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华二次押注AI制药,留给中国的是尴尬还是机会?

文摘   2024-09-25 17:04   江苏  

本届大会以“共建创新生态 共赢产业未来”为主题,聚焦生物医药出海与国际化创新、创新药投融资、医疗器械等产业发展风向标,打造“高端化、国际化、专业化、立体化”的年度盛会。


伯乐相马,今朝嘶风。


当地时间9月24日,被慧眼识珠的Flagship Pioneering(以下简称“Flagship”)挖掘的AI制药公司Generate: Biomedicines(以下简称“Generate”)宣布了与大药厂诺华的合作消息,交易金额高达10亿美元,双方将联手寻找新的蛋白质疗法。

由于两家公司没有透露合作目标的数量或要探索的治疗领域,因此关于合作目标的细节很少。但Generate首席执行官Mike Nally表示,诺华更希望专注于现有产品线中尚未涉足的领域。

该交易的首期金额相对较小,为6500万美元,其中包括1500万美元的诺华Generate股权;其余交易潜力来自基于业绩的里程碑,以及后续的特许权使用费。双方表示,由于合作伙伴希望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因此该交易在后端设置了重要的里程碑。

这已经不是诺华第一次向AI制药公司抛出橄榄枝。早在今年初,诺华就曾宣布与Alphabet(谷歌母公司)旗下AI制药企业Isomorphic Labs建立战略合作。

诺华评价称,这些合作或为公司带来近30亿美元的价值(不包括未来药物销售可能产生的特许权使用费)。该项合作均围绕多靶点,重点关注小分子。

大厂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了行业内的部分风向,Generate是何方神圣?AI制药终于迎来了自己的爆发期?




1

何方神圣?


本次合作中,Generate当属焦点。

根据公开信息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8年,由顶级风投Flagship孵化,2020年正式推出,总部位于美国马萨诸塞州,公司的目标是引领从药物发现到药物生成的根本性转变。

成立至今,Generate融资表现尤为突出,2021年11月宣布完成3.7亿美元B轮融资,去年在寒冬之下,宣布完成了2.73亿美元C轮融资。

该公司官网显示,其The Generate Platform平台集成了机器学习和高通量实验验证,此次与诺华合作将把平台的优势与诺华在靶点生物学、生物制剂开发和临床开发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结合起来。

目前,Generate已搭建丰富的管线,涉及肿瘤、免疫相关疾病、感染性疾病等,最快的项目已经进入I期临床(包括治疗哮喘的TSLP单抗GB-0895)

在诺华之前,Generate于2022年1月与安进达成了一项研究合作协议,针对5个临床靶点开发蛋白质疗法,潜在交易价值为19亿美元。

Generate之所以能成为大厂宠儿的原因,或许可以从该公司发布的论文中窥见端倪。


去年11月,Generate曾在Nature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一款名为Chroma的生成式AI模型,该模型能够设计自然界中尚不存在的、具有良好生物物理及治疗特性的全新蛋白质——称为生成式AI。

目前,几乎所有现有的疗法都侧重于修饰在自然界中发现的蛋白质,而这仅仅占所有可能蛋白质的一小部分。

Generate认为,生成式生物学代表了由生成式AI驱动的疗法开发的根本性转变,这种方法超越了自然界中发现的蛋白质,能够生成用于解决现有或新出现的治疗需求的新型蛋白质,有望开创一个全新的可编程药物时代,让药物研发更快、更便宜、更灵活。

通过Chroma模型,该公司可以利用生成式AI的力量,推断控制蛋白质序列、结构和功能之间关系的可归纳原则,进而快速设计具有广泛治疗特性的新型蛋白质分子。


主要方法是通过外部约束下的贝叶斯推理来实现蛋白质设计,这些约束涉及对称性、子结构、形状、语义甚至自然语言提示。310种蛋白质的实验表征表明,从Chroma取样得到的蛋白质高度表达、折叠并具有良好的生物物理特性。

创造不存在的蛋白质的确噱头十足,这不仅代表了一个崭新的信号——AI正在使生物学变得可编程。这无疑让大厂青睐有加。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Chroma外,2023年7月,华盛顿大学David Baker团队也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描述一种能从头设计全新蛋白质的深度学习方法——RFdiffusion。该方法能生成各种功能性蛋白质,包括在天然蛋白质中从未见过的拓扑结构。

2024年5月,谷歌DeepMind及其姊妹公司Isomorphic Labs联合推出的AlphaFold 3登上了Nature头版。DeepMind称,对于蛋白质与其他分子类型的相互作用,AlphaFold 3在基准测试中的准确率比现有最好的传统方法高出50%。

这些动向表明,蛋白质设计再次迎来了技术的爆发期。包括Generate在内,具有一技之长的Biotech,更容易成为资本的香饽饽。


2

复苏与否


全球AI制药复苏,中国同行们可曾感受到暖意?

中国的AI制药行业正在经历两种不同的发展路径,正感受着来自投资界的不同温度。

现金流充足、为大药企提供AI辅助解决方案的企业,如晶泰科技,已于6月成功登陆港交所。另一些希望通过AI研发创新药的企业则面临更大挑战。如英矽智能,曾是国内首家递交上市申请的AI制药公司,却因申请文件失效错失“第一”,于2024年3月再次递交IPO资料。

仅看收入,英矽智能并不逊色。2023年已达5118万美元,约合3.7亿元,高于晶泰科技的1.7亿元。但支出也水涨船高,年支出2.1亿美元,是晶泰科技的近两倍。

从侧重端看,两家头部公司略有不同。英矽智能的主要精力在研发,意味着大把“花钱”。最新的招股书称其为“AI驱动生物科技公司”,拥有15款候选药物管线,重点介绍一款治疗肺纤维化的候选药物,称其是“核心产品”。而临床试验是制药业最烧钱的环节。

晶泰科技主要业务为药物发现及智能自动化解决方案,2021年至2023年,两项业务分别增长49.3%和92.3%。它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大客户支持。中泰国际的研报称,辉瑞、强生、默沙东等公司都在使用其服务,表明对其服务质量的认可。2022年全球收入最高的20家生物科技企业中,有16家是其客户。

可见,造血能力已成为考验中国AI制药企业的难题。商业模式能否行得通,是所有AI+医药领域需要回答的问题。

目前,中国医疗投资更偏向理性、务实。而跨国大药企愿意买单,除了押注未来,也在利用AI提升研发效率,节约成本。波士顿咨询预测,基于AI在临床I期、II期的成功率推算,整体医药研发效率将翻一番。

换言之,“出海”也成为本土AI制药企业的一剂良药。

如果没有海外的大药企加持,没有稳定的大药企订单,想要证明自己的实力,只有真正开发出创新药。

但中国AI制药并非只有“出海”一条路,二级市场声量仍在持续走高。

据同写意不完全统计,2024上半年,中国发生AI制药融资22起,仅6月就有5起,百图生科、溪砾科技等获战略投资。

获得投资的企业中,也有瞄准“AI创新药”的。例如,莱芒生物获得天使++轮5000万元融资,募集资金将用于“极低剂量”代谢增强型CD19 CAR-T细胞治疗药物IND申报,以及加速推动针对实体瘤的代谢增强型细胞治疗药物的临床开发。

不过,即便是晶泰科技,市值约400亿港元,仍未实现盈利。

外界对中国AI制药的期待,并非停留在做成小而美的公司,实现几千万美元收入自给自足,而是希望找到真正合适的应用场景,建立自己的血液骨架,讲述自己的故事。

来日方长。

参考资料:

https://generatebiomedicines.com/news/generatebiomedicines-announces-multi-target-collaboration-with-novartis


https://generatebiomedicines.com/news/amgen-and-generate-biomedicines-announce-multi-target-multi-modality-research-collaboration-agreement



 




同写意媒体矩阵,欢迎关注↓↓





同写意Biotech
同铸技术人生路,写意中国新药魂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