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辑·国医大师】王自立:“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的独特方法

健康   健康   2024-09-27 20:58   福建  

王自立(1936-),男,甘肃泾川人,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全国名中医,甘肃省中医院首席主任医师,中国中医科学院博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西部中医药》编辑委员会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一、二、三、四、五、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现任甘肃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甘肃省医师协会副会长,甘肃中医药学会内科学会名誉主任委员、脾胃病学会名誉主任委员。2019年被授予“全国中医药杰出贡献奖”,2022年被授予“国医大师”荣誉称号。

“脾色环唇”
辨治脾虚证的独特方法


王自立经过数十年临床实践,在辨治牌虚证等方面总结、归纳出具有其特色的辨证方法。该方法通过望诊,即观察患者唇周颜色发黄的程度,并结合患者症状、体征、舌脉进行辨证诊断,即“脾色环唇”。


脾色环唇:“脾色”即脾病之色(黄色),“环唇”即口周,黄色独现于口唇周围称为“脾色环唇”,临床常见于脾胃功能低下者。

01
理论阐释

口唇与脾胃的关系最为密切,口为脾之官,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如《素问·六节藏象论》说:“脾胃……其华在唇四白。”《素问·五脏生成》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素问·金匮真言论》说:“中央黄色,入通于脾,开窍于口。”《灵枢·阴阳清浊》云:“胃之清气,上出于口。”这些条文均表明口唇与脾胃有直接的关系。《灵枢·经脉》有“胃足阳明之脉,起于鼻之交领中,旁纳太阳之脉,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夹口,环唇”的描述,指出胃经分布与环唇的联系;《灵枢·经筋》中“足阳明之筋......上颈,上夹口”,描述了胃经在口周的分布,记载了口唇与足阳明胃经的密切关系。


《灵枢·五色》曰:“青为肝,赤为心,白为肺,黄为脾,黑为肾。”即脾的正色为黄色。但黄色亦为脾病之色,主脾虚、湿证。多由脾虚机体失养,或湿邪内蕴,脾失运化所致。若黄色独现于唇周,多属脾胃气虚,气血不足。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其华在唇是说脾的精气健旺与否,可由口唇表现出来,即唇为脾之外候。因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则气血旺盛,口唇红润光泽;若脾气不健,气血不足,多见口周萎黄无华。因此王自立认为唇周属脾,唇周的变化既然首先反映脾的病变,而黄色亦是脾色所主,那么患者口唇周围独现黄色能从一定程度上反映患者的脾胃功能,可作为脾虚证的诊断指标之一。


观察“脾色”是否“环唇”,实际上运用了中医望诊中的色诊,这也是中医独特的诊断方法之一。面部色诊法早在《黄帝内经》中就已有记载。《黄帝内经》认为面部的色泽变化可反映脏腑疾病,可资确定病邪的性质和正气的强弱。望诊作为四诊之一,虽较其他三诊直观,却受到医生的经验和语言表达能力的限制,在临床中有诊断标准不一致的情况,从而影响了临床疗效的提高和经验的继承。但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颜色光学理论的发展和测色仪器的更新,国内外已能用精密仪器测定物体颜色,为中医色诊学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可能。

02
基本操作方法与要求

“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方法包括辨证原则、辨证特点、基本操作步骤、具体辨证依据等,具体如下。


(1)辨证原则:依据四诊辨证,重视望诊与脉诊辨证。


(2)辨证特点:首望唇周颜色,再望舌体、舌质、舌苔,结合脉诊及是否兼见食少、腹胀等临床表现。


(3)基本操作步骤:“脾色环唇”辨治牌虚证的方法主要包括六个步骤。


第一步:通过望诊,观察唇周颜色是否发黄,黄色是否独现于唇周。


第二步:通过舌诊,辨舌体、舌质、舌苔等情况。


第三步:结合脉诊,诊断脉之沉、细、缓、弱。


第四步:通过问诊,了解是否兼见食少、腹胀。


第五步:确定检测部位。依据“脾色环唇”理论,唇周及颧部Lab值具体提取方法如下:取被检测者唇周右侧地仓穴与水沟穴连线的中点为唇周第一个Lab值提取部位,左侧地仓穴与承浆穴连线的中点为唇周第二个Lab值提取部位,以体现环唇之意,之后再将两点连线向右上顺延至颧部,且与瞳子髎穴向下的垂直线的交叉点作为第三个Lab值提取部位,即以颧部作为对照部位进行测量,获得L、a、b各值。第六步:实施测量。采用测量皮肤颜色的表色体系的均匀颜色空间体系的Lab方法,将所有的颜色用L、a、b3个值表示,并用三维坐标来定义。L为垂直轴,代表亮度,其值为0(黑)100(白),皮肤L值越大则肤色越白。a、b是水平轴,a值代表绿红轴上颜色的饱和度,负值表示绿色,正值表示红色,a值越大则肤色越红;b值代表蓝黄轴上颜色的饱和度,负值表示蓝色,正值表示黄色,b值越大则肤色越黄。结合临床,设定脾色环唇患者唇周黄色程度与b-a值的关系:1b-a7为淡黄,7<b-a11为萎黄,11<b-a24为垢黄。


色诊图像的采集要求:被检测者当天面部不能外用护肤品,不能化妆,不能饮酒和做剧烈活动。

(4)具体辩证依据


①主要依据:黄色独现于唇周;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沉细、沉缓、细弱等。


②次要依据:食少,腹胀。

(5)注意事项:“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时,对四诊的内容有权重之分。权重第一即为望诊,首先望唇周颜色,黄色独现于唇周才为“脾色环唇”;再望舌体、舌质、舌苔等情况。权重第二为切诊,脾虚证患者常见沉细、沉缓、细弱等脉。权重第三为问诊,主要内容包括症状特点、病史、病因、诱因等,其中食少、腹胀为主要的症状特点。权重第四为闻诊,主要闻声音之高低,口气之清浊。王自立强调,四诊虽以望、切为主,但应四诊合参。

(6)证候轻重分级:根据黄色独现于患者唇周的深浅程度(垢黄、萎黄、淡黄)、舌(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沉缓、细弱)、食少、腹胀等症状是否兼见,将脾虚证分为轻、中、重三级。轻度:唇周独现淡黄色(黄而明亮),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食少。中度:唇周独现萎黄色(黄而晦暗),舌质淡,舌体胖大,脉沉缓,腹胀。重度:唇周独现垢黄色(黄而显黑),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或薄腻,脉细弱,食少,腹胀。

03
临床应用

(1)适应人群:脾虚证患者。

(2)应用前提:掌握“脾色环唇”望诊特点。

(3)应用原则:以“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的方法为指导原则,结合其辨证特点、辨证步骤及辨证依据进行辨证。

(4)应用注意:辨证时应注意区分伪黄,即食物、药物等染色所致之唇周发黄;望唇周颜色时还受到患者肤色和光线的影响,一定是黄色独现于唇周,面色皆黄者不适用此方法辨证;诊室光线阴暗也会影响辨证;“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方法指导下的处方用药原则是王自立治疗脾虚证常用的处方用药原则,临证还需根据具体病证变通应用,尤其是枳壳的应用,建议从小量开始(10~15g)。

04
特色优势

就脾虚证的诊断而言,既往的诊断标准相对复杂,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中医临床诊疗术语(GB/T16751.2-1997)》中制定的脾虚证辨证标准:凡以食少、腹胀、大便溏薄、神疲、肢体倦怠、舌淡脉弱为常见病的证候即可诊断为脾虚证。


而王自立“脾色环唇”辨治脾虚证的方法更加直观和简便易行,其诊断标准为:凡以脾色环唇,舌淡胖或有齿痕,脉沉、缓、细弱,或兼见食少、腹胀为常见病的证候。

其优势有二:①通过望唇周独现的黄色及舌、脉即可诊断脾虚证,其辨证方法简单易行;②根据黄色独现于患者唇周的深浅程度(垢黄、萎黄、淡黄),结合舌(舌质淡、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白)、脉(沉细、沉缓、细弱),以及食少、腹胀等症状是否兼见,将脾虚证分为轻、中、重三级。尤其是轻度脾虚证患者尚未出现腹胀、便溏、倦怠等典型脾虚证症状时即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

-……以下是广告时间……-

给大家推荐《国医大师传承录》第四辑,点击阅读原文可直接购买

(点击图片或阅读原文购书)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了第四届国医大师30人,分别从学医之路、成才之道、学术之精、专病之治、方药之长、大医之情、养生之智、传道之术等方面,多维度、多视角展现国医大师为医为人之路,客观、真实、全面反映其学术成就、临证特色、文化学养、师徒授受等内容。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为中医后学的医学之路指点迷津,引领方向。

END
中医出版

好书
从不会埋没


版权声明
本文由中医出版整理发表,编辑,转载时请注明出处。小编微信号:zhongyishuyuan0305,欢迎投稿唠嗑。
一方加减治愈顽固性泻泄案

颞下颌骨关节病,针灸止痛一周治愈


阅读原文,一键下单

点分享
点收藏
点在看
点点赞

中医出版
汇集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全社资源打造的精品公众订阅号。有名医、有好书、有故事、有资讯,态度严谨认真,内容生动活泼。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