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毛大庆的经历,有众人乐见的传奇叙事:作为地产辉煌时代的著名代表人物和记录者,他用三年创造了将北京万科 43 亿元营业额带到 200 亿的传奇故事。作为建筑师,他从小跟着参与设计了人民大会堂的外公学习观摩,自己也做出了上海丽晶苑、北京来福士广场、北京长阳半岛、丫吉宿集等一批作品,并持续在城市更新中积极探索。作为跑圈推手,他就任中国探险协会百马分会首任会长,在 2022 北京冬奥会火炬传递上担任火炬手。作为创业企业家,他带领优客工场赴美上市成功,成为全球“共享办公第一股”。
中年冒险创业,是毛大庆的“下山”之旅。一次次真实而贴地的挑战,令他有颇多关于“下山”的体悟。他说,比起冲高峰,下山更需要智慧与选择。下山,是他带着入世之心,投入「自我」主导的人生。
跑步雕刻了毛大庆的人生旅程。他已经跑了11个年头,足迹约一万五千公里。怒江行之前,他刚在北极点绕地球跑完120圈;怒江行之后,他在长春这座东北第一国际大都会,与30000+人完成又一场全马。每到一个目的地,他都做足功课,担当起当地自然与人文的热情推介者。他为了生命的留白而跑,灵感却总是自然而然潜入奔跑的心间,空故纳万境。
毛大庆用古典音乐的韵律概念编织了怒江雾里村至梅里雪山的这场旅程。雾里村是一支“奏鸣曲”,韵律静谧悠然,将精神渐渐引入凝聚的状态,直至灵魂出窍。既下山·梅里则是浩浩汤汤的“交响乐”。恰逢农历十六月圆,每一刻都是激荡而震撼的,内心共鸣轰然。
以下是他对这次旅程的讲述:
万里跋涉到怒江大峡谷跑马,是我这次旅程的开始。
心中对滇藏线向往已久,我期待用马拉松的方式穿越。这次怒江马拉松的线路,一路贴行于怒江大峡谷的沿线国道,一边是从青藏高原奔涌而下的雨季怒江,一边是高黎贡山庞大又隐秘的生命世界。这样的体验,是我此前参加的所有路跑、越野赛事都没有体验过的。
这次怒江马拉松是半程折返的模式,从泸水出发,前半程沿怒江“顺流而下”,21.1公里后折返,“逆流而上”跑回起点。雨季、峡谷的地势起伏,都让赛事难度加大。但一路伴着飘荡于山间的云雾,不是薄雾,而是浓重混沌的雨雾。峡谷点缀着星星点点的怒族、傈僳族、藏族、独龙族等峡谷民族聚落,更给人奇幻的异域感。所看是幻,幻即梦。跑着跑着,仿佛自己不再是一个跑者,而是一头鹿、一匹马,就要穿过怒江大峡谷跑进高黎贡的丛林里。
马拉松赛道上的风景远不止眼前这些。
我跑马拉松都会换不同的地方去跑。用自己的脚步、眼睛、耳朵,自己全部的身体、情感、心灵去“观看”这些不同的风景。用外部世界映照自己,从而越来越确立自己。
累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看脚下。看的不是路,而是消融焦虑与不安的旷野。
我们内心都有一块地方,渴望原始自然力留驻。本质上,我们的生命是属于自然的,回归自然的旅程,一定能感受到心灵某种映射。每个人投射的风景可能都会不一样,而马拉松便是我回归自然与自我的旅程。
规划这次行程时,我把怒江大峡谷这条线简单看了下,便将怒江深处、既下山所在的雾里村和既下山·梅里安排进行程中。雾里村是我一直向往的丙察察进藏之路的起点。此前我曾观看过两次梅里雪山,其无边伟力令人无法抗拒。这两个既下山的位置,都恰好有旅程的终点感。
我远远低估了怒江大峡谷的纵深,马拉松线路仅是怒江的极小一段。从泸水前往雾里村仍需5小时车程。
泸水至雾里村,一路逆流而上,涛怒激疾,峡谷愈发幽深,文明愈发深邃,沿途都是具有地理文化标志性意义的风景。过了石门关,远看雾里村,巍然平静地舒展在峡谷缓坡,山顶漂浮着几缕薄雾。
跟着既下山的怒族管家小龙走茶马古道进村,路上碰见了他的表弟、表妹、舅舅,他们开心地问小龙带着谁来了,要去干什么。我瞬间融进了雾里村,好像自己也成了村民。这种人神共居之地的时空切换感,我顿时灵魂出窍。
山林苍翠,江水汹涌,村落鸡犬相闻,怒族木楞房朴素而清新。雾里村的美,像是一支“奏鸣曲”,每一个细节都如韵律般娓娓道来。它的建筑、景观、生活方式都是简洁的,带着古典音乐性。这种美不事张扬,静谧而内敛,就像奏鸣曲那样,内在的节奏和独特的音符需要细细品味,才能领悟其中深意。聆听至深,节奏便潜入心灵深处。
从德贡公路前往既下山·梅里,沿途的雪峰、悬崖、瀑布,旅程的韵律以铿锵的节奏前进。行至梅里,雪山夕色弥天亘地。那天恰好是农历七月十六,月亮带着渺远的银色光晕,冷峻如未来世界。
日照金山时,我感到无比幸运和感恩,世间的美好都是短暂的,难以捕捉的。既下山像一个低调收敛的“沙漏”,沉淀出时间流觞中的醇美。
这是我第三次看梅里雪山,也是把雪山看得最全的一回。既下山·梅里的每一处设计都在最大程度保留本真,我不太能注意到建筑物化的存在,只需选择一种自我的姿态,好好跟雪山对话。
既下山提供了一个乐器般的空间,才得以跟如此壮丽的风景一起奏响伟大的乐章。夕照、金山、月色、银山如“交响乐”的复调此起彼落,恢弘连绵不绝。肉体实在渺小,世间只有灵魂能回应此刻,宇宙的轰鸣。
途中,我在备忘录写下“心底畅然 灵魂蓬勃”,记录这场旅途带给我的感受。
以前画画时,老师说:“眯起眼睛的观看最美。” 回想旅途,让我有了眯着眼睛画画的感觉。
起初,这个旅程源于我对大自然的向往。此刻,我会把雾里村到梅里雪山的旅程,看作一次深刻的精神探寻和自我审视之旅。
既下山在雾里村、梅里雪山的这两个作品,最大限度做到了天人合一的质感。
既下山在雾里村的设计,体现了一种“自然为本,文化为魂”的理念,建造方式注重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这点非常值得称道。既下山没有急功近利地进行大规模改造,而是通过精细化的设计和长期主义的规划,利用当地材料与自然景观,活化雾里村。同时,木楞房空间的布置注重隐私和开放之间的平衡,既能提供独处的空间,又能让人感受到村落的温暖和人情的连接。
这样的人情连接,是双向奔赴的。
若说空间是乐器,那么在既下山工作的人,就是非常重要的乐手。
我特别喜欢既下山·雾里营地的一张大木桌。它靠在一扇被精心设计过的窗前,窗外即是怒江与雾里村,它收容雾里村的日常生活,也安放“乐手”的心。木桌上,怒族管家小龙正在为客人手工制作一个昆虫标本伴手礼,表情静谧而满足。还有员工在桌前画地图、插野花,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双手、审美装点着这个空间。
小龙来自雾里村,我问了他很多问题。比如村民靠什么生活,收入怎样,你为什么来到既下山工作。他回答我,既下山的工作比他以前种树、修路轻松得多,收入也能让他非常好的回报家庭,支持弟弟妹妹上学,让父母更轻松。游客与他的沟通,让他学习到很多。外面的世界,是这份工作带给他的。更重要的是,这个项目能为村子带来旅游收入,每当他带客人进村,由衷感到“有面子”。我目不转睛看着他的神情,特别治愈。一个少数民族的农村孩子,在工作时的那种发自心底的骄傲,深深感动了我。
我们在乡村做文旅项目,是能潜移默化影响乡村文明的。
既下山的怒族管家小龙
作为一个相当成熟的产品,既下山·梅里也毋庸置疑,几乎所有服务人员都带着骄傲和富足的表情工作。从我们进店开始,妥帖的热毛巾、热茶、毛毯就都备好了。当我们在四楼Lounge拍照时,帅气的管家、藏族小伙彭措主动自荐,为我们留下了非常好看的照片。走到吧台,管家拉次又帮我们打印好了照片,精心装框。所有的服务都如此丝滑、自然,没有凸显服务痕迹。
在既下山这两家少数民族地区的酒店,少数民族同胞的服务都带着泥土味儿的淳朴,拉满了情绪价值。这些人情,才是旅途乐章里最精美的部分。
原来,好的旅宿产品,也是能提供情绪价值的。
走出神山之地、人神共居之地,我的灵魂归位,回到自我,继续由我的身体来激荡。
这次旅途前,我对“既下山”这个品牌的理解是相对模糊的,随着旅程深入,我看到其背后所传达的理念和价值。既下山倡导的并不是一种消费主义的奢华,而是用一种体验的深度与质感,鼓励人们通过亲近自然,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满足。
我看到既下山正在逐渐打造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不仅是一种产品,更是一种精神上的指引。它提醒我们在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中,如何找到内心的平衡点;如何通过简单而深刻的体验,重新发现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正是这场旅程,这些人和自然的沟通,让我感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幸运。原来我们有这样一批人懂得高级的奢侈,并将这种理解转译到文旅产品中。
心灵的富足,灵魂深处的满足感,才是最高级的奢侈。
这个时代,可能所有的东西都在被重写,我觉得也需要被重写。整个社会正在从原来的追求物质生活富足转向追求精神满足。
当时代不再执着宏大命题,个体命运扑面而来。现在的人们越来越回归自我,所以生长了越来越多呼应内心的产品和品牌。我们无论作为建筑师也好,产品经理也罢,都是在将自己对社会生活的体验、自己的专业背景付诸产品,从而开拓一些精神需求的边界。我本人也是一样,无论是共享办公,还是文旅宿集、乡村振兴,与其称之为创业,不如说是我们在探索很多事情的边界,创造真实的价值内涵。
用我的经验创造美,用美去影响人,赋予生命以精神财富,这个创造的过程很痛苦,但也让我无比兴奋。
如果不去探索边界,灵感就会枯竭。灵感出现了,我就会去看它们能结出怎样的果实。我们这种不安分的人,可能天生就喜欢在挫折和失败里找机会。这些失败,也是果实的养分。
我的内心与“下山”有相当多的共鸣。我们这一代人,经历了时代的风起云涌。过去三四十年一直在冲锋各个山顶,追求成就感与掌控感,也越来越不接地气。我曾在事业高峰期感到无限风光,但内心深处却有难以言表的虚无。
要学会上,更要懂得下。下山,不是妥协和逃避,更不是走下坡路。下山是一个人走向成熟,走进更有质量的生命。所以我觉得下山比冲高峰更需要智慧。
这些年创业,我不停在选择“下山”。在很多让我失落的地方,我恰恰找到了更真实的自己,同时感到越来越踏实,越来越不浮躁。这些失落让我学会享受当下,感知内心,反而收获了更深层次的自由和快乐。
下山是个智慧、聪明的选择,回到踏实的地面,我感到了更强的回弹力。
这种回弹力,让我更有力量面对未来每一次挑战。
毛大庆博士,人口学、城市更新与区域经济学学者,注册建筑师,专栏作家。
优客工场(纳斯达克:UK)创始人,优享创智(共享际)创始人。
任中国科协八届、九届、十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九三学社中央促创委副主任、北京市人民政府专家顾问、北京市政协港澳台侨工作顾问、盘古智库学术委员副主任、中国与全球化智库常务理事、中国建筑学会专家库专家。
著有《城市更新空间内容探索》、《城市人居生活质量评价体系研究》、《永不可及的美好》、《无处安放的童年》、《一口气读懂新加坡》,译著《奔跑的力量》、《朝圣波士顿马拉松》、《鞋狗》、《为谁留的空椅子》、《凿开公司间的隔栅》、《布隆伯格传》、《成就斜杠人生》、《全黑军团》、《发明:詹姆斯·戴森的创造之旅》、《进无止境》、《高成长思维》、《全球新常态》。
马拉松爱好者,中国探险协会百马跑者分会会长、“毛线团”公益跑团创始人。截至2024年8月,已完成全程马拉松210场(截至2024年9月初)。荣获2016年CCTV体坛风云人物体育精神奖(提名奖)、2017年“中国马拉松年度人物”荣誉称号,2022年2月受邀作为2022北京冬奥会第97棒火炬手传递奥运圣火,2023年第七届世界马拉松WMC777完赛选手,第十届“中国当代徐霞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