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德钦这边有句谚语:德钦人嘛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创建卡瓦格博迎宾队,就是希望远道而来的朋友们可以从藏地歌舞了解我们的文化,感受我们的热情。”
——
狮子座的拉次是卡瓦格博迎宾队的队长,爽朗热情的她也有细腻的一面,也是她最先提出创立迎宾队,用藏族本地的歌舞仪式迎接远方来客。
卡瓦格博迎宾队准备的歌舞,主要是德钦本地的弦子和锅庄。
弦子是藏地的乐器,弦子亦是歌,是舞。将树筒挖空,蒙以羊皮,琴弓木质,以马尾或牛尾毛作弓弦,便是乐器弦子。更有讲究的藏族人家,只用雄性杜鹃木作琴轴,只用雌性柳木作琴杆。卡瓦格博迎宾队的成员江初拉的弦子便是如此制造。
踩着弦点歌舞时,第一遍先由弦子演奏舞曲,大家随曲而舞,第二遍齐唱齐舞,民族的历史记忆和一代代人的精神世界就这样边唱边传承了下来。
在2006年5月20日,弦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也是一种集体圆圈歌舞,藏语称锅庄为“嘎卓”,“嘎”是欢乐的意思,“卓”是舞蹈的意思。不同于弦子的抒情轻快,锅庄无需任何器乐伴奏,从而可以更加豪迈舒展。
“我最喜欢的一首是《吉祥升平》,因为这首歌唱的是我们的家乡德钦。”
——
(队员&客房服务员 扎史白木)
卡瓦格博迎宾队为客人们准备的曲目,都是德钦地区耳熟能详的歌曲。其中《吉祥升平》是这样唱的:“绵绵的雪山,悠悠白云,白云深处是故乡。青翠的山林,云鹤双飞,永泉河水献上圣洁的哈达。呀拉嗦,我的故乡,故乡是那美丽的德钦,朋友啊,友谊地久天长,我们欢聚在这吉祥升平。”这是一首故乡的赞美歌。
弦子、锅庄的歌词与舞姿,无不是取材于当地生活:酿酒、打麦、编羊毛、养家禽,皆可入歌舞。据说,天上有多少颗星,锅庄就有多少调;山上有多少棵树,锅庄就有多少词;牦牛身上有多少毛,锅庄就有多少舞姿。
跳舞也没有固定的舞场,田里、河谷、杜鹃花丛、核桃树下、山间草坝.....只要有一颗想跳舞的心,只要是一块稍平坦的地方,便是舞场。
雾浓顶村的“舞场”
摄影:既下山驻留艺术家-叶巨
卡瓦格博作为整个藏区重要的神山,其神性照射的范围是全世界。雪山村落里,吟咏的歌谣绝非局限于地域性,而是具有整体的视野。
郭净在《雪山之书》中写道:雪山下,人的物质与精神世界密切相连,大地有其精髓——藏语称之为“聚”。“地力”、“河流”、“有情世间”这些词的藏语都有着同一个词根,就是“聚”。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守护“聚”,弦子、锅庄,也是“聚”。
“聚”让生命不再孤立,外在的环境与内在的心灵紧紧连在了一起。
“远道而来的朋友,我一定会给您唱敬酒歌。”
——
(队员&帮厨 宗宗)
敬酒歌《琼虽入》(音译),是卡瓦格博迎宾队在篝火舞会时的第一支表演曲目。“捧上醇香的美酒,献给远方的朋友,祝愿朋友扎西德勒呀!”是《琼虽入》的歌词。
在藏地,美酒贯穿了藏族人的一生:从出生、成年、成家的喜宴,到年年的寿宴、大小节日的欢宴,都离不开酒。宴会时,人们会按辈分围坐,一边轮流斟酒,一边唱起欢快的敬酒歌。吉祥与欢乐,是酒歌永恒的主题。美酒如歌,连接起灿烂的生命。
德钦的歌舞表演往往没有严格的先后顺序,但一场篝火舞会,一般会按迎宾曲-敬酒歌-约会歌-述情歌-离别-挽留-祝福歌这样的顺序进行。
舞会的秩序,如同一次行旅的启程与告别。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舞场。舞会之于队员们的意义,如同一次旅行之于我们的意义。
舞会开启,卡瓦格博迎宾队的队员们付诸自身全心的热情,迎接这个高光时刻。一场舞会,是用各自的舞蹈姿态修行。
舞会散去,卡瓦格博迎宾队的队员们又投入到日常的工作中,带着新一轮的心灵的饱满。
后来跳舞的人都回了家,带着
细竹竿、柏树枝和来世的幸福。
一只宝蓝色的松鸦留了下来,
和冰凉的泉水做伴
合唱莲花颂歌。唱了一千年。
——马骅 《明妃舞场》
「 卡瓦格博迎宾队 」
卓玛拉次
队长/旅行管家/调酒师
玛木
队员/店长
刘剑文(彭措)
队员/旅行管家
格茸江初
队员/旅行管家
达瓦次里
队员/宾客服务员
宗宗
队员/帮厨
扎史白木
队员/客房领班
巴桑拉姆
队员/客房服务员
刘远
队员/宾客服务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