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课例为2024年10月举行的重庆市第十一届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一等奖课例。仅供学习,引用、转载和借鉴请与公众号或上课教师联系,并注明出处,严禁商用。转变教学观念思维型课堂教学研究常态化
——重庆市第十一届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光的反射现象》磨课心得
重庆谢家湾学校 张永丽
2024年10月,我有幸参与了重庆市第十一届小学科学优质课竞赛。这次竞赛不仅展示了我的教学技能,更是我职业生涯中的一次宝贵经历。回顾从2023年9月开始筹备区赛、2024年3月参加选拔赛直至10月市赛的整个过程,尽管充满艰辛,但更多的是收获与成长。每一次试讲、每一次反思和改进,都让我深刻体会到教学理念转变的重要性,以及思维型课堂的魅力和挑战。在重庆谢家湾学校,小初一贯制的管理机制使得跨学段、跨学科的教研活动成为常态。小学科学与初中部的理化生教师们经常相互走进课堂,互相学习,并就小初衔接、学科评价等进行专题研讨。在这次赛课中,我选择了偏物理的内容《光的反射现象》,我的磨课团队包括了物理、数学、语文和科学老师。我们聚焦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小初贯通培养,开展跨学科、跨学段的教研活动。每次试讲和研讨,团队成员都积极参与,集思广益,通过这种教研方式,我们不仅提升了团队的专业素养,也为学生创造了一个更加开放和多元的学习环境。在以往的教学中,我们可能更多地关注知识目标的达成。然而,通过市、区、校级组织的各类学习和培训,我们深刻认识到,应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这些素养是未来创新人才培育的基石,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实际课堂中的实践,是每位教育工作者都应思考并付诸实践的课题。在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科学教研员潘波老师的悉心帮助和指导下,我们磨课团队多次优化和升级教学设计,以尊重儿童好奇心、激发儿童自主性为目标,以光“抓”老鼠为主线的游戏活动贯穿课堂教学。我们利用认知冲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以简洁的材料为载体,使孩子们的思维过程显性化;通过实物、图像模型等建构光的反射概念,探究其规律。我们曾开发了许多辅助学生理解的学具,例如用毛线表示光线的U型板,以及自制量角器来逆向反证规律,但最终我们选择了以抓鼠游戏一以贯之的情境,简化材料,保持思维的连贯性。通过这次磨课,我感受到自己在多方面的成长,并深刻反思了日常教学。在参与赛课之前的日常课堂中,我常仅就实验教实验,就方法教方法,而忽略了教授科学思维。这样的课堂缺乏灵魂。这次磨课让我深刻意识到,教学理念的转变不仅仅是教学方法的改变,更是对教师角色的重新定位。作为教师,我们需要不断学习和适应新的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引导他们成为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和思考者。科学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等核心素养。素养是否真正形成的一个重要标志是能否在现实世界中创造和应用。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思考,鼓励他们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而不仅仅是满足于书本上的答案。此外,我也认识到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在磨课过程中,团队成员之间的相互学习、讨论和协作,让我受益良多。通过团队合作,我们可以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将把这种团队精神带入我的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之间也相互合作,共同探究科学的奥秘。教师的专业化是教育强国的关键。这次磨课经历也坚定了我继续深入研究和实践思维型课堂教学的决心。我将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努力将科学思维的培养融入每一堂课中,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科学,爱上科学,促进孩子们的可持续成长,也让自己的教育生活更加专业和从容。指导教师心得
在实验教学中促进学生思维发展
——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光的反射现象》磨课心得
重庆谢家湾学校 黄晓霞
本节课在探究过程的设计上遵从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即提出问题-做出假设-进行实验-论证观点。一是预判手电筒放在什么位置能照亮老鼠,暗含的研究问题是“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有什么位置关系”,由教师提出;二是对“自己预判所画光路图的依据”做出假设,这种假设源于学生已有知识基础或桌面游戏“光抓老鼠”的初步感知;三是开展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符合事实。实验方法可能是手电筒沿着入射光线照,看是否照亮老鼠;也可能是沿着反射光线照射,看另一条光线是否与所画的重合。实验方案由学生自主提出。最后,运用分析、归纳等逻辑思维对实验现象进行处理。四个学习环节,以“系统与模型”跨学科概念为统领,着力科学思维可视化,努力构建“做中学、学中思”的实验教学典型课例。《光的反射》的学习及其真实生活应用是抽象且复杂的。《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物质与能量、结构与功能、系统与模型、稳定与变化4个跨学科概念。本节课围绕“系统与模型”进行整体设计,加强知识的结构化和逻辑化,避免学习碎片化,着重把模型建构作为一种认识光的有效工具,超越学生肉眼观察范围,帮助学生对光的反射特征进行形象化理解和研究。一是创设光抓老鼠的真实情境。该情境下光的反射由电筒、镜子、老鼠三个实物元素关联组成有序的整体,即为要研究的系统(图1)。二是对实物系统进行简化处理,以平面图示体现原系统模型的本质特征(图2)。三是黑板上保留实物模型、教师板书图示模型、全班学生绘制的图示模型(图3),三者共同呈现学生学习过程,整体构成学习的思维模型。“科学思维是从科学的视角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律及相互关系的认识方式,主要包括模型建构、推理论证、创新思维等”,也有学者提出“科学思维是科学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本节课则是基于光的反射实验,力求在科学思维“可视化”中引导学生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凸显“学中思”原则。一是用“画出来”的方式,表达现象事实。对观察到的光的反射现象进行抽象和概括,即模型建构思维的表达。画的前提是观察。所以实验课首先要回答,用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么观察。遵循从一般到特殊的研究规律,实验材料选择上从普通但是光束较宽的手电筒,自然而然过渡到光束更细的激光光源。二是用“说出来”的方式,表达经验想法。学生将通过光抓老鼠游戏感知到的规律用语言描述出来,是基于证据综合处理之后的推理论证。三是用“答出来”的方式,面对质疑和提问。引导学生根据预判和实际不一致的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解决问题,即创新思维的表达。磨课过程中,重庆市九龙坡区教师进修学院潘波老师提出:“一节课结束后,能给学生留下来的是什么”“弥足珍贵的是,那些原本就有的、天然属于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被激发被呵护”。这也正是重庆谢家湾学校2015年深化小梅花课程改革进程中,提出并积极践行的小梅花科学学科精神,即“好奇、探究、求真、创新”。本课中学生经历三个进阶游戏,即抓“不动的老鼠”、抓“跑动的老鼠”、预判路线抓老鼠,充分感受学习有意思、有意义还有趣。最后,学生运用所学解释生活现象,始终让学生的好奇心持续在线。如何在玩耍体验中碰撞出理性思维和高阶思维,需要教师听懂学生的话,理解学生的思维,在生成中将课堂引向良性互动。我们对总结光的反射规律环节进行了生成性问答分析(表1)。 | |
| | |
目标:从不同角度分析解决问题,从个例现象过渡到一般规律,形成合乎逻辑的结论。 | 看着记录纸上的正确光路图不知道怎样去寻找证据支撑观点。 | 知道怎样收集证据,但是不清楚看到什么现象能支持或者推翻自己的观点。回应方案:看到什么能说明什么,还有什么方法也能证明? | 知道怎样收集证据,也知道看到什么现象能支持或者推翻自己的观点,并能反思方案的可行性。回应方案:选择哪种方法更科学?(误差分析,规范、严谨) |
表1 光的反射规律环节的生成性问答
生成性互动遵循学生学的逻辑。在多次试讲中,我们发现学生总能迁移运用二年级学习的“轴对称图形”和四年级学习的“角度”知识,证明自己的猜想是否符合事实。对光的反射规律的描述,成为学生口中表达的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沿对称轴(透明纸折痕)对称,或者入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和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相(对折后两角重合)等。这个结论得出的过程,无关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等初中要学习的概念,而是源于学生的探究体验、认知基础、有效互动的自然生成,是学生思维进阶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