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后裔,清代平阳诗人刘眉锡

文摘   2024-11-03 06:28   浙江  


刘眉锡(1749-1823),平阳莒溪人(今苍南县莒溪镇),字扬芝,淸乾嘉时诗人,世称“刘白菊”,有《南雁荡山志》、《莒溪诗文集》等传世。刘眉锡的诗歌蕴含着浓郁的乡土情怀,其对家乡山水的描绘、历史遗迹的追思、风土人情的展现以及对家乡变迁的感慨在他的诗歌里都有体现。这种乡土情怀不仅反映了他对家乡的深深眷恋,更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文学价值。


一、刘眉锡诗歌乡土情怀的主要表现


1.家乡山水的深情描绘

刘眉锡笔下的家乡山水如诗如画。在《莒溪》中,“水流千丈曲,桑梓地云深”,生动地描绘出莒溪曲折蜿蜒的水流和深邃的天空下家乡那如世外桃源般的景象。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出莒溪的动态美,溪水的流淌仿佛带着无尽的生命力,而“云深”则营造出一种神秘而悠远的氛围,让读者仿佛置身于这片土地之上,感受其独特的魅力。

“足更灵运屐,衣振翠微烟。龙雁开初地,神仙敞洞天。丹霞飞岭上,白鹿饮溪前。”(《南雁荡》),诗人对雁荡山的描写,把雁荡山的秀丽与神奇展现得淋漓尽致。他把自己的足迹融入诗歌,通过对山中景色的细致观察,把雁荡山的奇峰、烟雾、飞霞、走兽等元素巧妙组合,构建出一幅人间仙境图,每一处景色都饱含着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

在《吴山溪上望雁荡山》里“箄上晴滩碧,山来雁荡青。前贤多隐遁,此地集英灵。緉屐吾频理,诛茅事屡停。今朝看又过,踪迹叹如萍”,诗人在欣赏雁荡山美景的同时,联想到前贤在此地的隐遁,不禁感慨自己如同浮萍般漂泊的人生境遇。他不仅仅是在描绘山水的外在形态,更是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山水成为他寄托情感的载体,他对家乡山水的热爱中夹杂着对人生的思考、对时光流逝的叹惋,使得山水诗更具深度和韵味。

2.历史遗迹与人文传承的缅怀

“望海观湖地,弹丸黑子城。一时陈启济,千载史先生。瓯图得传诵,黄州道并行。只今天下士,犹爱管窥明。”在《钱仓》一诗中,诗人对钱仓的历史人物和故事进行了追溯。通过对元末理学家史文玑(史伯璿,字文玑,钱仓人)的事迹讲述,诗人表达了出对家乡历史的敬重之情。“管里窥天天不小,山中立庙庙何荒?儒官曾拜林偕史,钱镇空思包与王。”,在《吊钱仓史先生祠》中,作者表达对先贤的凭吊之情以及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诗人对这些历史遗迹的关注,正是他乡土情怀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经过桥墩松山时,刘眉锡写道:“名贤久不作,往迹远难忘。林湜安居宅,黄中直谏堂。书铭曾有叶,题句更无张。我过松山下,相思道未亡。”诗中的林湜,字正甫,宋时福建长乐人,官至司农卿,晚年隐居松山,叶适曾为其墓题写铭文;黄中,字仲庸,世居松山,宋绍熙癸丑科廷对第三,居官忠直,堂号为“直谏堂”。元代州判张天瑞曾为二贤题诗,并“以道著名”。刘眉锡在诗序中详细记录了两位先贤的事迹,希望这些历史事迹能够被后人铭记,体现出他积极传承地方文化的强烈责任感。刘眉锡以诗歌为媒介,将家乡的历史文化代代相传,充分体现了他在创作中乡土文化情结。

3.风土人情的细腻呈现

刘眉锡的诗常常记录着生动的生活场景。比如,《禽言》系列诗歌就把当时富有乡村气息的生活场景有趣地体现出来。“无偷花果,无偷花果,共惜千枝兼万朵。名园到处有主人,休闯柴扉开与锁”,诗人通过模拟禽鸟的语言,反映出当时乡村生活中人们对果园的守护以及朴素的道德观念。这些诗句就像一幅幅生动的生活画卷,将乡村中常见的场景栩栩如生地展现出来,让读者感受到浓郁的生活气息。在《平水桥》中“平水桥频创,何愁隔万寻。双溪风缦缦,雨岸柳阴阴。不霁长虹卧,非江半月沉。浙闽来往客,侧帽更谁吟”,描绘了平水桥的风貌以及桥边的风景和往来的行人,充满了生活的烟火气。

他的诗歌中还体现出家乡独特的地方特色。在《莒溪》中“士逸诗书气,商闻闽广音。淘沙山露骨,铸铁树无林”,既写出了家乡文人的儒雅气质,又描绘了当地因铁冶开发带来的环境变化以及商业往来中融合的多元文化元素。在《睦源》里“古产忠臣地,今宜骚客情。青山皆竹色,绿水尽箄声。烟锁桥边市,风飏树杪莺。”诗人通过对睦源(青街睦源村)山水、集市、鸟鸣等意象的描写,展现出当地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将地方特色融入诗歌之中,使读者能够深刻感受到平阳古村落的独特魅力。

4.对家乡变迁的忧思

家乡变迁的忧思,也是刘眉锡诗歌乡土情结的体现之一。诗人的家乡莒溪,曾经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但随着铁冶的开发,“淘沙山露骨,铸铁树无林”,山川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诗人对此深感忧虑,曾经的绿水青山逐渐消逝,他在《莒溪》一诗中表达出对这种环境变化的痛心和无奈。这种对家乡环境变迁的感慨,体现出他对家乡深深的关切和热爱,保持原有的美好是他真切的希望。

在《后普照院(在莒溪)》中诗人写道:“莒溪山已变,普照寺尤荒。昔敞庄严界,今成稼穑场。有堤寻铁塔,无岸觅沉香。”莒溪曾经庄严的寺庙如今变得荒芜,文化遗迹正面临消失的危险。诗人担忧家乡的文化传承会因此而受到影响,他以诗为载体深切地表达着对这种现状的忧虑,至今读来仍能让读者产生同样的感慨。


二、刘眉锡诗歌乡土情怀形成的主要原因及影响


1.形成的主要原因

(1)地域文化的熏陶。

刘眉锡生长于平阳之南港归仁乡(今苍南县莒溪镇),家乡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莒溪的山水风貌、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等都是他诗歌创作的源泉。莒溪的自然风光赋予他诗意的灵感,使他能够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家乡的山水之美。而平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如众多的历史名人、古迹等,让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培养了他对历史文化的敬重和热爱之情,从而促使他在诗歌中不断地对家乡的历史遗迹进行缅怀和追思。

(2)个人经历与情感纽带。

作为清代邑诸生,他在家乡生活、学习,与家乡的土地和乡民建立了深厚的情感纽带。他的生活经历、与亲友的交往等都与家乡息息相关。在《挽友池墨园》《挽林玉川姑夫》等诗中,可以看出他在家乡的人际交往圈子,这些情感经历成为他创作的素材,也加深了他对家乡的眷恋。他游历家乡的山水,拜访古迹,这些经历让他对家乡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在诗歌中抒发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家乡变化的种种情感。

(3)传统文化的传承。

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从《诗经》开始就有对家乡的歌颂和思念。刘眉锡深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在书院学习和教授的经历中,自然地继承了这种乡土情怀的传统。古代文人常常通过诗歌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和赞美,刘眉锡在这样的文化氛围中成长,自然而然地将对家乡的情感融入到自己的诗歌创作中,以诗歌为载体传承表达着浓厚的乡土情怀。

2.乡土情怀的影响

(1)乾嘉时期的诗歌价值

刘眉锡的乡土诗歌为清代诗歌增添了富有地方特色的文化内容。在乾嘉时期的诗歌语境下,他以家乡为主题进行创作,将家乡的山水、历史、人情等元素融入诗歌,拓宽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尤其是对地方特色和乡土生活的描写,为后来的诗人提供了新的创作视角和灵感来源。他擅长运用质朴平实却又饱含深情的语言,如同一位老友在耳边娓娓诉说家乡的故事。每一个字词都仿佛带着家乡泥土的芬芳与温度,真挚的情感自然流淌其中。在描写方法上,他灵活运用,或用细腻的笔触勾勒山水的轮廓,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区域山水的壮美与清幽;或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讲述家族先辈的感人事迹,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他还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排比等多样的艺术手法,为诗歌增添了丰富的色彩与层次。这种浓郁的生活气息和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吸引了众多后来者的目光,像同时代的鲍台,之后的朱景新、刘樨等诗人,在创作道路上深受刘眉锡的启发。如何从平凡的乡土生活中挖掘出深刻的诗意,如何将质朴的情感用艺术化的语言表达出来,这些探索,都为后来的诗歌创作提供了借鉴,有力地推动了地方诗歌创作的继承和发展。

(2)平阳区域的文化价值

刘眉锡的诗歌成为传承家乡文化的重要载体。通过他的诗歌,后人可以了解到当时莒溪以及平阳一带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信息,有助于地方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他对家乡历史遗迹、名人故事的记录,让那些可能被遗忘的文化元素得以保存和流传,增强了地域文化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这种乡土情怀诗歌中所体现的文化特征,既有着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中注重德行修养、家族传承、人伦纲常的烙印,又融入了鲜明的地方特色,呈现出写实的诗风。在他的诗里,能看到邻里间遵循儒学教义互敬互爱的场景,能感受到家族传承中对儒学经典的尊崇;同时,也能读到对家乡真实生活的细致描绘,从田间劳作到节日庆典,从古老习俗到民间传说。这些诗歌为研究当时平阳地区的文化风貌、社会心理等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是了解那个时代平阳区域文化的重要窗口,具有重要的文化研究价值。

综上所述,刘眉锡诗歌中的乡土情怀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广泛的影响。他以诗歌为画笔,描绘出家乡的美丽画卷,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文学和文化领域都留下了宝贵的财富,对于地方文化传承和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转自光明人家)


—  END  一

   

版式:玲珑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