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遥远的平安夜

文摘   2024-12-24 12:01   四川  

走向冬天,唱一支歌吧

不祝福,也不祈祷

我们绝不回去

装饰那些漆成绿色的叶子

——北岛 《走向冬天》




圣诞将至,怒江峡谷民族即将迎来虔心期盼的节日。雾里村有近10户信众人家,他们一边经营着朴素的峡谷日常,一边将神虔诚地安放于心。每年圣诞,他们都会翻过几座大山,齐聚唱起赞美诗,傈僳语、藏语、四声部、无伴奏......这是他们血液中流淌的声音,整个峡谷弥满着神灵的咏叹。



雾里村驻留艺术家索尔回忆起初次去重丁教堂时,见附近的村民挤满木椅,男女各居一侧,藏语吟唱和普通话诵赞美诗在耳际交替反复,语词和声音如山峦交叠。这样的感受总是难以表达的,如经里那句话所言:“我原是自由的,不属于任何人;但我却使自己变成了众人的奴仆,为赢得更多的人。”




雾里村,不同信仰和谐共生,同时同地,教堂赞诗声声,喇嘛寺香火袅袅,怒族巫师“南木萨”、傈僳族巫师“尼扒”在篝火旁蹁跹的身影仍旧可见。


“每天早上,在云雾缭绕中,一边在厨房做饭,一边听窗外普化寺的诵经声。到了周日,墙那边会传来教堂唱赞美诗的声音……人神共居,僧俗不分”,一对从北京搬来丙中洛的夫妻向我们分享这样与神共居的日常。


曾于寄·雾里村驻留的艺术家、摄影师郭备华也在驻留笔记里记录了自己寻找到的,雾里村及周边村落的几座教堂。我们跟随他的行迹,在平安夜到来之前,率先探访这里融合的信仰。







 驻留艺术家     郭备华 


我毕业于美国的一所基督教高中,虽说我是不可知论者,不信奉教义,读书的时候读圣经和祈祷已经成为了生活的一部分。但这次在云南的所见所闻让我大受震撼。这是一种每周日在美国现代主义教堂建筑中吃着培根打着乒乓体会不到的一种神圣感。


11月4日来到丙中洛的重丁教堂门口时,大门紧闭。听说有时周六也会开放,但破旧的路牌总让人怀疑这里是不是真的有一座教堂。第二天我们再回到这里的时候,一切充满着生机。教堂里的美妙歌声配着大白鹅的吼叫回荡在怒江峡谷中。





从老照片看,原先的重丁教堂是冷酷、厚重、庄严的,而现在结合了很多当地少数民族的特色,白色的外墙上有许多民族特色的色彩和图案。我之前去过的一些国内的教堂,唱诗的时候总觉得大家有些羞涩、拘谨,而这里截然不同。傈僳族、藏族、怒族、独龙族等民族都是歌唱高手,独特的嗓音配上美妙的旋律在山间回荡。


当天我们还拜访了织怒毯的手艺人,恰巧路过了秋那桶村的天主堂。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中式亭台楼阁样式的天主堂。





11月9日,返程路上在老姆登住宿一晚,绕着崎岖的盘山路一路向上,从怒江边行驶了十几公里才抵达老姆登基督教堂。深夜恰逢教堂装修,就简单看了一眼。很难想象没有汽车的村民们是如何翻山越岭来做礼拜的。


知子罗离老姆登不远,也有一座教堂。路过一位村民家的时候,看到门上用粉笔写的傈僳族语言。当时我看到数字的直觉是圣经经文,后来下载了傈僳语圣经后才证实了我的观点。



门上的两段经文:

马太福音6:33:你们要不断先追求王国和他的正义,这一切别的东西就会赐给你们了。

约翰福音3:16:神爱世人,甚至把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



这些教堂堪称多元文化的集合体,圣歌以藏语唱颂,悬挂的对联、牌匾皆用藏文书写;建筑上的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怒族和藏族风格,有些与在普化寺所见到的一模一样,甚至还有佛教典型的“卍”符号;圣坛上的圣母玛利亚像肩披白色哈达;村民胸前挂着的嘎乌盒,外观与藏区的别无二致,打开一看里面竟也是圣母像......


这些本土符号,以信仰为载体,承载着村民们纯净却强大的精神力量。







置身村庄,凝望远处的山崖,很难想象百年前的传教士们,是凭着何种毅力将教义传播至地球另一端的东方深山里,这份艰难定然被怒江的山水见证过。


雾里村现存留的教堂不多,每间距离甚是遥远,就算是去最近的教堂,也仍需翻过一座山、步行1小时才能抵达。教徒刘叔告诉我们,他们每周都会结伴步行一个半小时或骑车约1小时去尼打当教堂礼拜,用藏语和汉语唱经。


当地信众的虔诚,早在一次次翻山越岭中与神深深相连。





从连接雾里村的吊桥走去,在离村口不远的小路上躺着几座天主教坟茔。当地人告诉我们,这个位置酒过圣水,村子里的教徒往生后,埋葬在此领受圣洗。这段路是进入雾里村的必经之路,村民将神的旨意与心的期许,与空气和阳光一同种在世代生活的土地上。





逢周末礼拜,悠扬的圣歌响起。牧师站在讲台上,右手打拍,左手持经,带领教众合唱。教众们或独自手持经书译本或两两坐近共看一本,吟吟歌声中,每个人都极尽虔诚,全心礼拜。


每年圣诞,他们都会翻过几座大山,齐聚唱起赞美诗。教堂的长老走上讲坛,布道之后开始起调,众人按女高音、女中音、男高音、男低音四部紧随其后。傈僳语、藏语、四声部、无伴奏......民族的声音萦绕教堂,这是他们血液中流淌的声音,此时,整个峡谷弥满着神灵的咏叹。





布道、祈祷与唱诗轮番进行,肃穆和欢愉的神情也交替呈现在他们的脸上。村民们告诉我们,有些来自民间的歌者尽管还在劳作,他们也会估摸着时间,换好衣饰(女性戴上串珠和贝壳制成的“欧勒”帽和肩带),匆匆赶往教堂。


弥撒结束,有些信众会打着手电环绕在教堂四周,于黑夜中继续高歌。教堂灯火通明,仿佛大海中一叶方舟。高过十字架的月亮和黛色群峰,赋予了圣诞夜特别的底色,生动、洪荒与神圣并存。



怒江的冬天没有雨,十二月左右,山上开始积雪,是不同于苍绿一片的漂亮。这时候的阳光普照,是唱进圣诞的赞美诗,是更加温暖与耀眼的祈愿。


今年圣诞,我们将带领旅人前往教堂,在最遥远的平安夜,聆听赞美诗,将心灵浸润在信仰的高歌中。





在怒江,信仰存在于每一粒尘埃中,当一声声赞诗在藏地的教堂响起时,我们很难界定梦境或现实。如同寄居雾里村,寄居于遥远和陌生之地,便也寄居于另一种地域和文化里。


“其实并不存在遥远的地方,我们都是大地上的寄居者。”






既下山
标志性目的地小型度假酒店。以历史与人文结合的独特自然环境、与高端定制游结合的深度在地文化体验和度假设计为要素,提供基于目的地在地人文的全方位旅宿体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