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北港大部分姓氏先人,基本在明末清初迁自闽南和本邑周境,他们从各自迁入地所带来的乡风民俗,逐步结合其他姓氏文化演变成在北港地方各个姓氏中通用的民俗文化。
由于民众多崇尚神道,遂也形成与信仰神灵密切相关又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随着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大部分传统民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些已在随乡入俗后渐渐淡化、废止或消失。
本文将平阳北港以前传统的民间通用丧俗,整理重现于广大读者,或许在某些地方有不同之处,故谨作参考。
辞生:遇家中老人临终之时,子女要守候床前送终。逝后为死者立香炉、点白蜡烛、烧银纸、置夹生饭一碗上放鸡蛋,筷子一头缠上棉花红线插于饭中。守夜时蜡烛要一支支接着点,银纸要一张张接着烧,未待香烬要焚接上,这过程称为“辞生”。若遇雷雨天,哪怕在家中也要给逝者撑伞,不让猫等动物靠近尸体。
报丧:在北港一带的民俗中,家中有人去世第一时间要差人到亲戚家报丧,若父母去世务必首先向舅家(外家)报丧,外家人若没到场有不入殓的习俗,否则外家定会不喜。
梳洗更衣:人逝后过一对时(即十二个时辰)后才能给死者梳洗、更衣、换铺。梳洗死者身体的水要到隔溪里去“买”,买水用纸钱烧化,拜祭河神,口念祈词,而后舀些水回来。洗死者身体“前三把、后四”把,洗毕更衣。死者衣裤要穿7-9件,在衣袋中放上茶叶,给死者穿衣服都是死者亲人,边穿边念道:“别人叫你喝水,你就说我自己带.......,”还放上金银纸,衣角用香焚几个洞,以示自己的衣服有记号,不会被别人脱去。一切完毕,把尸体移出床铺,拆掉死者睡床,就等时辰到入殓(入棺)。
2001年11月28日零时起平阳县实行火化,木制棺材成为历史,改用纸棺。
收殡(火化):择定时辰“入棺”(称殓)。鸣锣“接棺”后,将尸体移置棺内。移入棺内要用“红包”雇两人抱头、脚,做棺材木匠提中间。盖棺前孝子穿麻衣、戴孝冠(草圈),反穿蒲鞋;晚辈戴“头白”或系“腰白”,向死者遗体号哭告别。盖棺后钉钉,子孙们不让棺材匠把钉钉平,要留出一节,这叫“留(人)丁”。钉上钉后子孙们点火把,绕棺沿正反巡视各三圈,棺材匠糊上洋灰,再将棺木移置于枋凳上,称 “祭棺”(上马)。
在以前北港农村的旧俗中,人死后常停棺多年不安葬,20世纪40年代后此俗改变,死后三、五天便送灵柩上山。自2001年推行遗体火化后,骨灰盒不再拿回祖屋大厅,一般是马上下葬或放置在坟墓前。
设灵堂:灵堂设在丧家,门口贴挽联,横额书“居丧”。堂内悬挂青黑布,挂死者遗像,前放一张八仙桌,曰“灵桌”,摆羹饭、香炉、烛台、果品。设灵堂,挂布帷、挽联、白纱灯,门口搭“居丧”彩门。灵桌两边摆放一日三餐茶饭汤水供奉,直到满7日。
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农村生活水平提高,摆设灵堂也越来越讲究。灵桌后放置纸糊的屋,称“龛”,和纸糊的金山、银山、金童、玉女等,这些摆设基本由傂公制作。
超度:逝者家庭请禠公或道士超度亡灵,俗称“开火光”或“做灯”,过程一般一个昼夜。也有人竖幡旌表做3日道场,是为“做功德”,之后请和尚来念经超度。
开火光时左邻右舍、亲戚朋友、左邻右舍都会寄送一些“香烛纸”到丧家。旧时送的确实是香烛和纸,即十张一刀,折成三折,上面系一对白蜡烛,再附一沓金银纸,捆成一束便是香烛纸。
20世纪70年代开始大部分改为以钱充当,金额一般3至5元,最多不超10元,进入21世纪后,送的香烛纸逐年增加。火光开好后,当夜放“焰口”,第二天就是祭祀发丧安葬。
安葬并非一桩简便的事,据《易学》内说,山按坐向有大“利”和小“利”之分,其利即每年或东或西,或南或北不断变更,人也有按十二生肖相生相克之说,相克者必须回避。因此下葬要在本山有利之时,时辰日子要选逝者与子女不相克的日子。如果本山没有利,可用寄葬,即在“封灵门”时,留一块砖不上外灰,待坟山有利时再择日封圹。如子女有和逝者相克,那就有些麻烦,因下葬时子女不能回避,必须到场,因此以前在北港农村,有的逝者数年都不能下葬。
起马祭:出殡之前设祭祀,称“起马祭”,是告别死者遗体(棺椁或骨灰盒)的仪式。孝子披麻戴孝,穿白衫、戴麻冠,孝媳、孝女麻衣麻裙;第三代孙辈戴“白篓包”、四代曾孙戴“蓝篓包”,五代玄孙戴“红篓包”,以此类别。女婿头巾用白布长拖,穿白长衫;外甥头巾亦用白布长拖但免穿长衫;起马祭顺序过程是丧家子女儿孙为首祭、依次是娘家内侄、女婿、外甥、侄子共分5祭;祭祀时司仪代诵祭文,祭毕,背枋凳者先行开路,再鸣锣“起棺”出殡。
出殡:俗称“发丧”。出殡队伍首先安排持“出殡旗”者走在前头,接着火铳(现改为鞭炮)鸣道、再接着由死者晚辈边走边放金银纸,是为“买路钱”。紧接着鸣锣、幢幡、高照灯、彩旗、吹打(奏将军令)、“香亭”等;紧接着后面是子女围着灵柩或骨灰盒,紧随送的宾客,最后还有一班吹打(奏什锦),和前面相互呼应,俗称“前吹后引”;西乐队穿插在送葬队伍中间。有的人家在半路还有设“路祭”,迎送死者。如果坟墓离家较远,不要求宾客长送的话,出殡队伍行了一段路程,孝子选择比较开阔的地段跪于路边,表示请送葬宾客先回,亲戚朋友上前扶起孝子,视为尊重。在送葬之前,已有泥水匠上山打开墓圹,清理圹域,准备好石灰水泥,以待棺材进圹。
祀土:在平阳北港习俗而论,不管建房、建庙或修墓等需要动土的,都需先行祭祀本处“土地”神,祭祀土地仪式过程由阴阳先生来完成,故阴阳先生此时也称为“后土官”。祀土祭拜完毕,行还棺,孝子脱下麻衣揩拭棺木(骨灰盒)。
安葬:吉时一到,锣鼓齐鸣,铳炮齐放。泥水师父喊“进”,遂将棺材或骨灰盒推进墓圹;在未封圹门前再行“入室祭”,入室前坟圹前后点起四支红蜡烛,经检查位置端正后泥水师傅开始封圹。封圹时,丧家嫡亲伏地长跪墓前,吹打长奏,阴阳先生开始“呼山”。
呼山点主:阴阳先生站立坟头“呼山”,墓首左右两人敲七声大锣,当阴阳先生喊“九天玄女到”,封圹的泥水师傅应答“到”.....。呼山完毕后当圹门剩下最后一块砖未封时,从坟圹内分出蜡烛火,点到各盏灯笼里面,称为“分丁(灯)”,寓意添丁。另外,孝子还要燃香伸向墓圹内,跟着泥水师父师傅念一句,孝子随一句,叫“引香”,念词:“人有三魂、一魂在墓堂、一魂归厅堂、一魂去祠堂,”引香这一程序是把逝者另外二魂引向厅堂或祠堂。引香毕行点主礼,即是用红朱笔在神主牌上的“主”字上头点一下。点主这个仪式在以前,要请有地位的人点,如果是死者的下辈,还要跪着点。现代人为了方便,都由阴阳先生一个人完成,红包也随阴阳先生收取。点主完毕,丧家亲属脱掉旧衣,披红换新,手提灯笼跟在神主牌后归家。回到家后把红布条、灯笼挂于自家门前;而孝媳、孝女要先回家端好红糖茶迎神主,其他亲属握香迎拜,然后插入香炉,是为“迎主”归来。
皈堂祭:神主抬回来后,或放祠堂、或本家厅堂,这时要进行皈堂祭,这个过程是让逝者的魂灵同列祖列宗一样,皈于厅堂让后代子孙祭拜,由风水先生主持礼祭。
探墓:逝者安葬三日后,丧家召集一班亲眷老少到墓前,称“探墓”。主家在墓山周围撒豆和硬币。撒一把钱豆唱一句:“……一把钱豆撒上山,代代儿孙做大官,二把钱豆撒墓埕,金铺厅来银铺埕.....”等句,现在探墓一切从简,都安排在下葬的当日进行。
戴孝:“五服”制度是中国礼治中为逝去亲属服丧的制度。规定血缘关系与亲疏不同之亲属之间服丧的不同服制,据此将亲属分成五等,由亲至疏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思麻”。而今戴孝者与言行同平常人一样,没有佩戴任何标志,戴孝观念大部分被时人淡化。
脱孝:人逝后一周年,在厅堂牌位前烧银纸、煮点心敬死者,称作“对年”。今新社会五服制度虽已废除,而“守孝”仍还保留,一般是头尾三年。如果有几个男孩,就减去几个月的戴孝期,女孩减半。如今戴孝都不用穿孝服,用黑纱布裹袖子,女人用白花束发髻即可。对年脱孝,子女表情和年前悲苦之情完全相反,地方俗语有“对年哭,脱孝笑”一说。
文章收集自北港各地《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图片来自网络,
— END 一
版式: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