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解析 | 自免疫治疗市场分析—银屑病的诊疗与创新药

学术   2024-09-05 08:00   广东  


前沿


自身免疫疾病(简称自免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其特征是免疫系统错误地攻击自身组织。这类疾病影响广泛,几乎可以涉及身体的各个部位,常见的症状包括关节疼痛、皮肤炎症、疲劳等。自免病涉及的科室众多,包括风湿科、皮肤科、消化科、呼吸科、肾科等。


01

常见的自免病


关节炎类: 类风湿性关节炎(RA)、强直性脊柱炎(AS)、银屑病关节炎(PsA)、幼年特发性关节炎(JIA)等。

皮肤病类: 银屑病、天疱疮等。

神经系统疾病: 多发性硬化症(MS)、视神经脊髓炎谱系疾病(NMOSD)等。

其他系统疾病: 哮喘、炎症性肠病等。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RA、AS、PsA、哮喘等自免病在国内发病率较高,但像JIA、天疱疮、MS、NMOSD等疾病也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


02

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


一旦确诊为自身免疫疾病,及早开始治疗非常重要。治疗的主要目的是:

缓解症状,恢复功能: 帮助患者减轻疼痛、炎症等不适,恢复正常的身体机能。

延缓病情进展: 阻止疾病对器官和组织的进一步损伤,防止残疾。


03

常用的治疗药物主要有三种:


非甾体抗炎药(NSAIDs) 缓解疼痛和炎症,常用药物如布洛芬、阿司匹林等。

甾体抗炎药(SAIDs) 作用强,能迅速缓解炎症,但长期使用有副作用。

改善病情抗风湿药(DMARDs) 除了缓解症状,还能延缓疾病进展,是治疗自身免疫病的基础药物。


近年来,靶向生物制剂发展迅速。这类药物通过针对特定的细胞因子、受体或信号分子,更精准地抑制免疫系统的过度反应,从而达到治疗效果。


04

中国自身免疫疾病患者规模


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数量庞大,且仍有大量患者未被诊断。以炎症性肠病(IBD)为例,其诊断率不到20%,这意味着实际患者数量可能远高于已知数据。根据权威机构的统计数据:

皮肤疾病: 特应性皮炎患者约7000万,银屑病患者约800万。

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约500万,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约390万。

呼吸系统疾病: 哮喘患者约6700万,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患者约1亿,慢性鼻窦炎并鼻息肉患者约2000万。


我国的自身免疫疾病患者基数庞大,且涵盖了多个器官系统。患者的长期用药需求为市场提供了巨大的潜力。自身免疫疾病通常需要长期甚至终身的药物治疗,因此,患者的用药需求稳定且持续。全球范围内,自身免疫及炎症药物市场规模庞大,位居全球医药市场第二。


05

国产创新药将改变自身免疫病治疗格局


随着国产创新药的研发不断突破,一批针对自身免疫疾病的重磅药物即将上市。这些药物以IL-17A、IL-4Rα、IL-23p19、JAK等为靶点,有望为广大患者提供更优质、更经济的治疗选择。国产创新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国产替代: 填补国内市场空白,降低患者治疗成本。差异化优势: 通过提供独特的疗效和安全性,满足不同患者的个性化需求。推动创新诊疗: 引入国际先进的诊疗理念和技术,提升国内诊疗水平。


原研药已率先在中国市场取得成功,为国产创新药的商业化打下了坚实基础。司库奇尤单抗、度普利尤单抗等原研药的成功上市,不仅满足了部分患者的治疗需求,也带动了国内自免病药物市场的快速发展。


然而,目前我国自免病药物的整体渗透率仍然较低。这与患者对疾病的认知不足、医生的用药习惯以及医保政策等因素有关。因此,加强患者教育,提高医生对创新药物的认知度,将是未来行业发展的关键。


06

自免病治疗面临激烈竞争,差异化是关键


随着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自身免疫疾病的治疗手段不断更新迭代。众多创新药涌现,通过阻断炎症反应来达到治疗效果。然而,由于多个药物靶点在不同的自免疾病中都可能发挥作用,导致了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了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药必须在适应症上展现出独特的疗效和优势。


07

多学科协作,挖掘自免病治疗潜力


自身免疫疾病涉及多个器官系统,不同学科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皮肤科、风湿科、消化科、呼吸科、肾科等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我们对多种自免疾病的诊疗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目前,临床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皮肤科: 银屑病、特应性皮炎、结节性痒疹等。

呼吸科: 哮喘、鼻窦炎伴鼻息肉、慢性阻塞性肺病等。

风湿科: 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等。

消化科: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等。

肾内科: IgA肾病等。


除了上述常见疾病,一些中重度或罕见的自免病,如天疱疮、特发性炎性肌炎等,也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


主要自身免疫及炎症疾病国内患病人数情况(万人)


皮肤类—银屑病的诊疗与创新药


银屑病是一种由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触发的免疫介导性慢性疾病,表现为周期性复发的鳞屑性红斑或斑块,可能局限于特定区域或广泛分布于全身。据《中国银屑病诊疗现状2020蓝皮书》的数据显示,银屑病更倾向于在青壮年人群中发病。目前,公众对于这一疾病的认知不足,常导致患者低估自己的病情。大多数患者对于他们所接受的现有治疗并不满意,且创新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还不够广泛。在中国,大约有800万银屑病患者。


01

银屑病:复杂的免疫系统失调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其发病机制复杂,目前尚未完全明确。虽然遗传因素在银屑病的发病中起着重要作用,但具体的发病机制仍需深入研究。


02

免疫系统失衡是银屑病的关键


细胞因子失调: 银屑病患者的免疫系统存在明显的失衡。Th1细胞分泌的促炎细胞因子(如IL-1、TNF-α等)过度表达,而Th2细胞分泌的抗炎细胞因子(如IL-4、IL-10)表达不足。


IL-23/IL-17轴: IL-23/IL-17轴被认为是银屑病发病的关键。IL-23刺激T细胞、先天淋巴细胞(ILC3)、肥大细胞等产生大量的IL-17,从而引发强烈的炎症反应,导致皮肤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生和炎症细胞浸润。


其他细胞因子: 除IL-23/IL-17轴外,其他细胞因子如IL-22、IL-20等也参与了银屑病的发病过程。


02

银屑病的病理变化


银屑病病理特征为表皮角化过度、角化不全和炎症细胞浸润。具体表现为:


角质形成细胞异常: 角质形成细胞过度增殖,导致表皮增厚。

炎症细胞浸润: 朗格汉斯细胞、淋巴细胞等炎症细胞大量浸润皮损部位。

血管扩张: 皮损部位毛细血管扩张,增加血流量。


03

治疗现状


目前,针对中重度银屑病的治疗主要集中在抑制IL-17、IL-23等炎症因子上。这些药物能够有效缓解银屑病的症状,但并不能根治。


基于 IL-23/IL-17 轴诱导的银屑病致病模型


04

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对创新药需求大 


银屑病通常根据皮疹特点、好发部位、是否合并全身症状、发病与季节的关系、组织病理检查等进行诊断。除皮肤症状外,银屑病患者常合并其他系统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肝肾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心理疾病等。目前把这些与银屑病显著相关的疾病称为银屑病共病。共同的遗传背景、重叠的慢性炎症过程及异常的免疫调节机制可能是银屑病并发多种共病的基础。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分级

注:BSA,皮损体表面积;PASI,银屑病皮损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DLQI,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


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 


银屑病的严重程度通常根据临床分级标准被划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三个等级。


轻度银屑病:通常以外用药物作为主要治疗手段,这些药物大多能有效控制病情。常用的外用制剂包括维生素D3衍生物、维A酸类药物、中效或强效的糖皮质激素以及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


中重度银屑病:影响约20%至30%的患者。这类银屑病的治疗除了外用药物外,还需结合系统治疗。系统治疗包括维A酸类药物、甲氨蝶呤、环孢素、雷公藤多苷、磷酸二酯酶4(PDE4)抑制剂、其他免疫抑制剂,以及生物制剂等。对于传统药物治疗反应不佳的患者,生物制剂治疗是一个合适的选择。


05

生物制剂具有药效和安全性的优势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起效快,具有很好的短期和长期疗效,且耐受性良好;随机临床试验显示,生物制剂疗效优于甲氨蝶呤;当疾病对患者身心产生严重影响(DLQI>10 分),或有传统药物禁忌症,且评估无生物制剂使用相关禁忌症者,或在传统药物常规治疗后 3 个月内迅速复发者,可应用生物制剂治疗。


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具有多项优势,其中包括:


明确的作用靶点,确保治疗精准性。

 对免疫系统的干扰相对较小,有助于保持身体的整体免疫平衡。

※ 已被证实具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 提供多样化的剂型选择,包括口服和外用等,增加了治疗的便利性。

※ 特别是口服药物,使用更为方便,无需冷藏保存。


在面临一些特定的免疫紊乱状况,例如银屑病伴随特应性皮炎或其他自身免疫疾病时,小分子靶向药物有潜力同时应对多种免疫炎症问题,从而规避治疗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矛盾。


然而,也应谨慎注意,小分子靶向药物通常作用于细胞内的信号通路分子,这些分子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可能承担重要的信号传导角色。因此,不同制剂的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需要在使用过程中进行严格监测。


银屑病治疗领域中,分子靶向药物扮演着重要角色,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TNF-α抑制剂:针对肿瘤坏死因子α的生物制剂。

细胞信号转导小分子抑制剂: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路径的药物。

IL及其受体抑制剂:针对白细胞介素及其受体的生物制剂。

T细胞靶向治疗药物:专门作用于T细胞的免疫治疗药物。


此外,一些新药正在临床试验中,探索其疗效和安全性,包括:


JAK抑制剂和TYK2抑制剂:影响细胞内信号传导的酶抑制剂。

磷酸二酯酶4抑制剂:调节细胞内信号分子的活性。

程序性细胞死亡受体1激动剂抗体:激活免疫细胞的抗体。

腺苷A3受体抑制剂:调节腺苷信号通路的药物。

神经激肽-1受体拮抗剂:影响神经肽信号的药物。

维甲酸相关孤儿受体γt抑制剂:调节细胞代谢和分化的受体抑制剂。

粒细胞巨噬菌群刺激因子拮抗剂:控制炎症反应的因子拮抗剂。


银屑病目前还不能被完全治愈,治疗的目标是通过药物长期控制病情,缓解症状。选择合适的药物和治疗方法对于病情控制和维持长期疗效至关重要。虽然传统化学药物如甲氨蝶呤和环孢素可能存在安全性问题,如不可逆的肝硬化、肺纤维化和肾脏损害,但生物制剂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对于IL-17药物,其优势在于快速起效。

※ IL-12/23药物则显示出长期疗效(1-5年,PASI 90)可能优于IL-17药物。

※ 对于伴有关节症状的银屑病患者,TNF-α抑制剂是首选,能快速缓解关节痛。

※ 若患者同时患有炎症性肠病、哮喘或湿疹等,IL-23药物可能是更合适的选择。


随着生物制剂被纳入医保,年治疗费用降至约2-4万元人民币,使得患者的经济负担变得相对可承受。



生物制剂治现状


01

儿童银屑病的治疗


儿童银屑病的治疗需要根据疾病的严重程度来定制方案。目前,外用药物治疗仍然是儿童银屑病治疗的首选方法。尽管生物制剂在成人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有较多证据支持,但在儿童群体中,尽管存在随机对照研究,却仍缺少广泛的现实世界数据。在中国,生物制剂在儿童银屑病治疗中的应用往往超出了其正式批准的适应证。


因此,在考虑使用生物制剂时,医生需要综合考虑患儿的病情严重性、共患病情况、药物的有效性以及安全性。TNF-α抑制剂是用于儿童银屑病治疗中,使用时间最长且拥有最多科学证据支持的生物制剂类别,它主要用于治疗儿童斑块状银屑病、关节病型银屑病、脓疱型银屑病和红皮病型银屑病。


联合治疗策略可以提升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增强患者的耐受性和依从性。在转换生物制剂或减少药物剂量的过程中,可以考虑采用联合治疗,这种方法同样可以辅助管理银屑病的共患病。在为儿童选择治疗方案时,必须谨慎行事,确保治疗既有效又安全。


银屑病的诊疗路径 


02

生物制剂纳入银屑病的一线治疗方案


近年来,随着对生物制剂疗效与安全性的科学证据的积累,中国已将生物制剂纳入银屑病的一线治疗方案。例如,小分子药物托法替布在治疗银屑病方面展现出了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但其PASI75(即患者症状改善75%)的有效率在50-60%,相比大多数生物制剂可达80%的疗效略显不足,且存在较为严重的副反应。


2021年,意大利专家共识提出了银屑病治疗的新蓝图,强调了达标治疗的重要性,即临床缓解目标应达到银屑病面积和严重程度指数(PASI)90或PASI≤3。如果患者在开始治疗3到4个月内未达到预定目标,则需要转换治疗方案。


在中国,随着《中国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2019)》、《生物反馈疗法调治银屑病专家共识(2019)》、《中国关节病型银屑病诊疗共识(2020)》、《中国儿童银屑病生物治疗专家共识(2021)》和《中国银屑病诊疗指南(2023版)》等指南的相继发布,银屑病的诊疗逐渐规范化,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明确的治疗指导。


此外,儿童银屑病的治疗需要特别关注安全性和个体化治疗方案。《中国儿童银屑病诊疗专家共识(2021)》强调了根据患儿的年龄、疾病类型、严重程度和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来选择治疗方案,并注重治疗的安全性和个体化。


借鉴欧美治疗方案:生物制剂地位提升,治疗时机前移


国内银屑病生物制剂市场分析


创新药治疗银屑病方面,国内银屑病生物制剂市场在司库奇尤单抗(IL-17 单抗)的推动下快速增长。阿普米斯特(PDE4 抑制剂)由于在美国获批时间早且具有口服便捷性,因此占据美国银屑病药物市场最大市场份额(约 28%),但阿普米斯特在国内获批时间晚,且 2023 年专利即将到期,整体疗效也不如生物制剂,预计将保持较小市场份额。司库奇尤单抗在诺华的强力推动下,在国内 2020 年、2021 年、2022 年的销售额分别约 5 亿元、15 亿元、45 亿元,占据了国内银屑病生物制剂的主要市场份额,国内银屑患者对于 IL-17 单抗熟悉度最高。


国内获批的中重度银屑病系统治疗药物


01

IL-17单抗类药物优势


IL-17单抗类药物因其快速的疗效在银屑病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根据临床试验数据,IL-17单抗如司库奇尤单抗在治疗银屑病方面显示出快速的起效速度,相较于TNF-α单抗和IL-23单抗具有短期疗效上的优势 。在与依那西普(TNF-α单抗)和乌司奴单抗(IL-12/23单抗)的头对头比较中,司库奇尤单抗展现出更好的疗效 。然而,古塞奇尤单抗(IL-23单抗)在48周的PASI 90应答率上优于司库奇尤单抗,表现出长期疗效上的优势 。


依奇珠单抗(IL-17A)与古赛奇尤单抗(IL-23p19)头对头临床试验对比



银屑病患者迫切需要快速修复皮肤的问题,而快速起效的IL-17单抗类药物正好满足了这一需求。尽管古塞奇尤单抗在国内的价格一直高于司库奇尤单抗,导致IL-23单抗的国内渗透率较低,但从疗效和市场需求来看,IL-17单抗类药物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具有更大的市场前景 。


在具体的药效和起效差异方面,头对头临床试验数据显示,IL-17A的依奇珠单抗在8周的PASI 100达到30%,而IL-23p19的古赛奇尤单抗为14%,这进一步证实了IL-17A单抗类药物的快速起效特性 。尽管24周的深度缓解中,古赛奇尤单抗略优于依奇珠单抗,但整体趋势显示了IL-17A与IL-23p19在起效和药效上的差异 。


银屑病生物制剂头对头临床试验 


国内在银屑病治疗生物制剂领域已有多家公司布局,包括智翔金泰、恒瑞医药、康方生物、信达生物和三生国健等 。


国内银屑病生物制剂在研情况


IL-17A 相关适应症研发格局 


02

国产IL-17A相关药物数据媲美或优于原研 


国产IL-17A药物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了优异的疗效和安全性,与原研药物相比具有竞争力。在中国,多款IL-17A产品已进入上市申请、III期或II期临床试验阶段。其中,恒瑞医药的夫那奇珠单抗(vunakizumab,研发代号SHR-1314)在II期临床试验中显示出对斑块状银屑病的显著疗效,其不同剂量组在第12周的PASI 75应答率远高于安慰剂组(56.8%、65.8%、81.6%、86.5% vs 5.4%),同时因不良反应导致的治疗中断率也低于安慰剂组(夫那奇珠单抗整体患者 vs 安慰剂:0.7% vs 5.4%)。


此外,智翔金泰、三生国健、康方生物等企业的产品在临床试验中也展现出了可媲美或优于原研的药效数据。信达生物研发的IL-23p19靶点药物匹康奇拜单抗(IBI112)公布的数据显示,在第52周时,仍有66.7%-86.0%的受试者实现PASI 90,81.6%-88.0%的受试者实现PASI 75,最高可使48.0%的受试者实现皮损完全清除(PASI 100)。



03

TYK2抑制剂治疗银屑病

药效接近乌司奴单抗的JAK新品类小分子药


2022年9月9日,百时美施贵宝公司(BMS)宣布其创新药物氘可来昔替尼(商品名Sotyktu)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用于治疗成年中度至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这一批准标志着近10年来全球首款口服治疗药物的问世,填补了银屑病治疗领域的空白。


氘可来昔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高选择性酪氨酸激酶2(TYK2)变构抑制剂,通过独特的作用机制干预疾病进程。支持其上市的关键性临床研究为POETYK银屑病系列研究,包括III期的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研究。这些研究分别入组了666名和1020名患者,评估了氘可来昔替尼与安慰剂及活性对照药物阿普米斯特的疗效和安全性。POETYK PSO-2研究还包括了24周后的随机停药和再治疗期。


完成52周的POETYK PSO-1和POETYK PSO-2临床研究后,患者有机会参与POETYKPSO-LTE长期扩展试验,继续接受氘可来昔替尼治疗。该试验目前已有1,221名患者加入。


2023年10月19日,中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也批准了氘可来昔替尼片(商品名颂狄多)在中国上市,适用于需要系统治疗或光疗的成年中重度斑块状银屑病患者。


在疗效方面,氘可来昔替尼在临床研究中表现出色,16周时达到PASI 75的比例分别为58.7%和53.6%,这一结果不仅显著优于对照组,也与乌司奴单抗等生物制剂相媲美。随着治疗的持续,24周时的PASI 75应答率进一步提高到69.0%和59.3%。长期随访结果表明,超过80%的患者在完成52周治疗后症状缓解得到了持续维持。



银屑病治疗已上市、在研系统治疗靶向药对比-1

注:BSA,皮损体表面积;PASI75 指银屑病面积和严重性指数(Psoriasis Area and Severity Index)缓解 75%,PASI90 指缓解

90%,PASI 指缓解 100%。


银屑病治疗已上市、在研系统治疗靶向药对比-2


银屑病治疗已上市、在研系统治疗靶向药对比-3 


氘可来昔替尼治疗银屑病药效


生物制剂为银屑病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治疗选择,氘可来昔替尼作为新型口服选择性TYK2抑制剂,以其高效、安全的治疗潜力,为中重度银屑病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市场准入的推进,生物制剂治疗银屑病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



入群

欢迎加入|welcome

免疫治疗大会交流群


免责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关于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本公众号发布的各类文章重在分享,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会删除。

生物创研社
致力于打造生物技术科研,分析、质控检测,工艺开发等实验室从业人员的学习交流圈子,与全国制药同仁共同成长。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