;有些人过分利他,不仅自身一无所有,集体也未见好转,反而落得沽名钓誉之嫌。二者追求注意尺度,切忌一味自私或一味大度,而是二者皆有之,便可成就非凡。

如今我辈青年落在时代的路口处,如若欲有所成就,则需以利己为基础,而后追求利他,便可既成自身,又成集体,使自身价值得以体现,成就非凡。

利己之余,宜应利他

刘嘉旭

贤人讲求上善若水,讲求“自利利他”;小人讲求为己谋利,自私自利。我们固然不是贤人,但也不应苟且于小人。其实,在利己和利他的对立中,还包含着同一的过渡。

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利己思想长期存在实则无可厚非。不论偷鸡摸狗的盗贼还是高高在上的士大夫,都不免于爱其室不爱异室,爱其家不爱异家。就连所谓圣人帝王,也难逃一颗私心,孔子不是也要为自己的儒家学派争取利益吗?所以,利己之心是必然存在并且不应被苛责的。

不过,有利己者,亦必有利他者。总有无私之人选择利他。凶岁之时开仓放粮是利他;勿夺其时仁政爱民是利他;为平民百姓争取利益也是利他,更不必说像雷锋这样助人为乐的榜样。这样看来,利他思想也是从古至今贯彻始终。

其实,所谓利己利他,不过是界限范围并不明确而已。费孝通先生曾于《乡土中国》中所言,中国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差序格局。人际关系常常是推己及人的,有的人圈里只有他自己的小家,有的人则能胸怀天下,正应了那句“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一个人为家庭谋利,是利己?还是利他?为国家谋利,是利己?还是利他?这主要取决于他的社交圈有多广了。故而,利己和利他本就是对立统一的,不能说利己的人自私无耻,也不能说利他的人“天诛地灭”。

而对于我们平常生活中来说,应该更大范围地拓展自己的圈子,让圈子中的人包围得更广泛。不应该只局限于个人和家庭,更应以天下为己任,为生民立命,为百姓谋福祉。当然,事实上我们并没有许多力量为那么多人谋幸福,但我们可以做力所能及的小事来帮助他人。而这一切,说到底,还是有无恻隐之心。

若是我们恻隐之心足够多,我们就会更多地利他;若是有的人缺乏恻隐之心,那他恐怕只能将圈子局限于自己那一亩三分地,难以帮助他人,这样的人,就是所谓自私者了。

于是,综上我们可以发现,利己固然不错,但我们更应利他,而保持恻隐之心便是利他的关键。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孟宇欣

审核:秦凤云

哈九中秦凤云语文工作室
工作室旨在培养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服务于哈尔滨教育发展。挖掘资源,形成合力,在提高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成绩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