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欣赏】——高一作文

教育   2024-11-19 20:51   黑龙江  





试题再现



材料一:晋平公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乎?臣闻之,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平公曰:“善哉!”
材料二:马克思曾说过:“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 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 以上材料对你有什么启示?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感悟和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



学无止境,永不言弃

高一一班 钟婧源 

指导教师:邓丽微

马克思曾说:“任何时候,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越感觉到自己知识的贫乏。”身处汪洋学海,知识就如天地之蜉蝣,沧海之一粟。所以我们要把握知识的每一涓细流,从而浮舟学海,立马昆仑。故,学无止境,永不言弃。

学无止境,保持对知识的追求,是充实自我的催化剂。再看《诗词大会》中董卿的一言一行,再次印证“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含金量。初始她只是为了更好地主持节目,慢慢地她沉浸于唐诗宋词、古典文学之美,沉醉于中华文化之博大精深,渐渐深入对元曲杂文等各种知识的考究。于世俗的红尘中,她说书是她心灵的净土,她会保持这份对中华文化的好奇与执着不断丰富内心,于迷雾中点星火,于摇波中做砥柱。正是有她这个良好的榜样,使得我们明白了对知识的追求让我们不浅止于眼前四方天地,而去追寻那知识的彼岸,一路采撷硕果,静待花开。

学无止境,保持对知识的向往,是提升自我的指向标。杨振宁在所学专业物理实验中取得一定成就后没有停滞不前,骄傲自满,反而转身投身于理论物理的学习中,请教名家解答学习中的疑问,最终研究出量子物理,让技术实现历史性的惊天跨越。随着科技快速发展,现如今,每一个科学家都在取得阶段性成就后继续沉下心,静下气,潜心研究后使技术实现质的飞跃,就是这一步一步的努力才会有如今一次一次的突破,从5G6G时代,从着陆月球背面到人造太阳,这种种科学奇迹的背后是科学家对技术的一次次完善及探求,方展现其大国风范。

学无止境,保持对知识的渴望,是成就自我的青云梯。牛津大学高材生朱朱放弃高薪工作,选择回校继续进修数学,面对其他人的不解与幸灾乐祸,她只说:“数学是我的一切,我不会停止脚步。”面对利益的诱惑,面对外界的喧嚣,她保持对数学的热爱回归知识,目之所及,皆我所念,心中有山海,脚下有力量,身如逆旅,她一笔以航,行驶于知识的海洋,用对知识的不懈探求填补内心的空白,成就最真实的自我。

作为新时代青年,和光同尘,与时舒卷,戟鳞潜翼,思属风云,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渴求,登昆仑兮拓征途,成就自我之飞跃!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高一十一班 李雨桐

指导教师:李岩

年龄是否会阻碍一个人学习的步伐?师旷曾对晋平公说:“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马克思曾说:任何时间,我也不会满足,越是多读书,就越是深刻地感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亦有俗语说过:“活到老,学到老。”由此观之:“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学习不在年岁。

学习并不是年轻人的专利。且看“高考爷爷”康连喜,70多岁的他已参加过20余次高考,靠捡废品为生,却从未放弃,而在这条漫漫追梦路上,他并非只身一人。他们在花甲古稀之年依然遨游于学海,勇于追梦,在一众少年中执笔答卷,成绩甚至超过了一些青年。由此可观,学习并不独属于年轻人。而学习又不限于读书,老年大学中的书法,计算机等课程的设置,也是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体现。学习在不同的年龄,却有一个相同的作用,它可以拓宽我们的视野,使我们获得新知。

学习不在广度。

学习在精,不在广。冰心曾说:读书好,好读书,读好书。”现在网络上的“垃圾文学”极多,而我们要读好书,悟好书,而非多读不分精劣地读。一本好书如同广袤大海上的灯塔,在人生大海上起雾之时,为我们指明其方向。而学习的精度中也要有深度。韩愈在《师说》中说:“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学习过程中,我们不仅要问,还要问其根本,才会学得好。

学习可以改变一个人。

古有吕蒙“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现有无数人通过学习改变了命运。失聪也没有放弃学习的江梦南,终凭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学;出身于农村的董宇辉,经过书籍的浸润,终成为出口成章,腹有诗书气自华的好老师、带货人。所以,学习不仅可以拓宽一个人的见识,改变一个人的命运,也可以如《虽有嘉肴》中所说:“学然后知不足”一样让一个人看到自己的不足,使其见贤思齐,成为更好的自己。正因此,高尔基才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吧!

而吾辈之青年更应手不释“卷”,这个“卷”,不仅可以是书籍,还可以是运动和艺术等更广泛的领域。总而言之,我们不应停止学习,而是要拒绝“躺平摆烂”的风气。学习,然后成为国之栋梁,以吾之手,筑国之未来。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当代青年要用书籍浸润心灵,用知识丰盈灵魂,才能让光芒照亮梦想。学无止境,识己不足,让学习成就精彩人生。


学无止境,消昧除晦

高一十一班张智浩

指导教师:李岩

想当年,平公问师旷,年老想学习晚了吗?不晚不晚,仍可发光。看如今,马克思探寻内心,我读书这么多够用吗?不够不够,仍须学习。因此,每个人都应学习,并不断地学习,终得光芒万丈。

专心致志,脚踏实地,建立深厚根基,必可扬帆起航。

苏轼曾言:“高处不胜寒。”徜若没有稳定坚实的根,并未对“高处”的情况进行了解与应对,则定会“不胜寒。”风雨几十载,初心仍不改。虽已为专家的张连纲,在面对智慧港口的知识,仍抛头衔,积跬步,反复研。几千余次的实验报告,是他不断探索的坚定足迹;几百场集体大小的讨论,是他不断请教的学习之路。他坚持从根上学习,不断积累经验,终填上我国对此领域的空白,他也因此笑开了花。所以潜心至学,从根干起,更增添人生之色彩;专心致志,脚踏实地,更书写了扬帆之华章。

衷于治学,乐于学习,定会增色添彩,生长乐趣之花。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宋濂之语是否时常在耳边回响?我们是否也把学习当作一件乐事来处理呢?现如今,一提到学习,学生大多“怨气深重”,家长也就愁眉苦脸。其实不然,我们应对学习有正确的价值认识。它不仅仅是于功利上的:考名校,考高分,好就业,更是于自身内涵素养的:一种兴趣,一种向往,一种让自己开心的“内啡肽。”所以,当我们转变了自己对学习的态度,枯燥就会被兴趣所泼掉,快乐取代了单调,轻松取代了烦恼。那么学习就成为了你生命中的彩料,在勃勃生机中锦上添花。

其实,有太多人认为,唯有学生才是学习的职业,所以常常会发出这些声音:我都从学生时代过来了,还学什么习?我都没时间去娱乐呢,怎么去额外学习?说到底,出现上述种种现象就是人们把学习当作一种任务而不是一种人类能进步的习惯。徜若我们每个人都坚持学习,并不断地学习,那么学习就成为了一种习惯而非难事。看毛泽东主席,周恩来总理,朱德……这些伟人到晚年从未停止学习,看书,所以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做,不去学习读书呢?

以他们为标杆,把学习看成一件简单的事。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习惯成自然,坚持增风采,我们都会光芒万丈,前途无量。

越年龄之限,驭学习之舟

高一 十一班 杨哲铭

指导教师:李岩

师旷曾言:“老而好学,如秉烛之明”。诚哉斯言!人唯有超越年龄之限,不断持续学习读书,并持续渴求收获更多知识,方能越年龄之限,驭学习之舟,终抵梦想之岸。

越年龄之限,驭学习之舟。方成个人之风采,筑大国之重器。马克思曾言:“越是多读书,越是深刻地感受到不满足,越感到自己知识贫乏。”而今朝黄旭华年逾古稀,一心潜学致力于我国核潜艇事业,坚持学习研究;天眼之父南仁东,在生命垂死处仍不改攻关研究,学习技术,助力“天眼”全球组网;袁隆平鲐背之年,仍持续钻研杂交水稻,终成“禾下乘凉梦”‌‌……正是他们超越了年龄与时间的界限,病痛与苦难的折磨,不断持续学习、研究、攻关。他们不满足于现状,持续研究读书学习,以寻求更好的方案,成就更华美的篇章。是“蛟龙”的深潜,是“天眼”的环球,是“巨稻”的丰收,唯有不断学习探索,追越更广更深的知识才能成个人之名,筑大国之器。

曹操曾言:“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年龄无法阻止的学习之根,是超越生死病痛之茎,是百年如一日持续钻研之花,盛放于华夏神州大地。

越年龄之限,驭学习之舟,方展大国之风采,领世界之潮流。不堪回首,曾经的我们在西方列强的炮火声中被鸦片侵蚀,在西方列强的无情瓜分下被压迫剥削。于是,革命若洪流般爆发,“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向他们先进的工业化学习,向他们的政治制度学习。从“辛亥革命”到“中华民国”到“中国共产党”,越是多学习,越能深刻地感受到各种制度的利弊。最终,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新中国的指导思想普照了中华大地。我们积极学习于马列的思想,又不断学习研究出符合自己国情的道路,一百多年的栉风沐雨,是不断学习、研究,超越民族、国界,吸收外国的思想文化,打破“闭关锁国”的枷锁,一百多年,是无数仁人志士的不断学习,不断获取,不断研究,终成就了今日之五千年盛世华夏。

师旷曾言:“秉烛之明,孰与昧行乎?”答案不言而喻。学习发生于何时都不晚,它像一束普照泱泱华夏的阳光,向我们证明:是不断获求新知的学习之花,振兴助华夏。

恰逢新时代的吾辈青年们更应秉持着不断学习,持续研究的精神,超越年龄的束缚,驾驭学习之舟,在书海中持续乘风破浪,终将会抵达属于自己的梦想海岸!


扫码关注我们

编辑:孟宇欣

审核:秦凤云 邓丽微

哈九中秦凤云语文工作室
工作室旨在培养中学语文教学骨干,服务于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于新课程改革,服务于哈尔滨教育发展。挖掘资源,形成合力,在提高基础教育语文学科成绩的基础上,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