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过霜降,要穿“秋裤”

文摘   2024-10-29 20:55   浙江  


      故垒西边,人道是,天冷要穿秋裤;小楼昨夜又西风,不堪回首,没穿秋裤难过冬。

     在20世纪70年代,霜降一过,一种穿在内裤与外裤之间的贴身裤子——“秋裤”,便隆重登场,它虽不起眼,保暖效果却相当严实。这种裤子各地有名地不同叫法,有叫“线裤”、“衬裤”,而北港一带人则用闽南语叫“裘裤”或“袍裤”,后来统一叫“棉毛裤”。

      在物质匮乏的20世纪70年代,天气好象比现在冷的多。霜降一到,西北风呼呼叫,这时人们必会翻箱倒柜找衣裤保暖,秋裤便成为这时节的宠儿。

      缝合秋裤的布材基本是穿过旧衣裤再生,更甚者有的用破旧的麻苎材质印花被外套所做。那年代,能有一条秋裤便觉得非常奢侈,一般是家中老妈或奶奶用手工在煤油灯下一针针缝合,真正体会了“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暖心。

      关于秋裤的发明始于什么年代,目前尚无定论,有人说秋裤源于北美,是纯粹的舶来品,编者我始终不敢去相信。因为在中国古代,古人过冬时,只要财力允许,御寒衣物相当丰富。不仅上身要披斗篷、穿厚袄,下半身同样要穿类似“秋裤”的保暖裤子,只是古代人们不知是不是不叫秋裤。

      先秦时期,古人称为腿部御寒的服装叫“胫衣”,穿在裙裳里面,它的造型无裆无腰,只是两个套在小腿上的裤筒,上面有绳带固定。后来,胫衣逐渐演变成联腰、上面开裆、下面有裤腿的开裆裤,叫“袴”,也写作“绔”,早期的袴主要用来护腿。

      古人在冬季穿的袴通常很厚实,可以看作保暖秋裤的前身。目前发现最早的袴实物是1982年从江陵县马山一号楚墓出土的“战国凤鸟花卉纹绣红棕绢面绵袴”,刺绣精美,设计舒适。绵袴的腰与袴腿上部相连,后腰敞开,形成裆口不闭合的开裆裤造型,和现在常见的婴儿开裆裤相似。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穿的合裆裤传入中原,并逐渐推广开来,外形和现代的秋裤更接近了。裤装适宜骑射,最初在军队中普及,因此古人用“坏裳为袴”代指从军,将平民的下裳改为士兵穿的裤子。这种合裆裤又名“裈”,原本是劳动者穿的短裤,《事物掌故丛谈》中写道:“古时袴长而裈短,袴无裆而裈有,后世既统称为袴。”

      对古代普通百姓来说,可以御寒的衣裤在生活中非常重要,但如果囊中羞涩,往往顾了上身就顾不了下身。东汉时期蜀郡太守廉范废除了禁止晚上点灯劳作的法令,为百姓提供了便利,当地人作歌赞美:“廉叔度,来何暮?不禁火,民安作……”

      自汉至清两千多年的时间里,尽管裤子的制作和穿着细节有所变化,不同季节穿着的裤子也有单、夹、棉之分,但基本结构并没有太大差别。传统的中式裤子有着宽腰、大裆的特点,无论胖瘦都能穿,裆部也不分前后。穿的时候需要将裤腰收紧,把多余的腰围折叠在腰部,用腰带系住,现在已经较为罕见了。

      为了保暖,“叠穿”裤子并不少见。罩于合裆裤外、裹住小腿的“膝裤”,从宋代到明代均有流行,还有连着袜子的“膝袜”。在《西游记》里写到通天河畔童女陈一秤金“腿上系两只销金膝裤儿”,《醒世姻缘传》里也写到“白布膝裤子像地皮似的”,可见膝裤在不同年龄和阶层的女性中都有普及。

      清代人习惯在裤外加穿一层长至大腿的“套裤”,没有裤腰和裤裆,裤腿的上端缀有带子,穿着时系于腰带上,下端裤脚位置也有带子,天冷时可以扎紧防风。但也有例外,比如清道光帝用破套裤来体现自己节俭,“所服套裤,当膝处穿破,辄令所司缀一圆绸其上”,有一次召见军机大臣,问曹振镛补套裤花了多少钱,曹振镛知道内务府肯定报价虚高,便说是三钱银子。道光有点纳闷:“外面的物价太便宜了,内务府补套裤要五两银子。”

      我国现代秋裤的普及,离不开服装工业化的全面铺开。曾几何时,纯棉秋裤是生活水平提高的象征。在许多反映八九十年代的年代剧中,我们经常看到主人公在居家场景中穿着宽松的秋裤活动。试问,谁的“童年衣橱”里,没放过那么两三条成套的秋衣秋裤?从保暖夹棉到贴身显瘦,各种款式应有尽有。

      随着网络社交空间的发展,年轻人逐渐意识到,来自五湖四海的网友很可能在天冷时拥有同一种臃肿、不甚舒适的叠穿穿搭,以及背后“你妈觉得你冷”的牵挂,“美丽冻人”的渴望开始逐渐抬头,秋裤的地位开始动摇。再加上空调随处可见、汽车代步日益便捷,人们在冬季的体感更为温暖,对秋裤的需求愈发下降。


      不过,万物轮回,审美概不例外。科技的发达终究也作用到了秋裤身上,现在更轻薄、更保暖的秋裤开始席卷秋冬衣物市场,或许秋裤的时代回来了,也或许它从未离开,毕竟总有人在天寒地冻的季节,会担心你冷。


—  END  一

   

版式:黄伟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