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队马铃声从高山脚下缓慢攀登,从拉萨到德钦,踏破层层雪衣,流进两地人民的耳中。千年后,掩藏在时空中的声音从扬尘中传来,来自拉萨的“牧厂”寻着古道,从念青唐古拉山下的家园来到梅里雪山脚下。
于既下山·梅里,“牧厂”将游牧民族存留千年的匠心手工艺,以爱与灵感织就一场天然的手工编织作品展,将草原与雪山赋生命的生活之物,展示给远道而来的朋友。
一段草野与雪绒的故事即将在这里徐徐展开,雪山的孩子,用先祖留下的精神遗产,回馈信仰与纯净的土地。
在地球第三极有这样一个地方,容纳世间一切风景。这里草原连着雪山与天空,当地的居民和比人口还多的牦牛自由从容地生活在雪山湖泊旁,一方净土铺展成极静的画卷。
苍茫之内,游牧是当地民族落脚安家的重要方式。这里是拉萨市当雄县羊八井彩渠塘村,“牧厂”的家。
羊八井,藏语意为广阔之地,位于拉萨西北90公里,是去往圣湖纳木措的必经之地。羊八井拥有中国最壮观的雪山温泉之景。浸润在高原泉水中,身披无际蓝天,眼前便是连接云霞的壮阔雪山。
作为羊八井镇上最年轻的村落,彩渠塘村曾是藏北驮盐古道上的重要驿站,连接着藏北藏南的交通。雪山、冰川、湿地、温泉、河流湖泊孕育出各种生命形态。这里被生命之水覆盖,诞生遥远静默的纯净之地。
青藏高原上,牧民世代和牦牛生活在一起,吃牦牛肉、喝牦牛奶、烧牦牛粪、靠牦牛驮拉货物、用牦牛皮制革履。村民给羊八井镇的牦牛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牧憨”。敦厚的牦牛不仅是当地人的精神支柱,也是世代相互支撑的生活伙伴。
周边高海拔地区搬迁过来的牧民当中,80%为老人小孩,有的深受高原疾病和风湿病困扰。为缓解病痛,当地政府给他们建了通温泉水的房屋,便于身体的治疗和康复。
圣湖纳木措和羊八井温泉照顾着牧民的生活,也为这里几十万头牦牛提供了天然优质的草场。
高原牦牛身上藏着一层被称为高原软黄金的“牦牛绒”。牛绒从秋天开始生长,经过寒冬,待到来年藏区回暖,内层细绒才开始自然脱落。
每年只有在最温暖的时节采绒才不会伤害牦牛,且每年只有不超过两个月次的采绒周期。牧民用手或梳子轻抓慢拉收取牦牛毛绒,好让牦牛在下一个寒季到来前,长出新的绒毛。
尽管牦牛数量再多,最佳产绒龄的牦牛每头也只能产出300克的细绒。
手工编制一条牦牛毯需花上一周左右的时间,天然的牦牛绒保暖、透气、亲肤,少有的原色加工也不会在过程中破会高原环境,保证了这里人与动物的生活得以延续。
“牧厂”便也是在绿色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感召下诞生,与当地政府和社会公益机构推动着村子的发展,用爱与善念吸引越来越多的“共建人”走进这片土地。
在“牧厂”工作的高原匠人们基本是来自那曲、阿里、昌都三地市的扶贫搬迁户,制作毛毡品和照顾家庭丰盈着他们的生活:
9:00-11:00
提着酥油茶到达牧厂
班前会开启一天的手作时光
11:00-13:00
累了喝杯酥油茶继续手工制作整理工作台回家
13:00-15:00
照顾家人和孩子
15:00-17:00
持续手工制作
17:00-19:00
下午茶时光(酥油茶和大饼)最朴素的食物
也能谈笑风生成品晾晒、收纳、记录、清扫
他们传承着游牧民族手工编织技艺,与自然和谐共处,在不破坏牦牛毛的天然纤维与质感的同时,对高原牦牛绒进行适当加工。以纯洁的灵感,将其制作成一件一件予生活温暖舒适的家居之物,传递来自极静之地的爱与美。
游牧民族的激情很大程度来源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他们用自己的双手编织生活所需:黑帐篷、衣帽、桌旗、背包,向世界展示着先祖遗留下的手工技艺。
转山而来的毛毡织物已陈列在既下山·梅里的二楼展区,等待着远方朋友的问候。
店里的阿姐们迫不及待尝试着远道而来的毛毡帽、围巾、地毯和居家拖鞋,舞动的裙摆也情不自禁映在了雪山跟前。
古老的匠心游牧到既下山·梅里,来自旷野的呼唤化作山顶上乍起的风,自由气息充实着心灵间的跃动,两种不约而同的生活方式为雾浓顶村的日常锦上添花。
若一时不便来到展览现场,也可于文末跳转至小程序(山山之选板块)线上选购。
亲爱的姆蓝,你的孩子又回到你的身边。带着你的爱和这里的期盼,我们共同经营着另一个家——“牧厂”。“牧厂”并非个人创造,它源自这片土地给予的灵感与爱,不是经验累积,不是创新也不是创造。
亲爱的姆蓝,你的敞开与接纳告诉我,牧厂也应该是敞开的、包容的,于是有了“共建”的方式激励着这里的人儿更加自信地面对生活的变化,用自己的双手去迎接未来。
人们说,这里是极净的、自然的,可我觉得这里更是狂野的,充满力量的,越极净越充满力量,越自然越狂野。也许,你的孩子选了一条最难走的路,但你的美、小牦牛的可爱、牧人的笑容已住进我的心。
亲爱的姆蓝,愿每一位牧厂家人与你一起走过“极净之路”。
——牧厂共建人 朴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