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例为2024年10月举行的重庆市第十一届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课例。仅供学习,引用、转载和借鉴请与公众号或上课教师联系,并注明出处,严禁商用。执教教师磨课心得
做自己的光
——《光与影》教学反思
合川区凉亭子小学 田美
《光与影》是湘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选择该课之初,我曾面临诸多质疑,磨课团队普遍认为,虽然该课内容浅显,但涉及的物理知识多,课堂生成较难控制,稍有不慎就可能失败。但时间紧迫,已无暇再设计新课,于是我决定以皮影戏为主线,从创新设计和化繁为简两个方面入手,力求课堂生动有趣。决定上这堂课时,我的磨课团队向我提出了四个问题:1. 学生的学习动机何在?2. 学生的认知冲突点是什么?3. 本课如何体现素养发展?4. 本课体现了什么跨学科概念?面对以上问题,我深读课标,遍查资料,作出了以下回答:首先,关于学生的学习动机的问题。光与影作为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现象,对学生而言既熟悉又神秘。他们或许已经注意到这些现象,但往往缺乏对其背后原理的深入探究,以及影响影子变化因素的仔细观察。因此,通过课程引导学生探究光与影的奥秘,能够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成为他们学习的强大动力。其次,学生的认知冲突点在于——他们现有的知识储备无法完全解释影子的变化原因。例如,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下,影子的形状和大小为什么会发生变化?这种认知上的不确定性会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驱使他们通过课程学习来寻找答案。关于如何体现素养发展,我认为本节课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实现:一是让学生理解行进中的光被物体阻挡时会形成影子的基本原理;二是引导学生根据影子的形成过程推理出光、遮挡物、屏三者距离与影子大小之间的关系;三是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自探究影子的形成过程以及影响影子变化的因素;四是在学习过程中,融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的介绍,培养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最后,关于跨学科概念的体现,我认为本节课充分展示了系统与模型这一跨学科概念。通过光与影的探究,学生不仅能够理解物理现象,还能够将其与数学、艺术等多个领域的知识相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种跨学科的学习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在丰富了理论知识后,我更加坚定了以皮影戏为主线探究光与影的决心。我相信,本课能够让学生在探索光与影的奥秘中不断成长,同时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在磨课过程中,我共进行了12次试讲,直至第8次才成功地将整堂课顺利上完。在此之前,前7次的试讲总是在学生实验环节遭遇挫折,导致课堂半途而废。面对这一困境,磨课团队深入反思,试图找出问题的根源。我们观察到,在老师引导或暗示下,学生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实验步骤,但一到实际操作环节,课堂就陷入混乱。针对这一现象,磨课团队提出:学生答不出问题,往往是因为提出的问题指向不够明确;学生不会做实验,通常是因为没有将实验步骤和方法讲解清楚。这一观点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整个教学过程,对每一个问题进行细致梳理。在梳理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关键问题:我们一直强调学生要用数据来说明影子变大了,却忽略了四年级学生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对于四年级学生来说,他们虽然能够通过语言描述影子的变化,如“影子变大了”或“影子变小了”,但对于准确的测量和数据分析却存在一定的困难。意识到这一点后,我们迅速调整了教学策略。我们不再要求学生用精确的数据来说明影子的变化,而是让他们将实验中的影子与初始位置的影子进行比较。这一调整极大地简化了实验步骤,降低了操作难度,使学生能够更加专注于实验本身及其推理,从而取得了更好的教学效果。在这个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教学必须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充分考虑他们的学习经验和认知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真正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案。每次试讲,我都坚持将课录下来,以便进行细致的回顾与分析,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在此过程中,我逐渐意识到自己的一个显著缺点,那就是话语过多,时常不自觉地将学生的想法曲解到自己的思维框架之中。例如,在一次试讲中,学生提到从遮挡物的脚下往上照射时,影子会变大。然而当时我误解了学生的意思,将其曲解为斜着照射,只改变同一水平面的照射角度。这种误解不仅导致学生的实验无法顺利进行,也未能实现我预期的教学效果。针对这一问题,磨课团队在后续的试讲中多次提醒我:要学会听懂学生,不要急于将自己的想法强加给他们。这一建议促使我努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式。在丰都赛场上课时,我全力以赴地去倾听和理解学生的每一个想法。虽然这堂课并不是那么理想,但我可以自豪地说,我努力做到了听懂学生,整堂课都是在基于学生的思维进行探究。试教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在探索如何让影子变大时,主要提出了三种猜想:一是改变手电筒的位置;二是调整遮挡物的位置;三是移动屏的位置。这三种猜想都基本符合我的预设,我能够较为轻松地应对,鉴于此,我的实验记录单也主要围绕这三种方法设计。然而,在一次试讲中,出现了一个始料未及的情况。一名学生提出了一个全新的猜想——改变光的照射方向也可以让影子变大。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想法,我手足无措,因为我既没有为这一猜想准备专门的实验记录单,也没有合适的实验器材来验证这一猜想。在慌乱之中,我只能敷衍回应,而最终的实验结果也未能得出准确的结论。这次经历让我深刻意识到课堂应变能力的重要性。为了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类似情况,我们团队作了以下改进:首先,我们在实验记录单上特意留出了一行空白,并注明:“如你有其他方法,请记录在下面。”这样一来,即使学生提出了超出预期的想法,也有地方进行记录和整理。其次,我们对实验器材也进行了改进,将其设计成了双面可用的形式。当只需要探究距离问题时,可以使用单面进行实验验证;而当需要探究光的照射方向等更复杂的变量时,则可以使用双面进行实验。这样的设计使得我们能够更加灵活地应对课堂上出现的各种生成情况。通过这些改进,我更加坚信,要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教学知识和技能,更需要具备强大的课堂应变能力和创新思维。只有这样,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教学环境中,始终保持敏锐和灵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体验。回首这段历程,从接受赛课任务的那一刻起直至比赛结束,每一天都充满了挑战与收获。在这段时光里,磨课团队给予了我无微不至的支持与帮助,无论是课程理念的深化,还是教学方法的指导,都让我获得了很多平时教学中难以触及的宝贵经验。我深信,这正是本次赛课最为深远的意义所在——它促使我不断反思,不断在挑战中成长与进步。当真正站在赛课的讲台上,那些经过反复锤炼的技巧与方法已经内化于心,此时,上好这堂课的关键已不仅仅是技巧的掌握,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心态。面对不同的学生,教师需要以最为适宜的方法和最为平和的心态去应对,真正去倾听学生的声音,理解他们的想法,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教学,才能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推动他们的认知不断向前发展,让学习真正发生。而这,也正是我们科学课最为本质的追求。未来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丰富自己、坚守初心、砥砺前行,争取做一个与社会一起进步的老师。深化到“升华”,磨课伴成长
——“重庆市第十一届小学科学优质课比赛”指导教师磨课心得
重庆市合川区教师进修学院 李春
重庆市合川区凉亭子小学 陈建琼
本次赛课主题聚焦 “跨学科概念视角下的思维型教学”,是一个充满挑战与机遇的崭新领域。在确定了田美老师参赛后,我们成立了磨课团队并开始了紧张有序的磨课过程。我们立足核心素养,聚焦跨学科概念,对每一个环节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精心的设计。情境创设是科学教学的关键环节之一。为了找到一个既符合学生认知水平,又能激发探究兴趣的开课情境,我们成立了磨课分享群,集思广益。经过多次讨论与尝试,我们最终选择了中国的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皮影戏作为情境创设的载体。我们利用学校社团课中孩子们拍摄的《猪八戒大战牛魔王》剧本贯穿整个课堂教学。这一情境不仅生动形象,还隐含着光和影的许多科学道理。通过猪八戒与牛魔王的战斗场景,我们巧妙地引入了光源、遮挡物与屏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并引导学生思考影子的形成条件及变化原因。在情境中,我们通过提问“你知道刚才的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和“影子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呢?”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接着,我们请出猪八戒这一主人公,进一步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提问“你们有什么办法能帮猪八戒变大吗?”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光源、遮挡物与屏三者之间的位置关系及其影响。最后,我们以出现两个猪八戒的影子作为结尾,再次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两个猪八戒影子,这与光源或遮挡物有什么关系?”。这一情境的创设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光与影的理解,还激发了他们继续探索的热情。在科学教学中,跨学科概念的理解与应用是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因此,我们特别注重如何在教学中落实跨学科概念。在学习科学课程时,学生理解学科核心概念后,通过观察、实验等活动逐渐领悟到不同领域之间的共同之处,形成超越某一具体领域的跨学科概念。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们通过“探究影子的形成”活动引导学生理解光源、遮挡物与屏三者之间的基本关系;通过“观察影子的变化”活动探究影子在不同条件下的动态特性。这两个活动不仅加深了学生对光影相互作用原理的理解,还鼓励他们通过观察、记录和分析来提升观察力与逻辑思维能力。同时,我们还力图让学生从系统与模型这个跨学科概念中建立概念模型,将多学科的知识整合成连贯、清晰的整体认识。在科学教学中,问题的设计至关重要。一个好的问题能够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他们的推理能力。在磨课过程中,我们对问题进行了反复推敲和修改。例如,在探究影子形成的原因时,我们提问“你知道影子是怎样形成的吗?”并引导学生思考光源、遮挡物与屏三者之间的关系;而将“怎样才知道影子变大了?”这个问题省略了,因为学生知道但不会说,即使有实验记录单的数据支撑,仍然表达不出来。因此我们将其改成“你有什么方法让影子变大?”“你的理由是什么?”这些问题不仅直观激发了学生的思考,还培养了学生的推理能力。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记录单的设计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验效果和数据处理能力。因此,我们非常注重实验记录单的设计与优化。在最初的实验中,我们采用了多个实验记录单来分别记录不同的实验现象和数据。然而,这种设计不仅繁琐,而且容易导致学生混淆和遗漏数据。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尝试将多个实验现象和数据整合到一张表格中。但是,这种做法又带来了新的问题——数据过多且难以梳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多次修改实验记录单——从最初的数格数,到后来的用尺子量长度,再到最后的将模型融入记录单中。通过不断尝试和改进,最终,我们发现将图片(即我们建立的模型)放入实验记录单中既简单又有效。这种设计不仅方便学生记录数据,还能促进他们模型建构能力的提升。通过多次磨课、赛课与讲课,我们深刻认识到了自身存在的不足。例如,在学生的回答中,我们没有充分追问他们理由,而只是停留在答案本身的表象层面;在生生质疑与碰撞中,我们引导的及时性、深刻性及精准性还不够;在问题的创设上,我们的直观性、知识性、趣味性还欠缺。科学教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性课程,作为指导教师,我们将始终保持对科学教学的强烈热爱与孜孜追求,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在不断拓展认知、锻炼能力、探索创新中寻求突破,再创佳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