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 | 《不倒翁》课例展示+点评

文摘   2024-09-28 09:32   重庆  

    本文内容出自2024年重庆市小学科学新教材研讨会上,城口县任河小学谭宝老师课例展示《不倒翁》,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李健老师点评《四度科学思维的建构与实践:小学科学低段教学策略》。资源仅供学习,严禁商用。引用请注明出处。


1.课例展示

城口县任河小学   谭宝 《不倒翁》


2.磨课团队心得体会


城口县任河小学   谭宝


 在2024年的重庆市小学科学新教材培训活动中,我有幸承担了一节名为《不倒翁》的展示课,并与众多科学教育同仁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与研讨。这次经历对我个人而言,不仅是“思维型课堂”的一次学习和尝试,更是对小学科学教育新教材、新理念、新方法的一次领悟。以下是我对这次磨课经历的几点心得体会。

一、从发展角度来设计学生学习路径

在学习《不倒翁》的课例时,我深刻体会到教学不应仅仅局限科学观念,而应更加注重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发展。因此,在设计学生学习路径时,我尝试从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出发,结合新教材对核心素养的培育要求,构建了一个以核心问题“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为方向,合作探究、设计制作、课堂复盘的学习路径。

首先,我通过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不倒翁玩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观察不倒翁的特性,如外形特点、内部结构等。这一环节旨在激活学生的前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亲手制作不倒翁,让他们在实践中体验不倒翁不倒的原理。

为了一步步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我还设计了以“不倒翁为什么不倒?”为主问题的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如“不倒翁内部用橡皮泥也可以不倒吗?”“什么样的不倒翁才是好的不倒翁?”“这些通过测试的不倒翁还能不能改进?”这些问题为学生的思维发展搭建了阶梯,还激发了学生的探索欲和好奇心。

二、重视生生、师生对话

在《不倒翁》这节课的设计中,我特别注重生生之间和师生之间的对话交流。我认为,有效的对话不仅是知识传递的桥梁,更是思维碰撞的火花。因此,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分享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让他们在交流中学会倾听、学会表达、学会合作。

同时,我也积极参与到学生的讨论中,以平等的姿态与他们交流,引导他们深入思考、拓展思路。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我不仅及时了解他们的学习情况和困惑,还根据他们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进度。

三、在归纳演绎中提升学生高阶思维能力

在《不倒翁》的设计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通过观察不倒翁的特性、分析原因、总结规律,学生逐渐体会到了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的思维方法。例如,在探究不倒翁稳定性与重物位置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重物位置的不倒翁的稳定性差异,然后让他们说说自己的想法,让他们在观察中体会重物位置对不倒翁稳定性影响的规律,发展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

四、培养学生复盘意识直击现象本质

在《不倒翁》这节课的结尾部分,我特意设计了一个复盘环节。我引导学生回顾整个学习过程,总结技术工程与物化的完整流程。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巩固所学知识,还能够培养自己的复盘意识,学会从失败中汲取教训、从成功中提炼经验。

同时,我还引导学生思考不倒翁现象背后的科学原理,培养他们深入思考,直击现象本质。例如“为什么这些不倒翁是歪的?”通过这个问题的思考,学生对不倒翁不到的原理有了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深度。

当然,本节课还存在诸多不足之处。例如:学习路径设计需加强幼小衔接,虽然我在设计学习路径时考虑了学生的认知发展,但从课堂效果来看,幼小衔接方面仍有待提升;对话交流需提高准确性和深度,在课堂上,我鼓励学生之间的对话交流,但发现学生的发言回应有时不够准确,且对话交流和思维碰撞不够明显;高阶思维能力培养需加强,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归纳演绎能力,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在这方面仍面临困难;复盘意识和活动有效性需提升,虽然我在课程结尾引导学生复盘,但学生的复盘意识仍不够强烈,且活动有效性有待提高;实验材料需更符合儿童特点,在实验材料的选择上,还可以更加符合儿童的特点。

在整个备课和上课过程中,非常感谢人教社张军霞老师提供的支持和帮助,高新区教研员李建老师、城口县教研员吉方琴老师的方向引领和耐心指导,市教研员邵老师提供的学习机会和学习平台!这次《不倒翁》的磨课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教学中的不足,并为我未来的教学提供了宝贵的改进方向。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和探索,为重庆小学科学贡献绵薄之力。

高新区教育事务中心教研室 李健


低年级科学教学最大的问题是组织教学吗?诚然,纪律严明、行为规矩的课堂有助于学生专注地学习,也可以减轻老师关注教学纪律的负担,这样的课堂可能更“好看”。当接到开学第二周将在全市新教材培训会上呈现一年级的科学研讨课时,执教的谭老师也是对课堂组织教学充满了担心。受新课程理念和重庆市思维型课堂互动研究影响,我和城口县科学教研员吉老师安抚谭老师追求民主、平等的科学课堂,给刚从幼儿园来到小学的小朋友们更多理解、尊重和包容,重在引导学生体验小学科学课堂学习些什么、如何学习。通过暑期和开学一周学生没有到校的磨课、现场展示及课后反思,以下几点视为收获。

“问题引学”是教学的核心策略。询问AI“低段教学策略”,我们可以得到众多的指导性策略。胡卫平教授指出:教学的核心是思维,学习的关键是思考。我们认为学生对问题的关注、回应及解决是思维积极参与的过程,也是教学的核心策略。有老师质疑:对学生提出“不倒翁为什么不倒”是老师一开始就给教学挖了一个“坑儿”——一年级小朋友能回答这个问题吗?观察课堂,学生的回答是“上面轻,下面有沙,有沙它不容易倒.”“我玩过的那里面是有块磁铁......”学生不可能、也没有从科学原理上回应,指向的是这个装置的结构与“不倒”这个功能之间的关系,这正是我们教学概念目标所追求的点。反观本课教学整个进程,是什么让习惯了20-25分钟学习时长的幼儿园小朋友,刚开始上学就能坚持40分钟的学习活动,而这个过程老师几乎没有什么单独的、仪式感满满的组织教学活动及黑板上满满的“小星星”奖励?纵观整个课堂,学生的学习参与受“不倒翁为什么不倒——自己怎样做一个不倒翁——不倒翁倒得不同的问题在哪里——怎样做一个“更好”的不倒翁”这个“问题链”的牵引可能是关键。“为什么”不是指向科学原理的解释,是关注结构上怎样实现“不倒”的功能。重庆高新区新智慧“五学课堂”实践研究中的“问题引学”正是将产生(明确)问题作为教与学的出发点,把思考问题当作推进教学进程的动力源,把问题解决作为教学的最终归宿,着眼思维发展。

“逻辑统一”是教学的关键工作。教材编写需要严密的学科逻辑,“内容编排应具有整体性和逻辑性”“实现学科知识内在逻辑与学生认知逻辑的统一”。谭老师教学的《不倒翁》一课,教材很好地体现了工程实践的学科逻辑,活动选择与设计也充分考虑了学生学习逻辑。在教学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我们发现过于强调学科逻辑的均衡“用力”可能影响低段儿童学习逻辑与之统一,这不会是教材编者的初衷和教材通过有限的文本所能传递给老师的,需要老师发挥教学专业的主观能动性来解决。借助重庆思维型课堂互动模型六要素(激发、关注、解读、回应、碰撞、设计)观察课堂,我们发现:以不倒翁“不倒”的新奇布置做一个不倒翁的任务并没有很好地激发学生解决工程问题的学习动机,学生对“不倒”问题的多个回应明显唤醒了学生对其结构的深刻思考,更好地激发起学生对做一个不倒翁的学习动机;工程的关键是设计,但是对一年级小朋友来说实践经验和科学原理的欠缺让设计显得空洞,需要文字和语言体现的设计及交流更是相对复杂的思维过程,这种过多抽象的思维活动不符合他们还更多处在需要直接经验的积累和具象思维的年龄特征,所以不管是贴图还是自主绘画表达方式都建议尽量简化。教学设计让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来改进,从而重视设计的价值和意义,这或许可能更符合一年级甚至小学生工程实践的一般过程。发挥教师教学主观能动性,教学中将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有机统一,这应该是我国科学课程标准在发展中先后建议科学教师“不要教教材,要用教材教”、要“创造性使用教材”建议的根本目的。

“结构化材料”是教学的重要因素。上世纪七十年代对我国自然教学有深刻影响的兰本达教授强调科学教学材料的结构性。所谓材料的结构性指的是材料的种类、组合及交给学生的次序等。具体来说,结构严密指的是各个材料之间、材料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谭老师在本课为学习活动提供的材料总体体现了结构性特征,如:提供具有视角冲击力且是学生喜欢的“熊大”玩偶,观察体验其不倒的特征,贴近儿童生活且较好地引发学生新奇感,实现聚焦问题、激发思考的作用;制作不倒翁的材料生活化,都是学生熟悉的、安全的材料,操作难易度适合一年级儿童,帮助儿童成功制作不倒翁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参与科学课程学习的兴趣。当然回顾课堂场景,也有值得进一步完善的方面:一是对“熊大”的使用美中不足的是儿童的扑倒、推倒及脚踢显得教学随意且不利于儿童待人友善的品格发展,建议将“熊大”隆重“邀请”出来时放置于一定高度的台面,略高于学生以引起关注,在观察“今天的熊大”时不是挑战看谁能将它推倒,而跟着“熊大”一起挑战自我:是否能像“熊大”一样朝某个方向尽力倾倒,然后还能自由回来摆动并复原——在参与中感受“熊大”特有的不倒功能并观察它独特的结构特征,使教学活动及问题聚焦且避免“攻击”行为产生;二是对学生思考材料的呈现缺乏对比,例如学生绘制的不倒翁的制作图、展示学生制作的不倒翁作品等主要是一一呈现。若以对比方式呈现,引导学生观察中有比较,比较中有鉴别,鉴别中发现问题,或许有助于推进教学活动的发展;三是老师提供的材料较为关注学生体验成功,以获得成就感而激发学习兴趣,这样的材料提供或许降低了活动的挑战性,但也降低了学生探索的兴趣程度(现场交流中有部分老师已经感受到教学对制作问题的发现和探讨不够)。建议适当增加底部球体大小,需要调整填充物的数量以影响来回摆动的效果,包括提供不同的填充物,获得不同填充物在球体内固定情况不同而导致摇摆复原效果不同,等等——以帮助学生既能制作出一个不倒翁,但是又明显有不同的效果从而建立什么是“好”的不倒翁的评价标准,促进学生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实现工程学上的“迭代升级”,激发学生进一步参与工程实践的深层兴趣。

综上所述,低年级科学教学不仅关注课堂的一般组织,更在于教师如何运用“问题引学”策略,实现学科逻辑与学习逻辑的统一,以及如何通过结构化材料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科学学习。教学是一项多维度且复杂的活动,特别是在低年级阶段,其对于幼小衔接的过渡至关重要。为了提升教学效果,教学实践及研究应深入探索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将教学活动游戏化和趣味化,以增强学生的参与度和维持其注意力;其次,指导学生进行清晰表达,并培养他们倾听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知识的传递,也是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后,设计和实施适合低段学生的评价机制,以取代简单随意的“小星星”奖励方式,从而更有效地促进学生的课堂学习。

渝味科学
重庆市小学科学教育相关资源、资讯发布的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