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计划(2024)”——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小学科学)简报(第六期)

文摘   2024-11-27 08:00   北京  
2024年11月9日,重庆高新区科学教研员李健老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王勇教授受邀为“国培计划(2024)”——重庆市市级骨干教师培养对象培训(小学科学)研修培训班作专题讲座。
上午,李健老师作了题为《科学论证:构建科学解释的理解与实践》的讲座。他分享了11年前参加国培学习的经历以及在小学科学领域中的成长历程,鼓励学员们要珍惜此次学习的机会,争取早日成长为新一批小学科学市级骨干教师。


 李老师从科学论证是什么、科学论证有什么作用切入,聚焦教育领域,围绕科学论证教学的内涵、科学论证教学的困境、科学论证教学的突破,层层递进,阐述了科学论证在教育教学中的重要意义。李老师指出,科学论证教学具有个人属性、社会属性、科学属性。个人属性强调论证教学的结果,社会属性强调论证教学的过程,科学属性强调论证教学的最终目的。在理解科学论证教学时,应当综合考虑其三重属性,以论证结构为工具、以论证对话为过程、以科学理解的建构为目的来综合应用。

在学员们对科学论证及科学论证教学有了充分的理解后,李老师以“植物体内为什么会有‘水往高处流’”的现象为例,和大家展开激烈的科学论证。各学员积极主动参与实验探究,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并对其他学员的观点展开辩论,对科学论证教学有了更深切的领悟。

李健老师以“铅笔画出来的导线能导电吗”这一问题来组织学员们进行科学论证实践体验,指出老师进行科学论证教学时要从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学习为中心。科学论证教学需体系化、实践化,教学方法需多样化、个性化,师生话语权力须平等化、全体化。

李健老师强调教学是有灵魂的工作,课堂的方向就是课堂的灵魂,灵魂的深处是文化,以此激励所有学员在未来科学教育教学道路上中越走越优秀。

下午,西南大学地理科学学院王勇副院长作题为《地理科学学科能力与科学素养培育》的讲座。他从地理学分类、地理学科特点、地理教学三方面展开,对地理学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学科能力与科学素养培育进行论述。王老师从国家教育政策文件引入,强调作为教育工作者要学会读文件,读懂国家关于教育教学的最新文件,紧跟文件精神及其指导思想,才能在教育变革大潮中站稳行远。

王勇教授介绍,在学科体系中地理学主要分为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信息地理学三大板块,而基础教育小学科学主要涉自然地理学板块的知识内容。地理学具有区域性和综合性的特点,落实到小学科学教学中,王老师以“比较不同的土壤”一课为例,与学员们展开讨论,告诉我们在课堂中不能只停留在土壤的物质结构层面去探讨,更要关注不同区域及不同环境条件下产生土壤的差异性。王勇教授提醒学员们,经验主义有时并不可靠,他以雅鲁布江河谷与黄河的消落带形成和变化,公路植被“隧道”成因、绵羊与牦牛区域分布特点说明,我们要尊重科学的客观规律。王老师还提到,在地理教学中,还要充分考虑时间这一因素,他以黄河流域水土保持、教材中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和黄河水含沙量高的现象已经是几十年前的事等事例,提醒学员们在进行教学时不能忽略时间对地形地貌的作用。王老师还提出地理科学中跨学科教学的重要性,我们在教学时要用跨学科的思想去综合看待和解释科学现象。

经过前面几天自主研修和集体备课,各小组初步形成了教学设计方案。晚上,重庆市教育科学研究院科学教研员邵发仙老师和重庆市南岸区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地雍老师组织全体学员开展教学设计研讨活动。

三个小组依次对自己的教学设计进行阐述。第一组的课题是“营养要均衡”,张莉娟老师设计了旨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模拟购物等活动,亲手构建对平衡膳食宝塔的理解,同时强调反思与小组讨论的重要性。第二小组的课题是“气体的热胀冷缩”,周莎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动手实践乒乓球实验,来直观理解气体状态变化的原理,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科学精神。第三小组谢洪老师介绍了“认识动物的卵”教学方案,旨在通过观察和推测活动,引导学生理解鸡卵的外部特征、内部结构及其在孵化过程中的功能,强调科学概念和跨学科概念的理解和观察技能、科学思维的培养。 

倾听了各小组的教学设计后,老师们纷纷对教学设计进行评价研讨。讨论聚焦于教学设计的意图、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评价的设计等,对教学有效性和学生参与度进行预测和评估。老师们认为,科学课程应重点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而非只重视知识的传授。要通过科学实践和问题解决,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探究能力得以提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邵老师指出,教学设计各环节活动均要指向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更好地把握整个课堂活动的方向。


学员心得选登

(江北区新村同创小学校 黄光静)今天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受益匪浅。科学论证是指基于证据和推理提出主张,通过对话建构科学解释的过程。这个过程强调的核心就是思维,一节课的关键是学生的思考。其实这就是思维型课堂。在邵老师的引领下,听得很多,自己也在试着在平时的教学中去实践,但是在实施过程中,经常出现两种极端:一个是为达成目标,急于介入,学生思考的深度不够;另一个是放任学生一直说,但是整个思维停留在浅层次,没有实现真正的思考。今天李老师用“茎是如何把水运输上去的”这个例子,让大家以学生的身份参与了论证建构解释的过程,让我明白了科学论证是既包括自己的观点也包括与同伴对话的论证过程。

(武隆区凤溪小学 杨颖)李老师巧妙地运用两个生动的案例来引发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和思考。铅笔绘制的简笔画会导电吗?之前我从来没有想过用导电性的材料画出来的画是否也有导电性这样的问题。李老师为每组提供了实验材料,让我们亲自动手进行实验,学员们在实验中兴趣盎然。这让我深刻地感悟到,在平时的教学中要精心设计研究问题和实验,引发孩子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让他们去思考、去参与,发展孩子的科学学习能力。

(万盛经开区万盛小学 李俊浩)李健老师的讲座加深了我对科学论证的认识。讲座以“植物的茎”这节课为切入点,从科学论证、科学解释、思维型课堂互动模型等方面对整堂课的教学过程进行深入分析,并通过模拟真实世界中茎运输水的过程,引导大家分析实验现象,找到本质原因,像科学家一样思考,为大家深入理解科学解释奠定了基础。

(大足区实验小学 周莎)今天上午李健老师通过不同形式的课堂活动带领大家边学边做,边思边悟。李老师利用简单的材料带领大家研究“植物茎是如何将水分运输到高处的”和“画出的线路能导电吗”两个问题,巧妙的实验设计引发了学员们的积极参与,大家都全身心投入到对问题的思考和研讨中。有了实践经历再来听老师讲解科学论证教学的不同属性和教学困境,我更容易理解和接纳了。下午王勇教授从地理学的角度详细讲解了地理科学学科能力与素养的培育,我感受到学科思想与小学科学课堂断层的困境:我们自以为很熟悉的事物或概念其实并不是我们以为的那样,理论上的严谨与纯粹跟现实的复杂多变也存在巨大差异。如何来把握小学科学课的角度和尺度,是我们一线教师必须思考和平衡的问题。

(九龙坡区华玉小学 王艺澍)李老师用探究性实验带领我们体验推理论证和科学解释的过程。铅笔画的1米长的线会导电吗?第一次画的时候我随意画,李老师追问:你怎么证明它是一米呢?让我想到,我们在上课的时候也要明确问题,让学生听懂老师的问题才能更好地进行科学探究。在探究水为什么往高处流的过程中,我体验到了探究时要先想清楚自己验证的方法。

(綦江区康德城第一小学 宋小刚)听了王勇教授的讲座,我深受启发。王教授介绍了地球系统的复杂性以及地理学的综合性,让我意识到地理学不仅仅是研究地图和地理位置,更是理解地球环境变化、人地关系的重要工具。通过讲座,我学会了如何将地理学原理应用于实际问题,比如气候变化、城市规划等。这让我对地理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兴趣,也激发了我探索地球奥秘的热情。

(江津区菜市街小学校 胡自旺)今天上午听了李健老师关于科学论证的讲座,让我想到在平时教学的时候,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支持去思考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让学生寻找证据去进行科学论证,得出一个相对符合他们认知的结论。下午听了王勇老师关于地理科学的解读,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一线老师必须充实自己的科学知识,但教学时要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来进行设计,而不是简单地搬运知识。

(重庆市人民小学校 付洁瑶)今天听了王勇教授的讲座,受益匪浅。平时我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进行岩石土壤地形地貌等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时,总有“差点意思”的感觉。王教授从跨学科的角度,建立地理与历史、人文、经济等学科的联系,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的黄河治理、水沙双减等具体案例的分析,拓展了我对地理学科教学的视野。不仅让我对地理学科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启发我在教学中如何更好地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周边环境联系起来,让学生能够从多维度去感受和理解地理学科的魅力。

(沙坪坝区树人和平小学校 万书志)听了李建老师的讲座,初步理解了何为科学论证。日常的课堂教学中,大多只教授或者探究到知识的表层,很少深入理解一个现象背后的深层涵义。李老师以植物茎吸水这一自然现象,带领我们深入探讨其真实原因,呈现了思维型探究教学的场景,让我对思维型课堂有了直观的感受。知识本身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像科学家一样去探究,调动自己的思维尝试解决问题,这个过程对学生的成长更加重要!下午王勇教授的讲座,则从更高的维度,带领我们认识了更真实的世界,这让我意识到,我们平时认知的世界,大多是理论的,理想化的,或者是想象出来的,经不起实践调查的。例如黄土高原陡坡上的深沟,并不都是常年累月冲刷出来的,往往是在一场雨中就形成了深沟。此外真实的世界往往是变化的,当我们交给孩子们知识时,这个知识可能已经发生变化了,已经向前发展了,甚至被淘汰了。王教授认为,事实知识本身并不是最重要的,认识世界的方法和过程更重要。这是我们培养学生需要努力的方向。

(璧山区金剑小学 刘海英)上午李健老师用一个个生动的案例,让我们在思维碰撞与交流中各抒己见,不断拓展着对科学论证这一议题的认知边界。我们从细微的现象入手,逐步深入分析,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去探寻其中隐藏的科学原理。这不仅是一次对知识的探索,更是一次对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反思与实践。

(云阳县实验小学 任劲松)李健老师通过生动的科学实验,引导我们体验科学论证的过程,从细微现象入手,运用科学方法探寻原理,深化了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思维方式的认识。王勇院长在报告中鼓励老师要站在科技前沿进行科学教学,不要用过时的知识教现在的孩子毁掉我们的未来。科学教学不应仅限于记忆知识,而应首先引导学生质疑,然后组织学生主动探索、深度分析,培养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永川区实验小学 龙训)王勇院长的培训,让我深感科学知识的重要性。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我坚信“正确”的知识对学生至关重要。王勇院长“宁愿让学生少学知识,也不让学生学错误知识”的说法,我深感赞同。这不仅是对知识的尊重,更是对学生负责。我在以后的教学中将更加注意知识的严谨与正确,确保学生获得准确的科学知识。

(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朱增泽) 今天听了王勇教授的讲座,我感触很深。只有在社会变化和发展过程中不断地去学习和探索,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成长。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得站在学生的视角思考教学设计,把握知识的深度,选择适合学生的方式开展课堂教学。

(科学城第一实验小学 李娟)听了李老师的讲座后,我深感科学论证在教学中的重要性。讲座通过生动的案例,如“水如何上升”和“铅笔画的导电性”,让我体会到科学论证不仅是传递知识,更要激发和深化思维。李老师的讲座不仅提升了我的科学教学理念,也为我未来的教学实践提供了宝贵的指导。

(渝北实验小学 马顺强)李健老师通过“植物的茎”这一具体案例,展示了科学论证的过程。科学论证不仅仅是得出结论,更重要的是基于证据提出假设,通过实验验证假设,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这种方法强调了科学探究的三个属性:个人属性(个人的观察和思考)、社会属性(团队合作与交流)和科学属性(依据科学原理进行推理)。这种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他们学会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城口县高楠小学 梅昭霞)王教授的讲座让我了解到地理学科可以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世界的多样性,培养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也让我感受到自然界的事物之间是紧密联系的,我们不能片面的去看待问题。

(渝北区渝开学校 谢洪)今天我在李健老师的讲座中初步了解了什么是科学论证,科学论证有什么作用等。自己确实对科学论证教学感到困难。首先是自身缺少关于科学论证本身的知识,对科学探究、科学解释与科学论证的区别缺乏足够的理解。其次,虽然认识到科学学习需要学生自身建构知识,但认为科学论证教学效率低下,不以为然。今后争取在李老师给出的策略指导下做出有效尝试。

(重庆市开州区汉丰九小 段飞旭)听了李健老师的讲座后,我深受触动。我意识到,在课堂上不能只让学生知道科学知识,更要引导他们通过论证去理解。比如在探究“茎能运输水分”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然后寻找证据支持,无论是通过实验还是生活观察。要给学生更多机会进行论证,可以设置小组讨论环节,让他们在交流中碰撞思维。同时,教师要做好引导,帮助学生规范论证过程,从提出假设、寻找证据到得出结论,使学生在这个过程中真正理解科学,提升科学素养,更好地构建科学解释。


撰稿:万州区鸡公岭小学 朱增泽

摄影:石柱县大歇镇小学校 王茂德

核稿:云阳县实验小学 任劲松

审稿:巴南区融汇第二小学校 李晓双

渝味科学
重庆市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资源、资讯发布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