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历史上最后一位武科进士

文摘   2024-11-30 06:33   浙江  


    平阳是全国“武状元之乡”“武术之乡”,据有关史料记载,平阳宋代在武(科)举方面曾有过突出成就,从宋哲宗绍圣四年至度宗咸淳十年( 1097-1274)  170多年间,平阳县有案可查的武科进士就有297名,在这297名武科进士中共有15名武科状元、7名武科榜眼、7名武科探花、20名文武双科进士。

    元代武举废止不行。武举的兴盛是明清两代,特别是在清代。

    明朝武举创制甚早,但制度一直没有确定下来。直到成化十四年(1478),才根据太监王直的建议,以文科为例,设武科乡、会试。弘治六年(1493年),定武科六年一试,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准试弓马。后又改为三年一试。考试内容主要是马步弓箭和策试。

    清代制度上基本沿袭明代,考试程序、办法等并无多少变化。

  清代武举一依文榜程序,考试大致分四个等级进行。一:童试,在县、府进行,考中者为武秀才。二:乡试,在省城进行,考中者为武举人。三:会试,在京城进行,考中者为武进士。四:殿试,会试后已取得武进士资格者,再通过殿试(也称廷试)分出等次,共分三等,称为“三甲”。一甲是前三名,头名是武状元;二名是武榜眼;三名是武探花。前三名世称为“鼎甲”,获“赐武进士及第”资格。二甲十多名,获“赐武进士出身”资格。二甲以下的都属三甲,获“赐同武进士出身”资格。

    明清两代,平阳出了武进士4位,武举人45名。其中明代平阳出了武进士2名(杜承美、张亚山),武举人2名(刘一龙、刘光国)。在清代267年中,平阳出了武进士2名(吴邦翰、林桂芳),武举人43名。遗憾的是四位武进士大都史料记载不详,林桂芳是清代平阳仅有两位武进士之一,也是平阳在科举历史上最后的一位(武)进士。

    林桂芳(1870-1920),名仁珍,号馨山,平阳县宰清乡四十二都大文院(今腾蛟镇金田村)人。幼时随父徒居瑞安县罗溪。林桂芳自小天资聪颖,机敏过人,儿时就能熟读四书五经,乐于钻研《六韬三略》,且对民间传统武术情有独钟,崇文尚武,深得当地人垂青。弱冠之年,体貌料岸,正式拜师习武,历经磨砺,浑忘寒暑,练就千斤臀力,骑马拉弓,箭无虚发,武艺独冠群英。

    清光绪十七年辛卯(1891)科,林桂芳中式浙江乡试武举人;时年22岁。在七年之后光绪二十四年(1898)戊戌科会试,林桂芳高中武进士,名列三甲第88名进士。时年29岁。光绪戊戌科(武)本科取一甲进士三名。二甲进士22名。三甲进士106名。在进士榜中林桂芳名字被写成了杜桂芳,误(见图)。

    如今,在林氏宗祠中,仍然高挂着林桂芳高中进士牌匾(见图):

章学军摄

牌匾文字内容:

大总裁正白旗汉军都统、和硕郑亲王凯泰  取
進 士
光绪戊戌科裔孙桂芳(印章)立

    光绪戊戌年(1898)会试,为清大总统正白旗汉军都统和硕亲王凯泰点选,林桂芳得中武科三甲进士。未几,林桂芳赴翰林武科候选,其间闲暇读史研文。伏案操觚,兰章炳蔚。后奉命授温州府台总(统)带之职,其功绩州人共睹。其有戍边策《为将论》传世,即当时所著。后因清廷政治腐败,时局板荡,国事日非,林桂芳遂辞官不仕,归隐家山。其于民国九年去世,时年五十一岁。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这一年,晚清历史上发生两件大事。一是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血洒宣武门外菜市口;二是晚清末科武殿试同年举行。经过马步箭弓刀石各项竞技后,141名武进士脱颖而出。1901年,清政府宣布废除武举,这一次也就成了末科武举。这141名武进士也成了末科武进士,无形之中增添了一个特殊的身份标签。

    这里顺带介绍下本科状元张三甲(1876-1898年),字鼎臣,号魁轩,直隶开州(今属河南濮阳市)人。清朝武状元。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登武进士一甲第一名,为末代武状元。张三甲早年跟从安万杰、杨国昌练习红拳。登榜同年因病去世。

    林桂芳的进士牌匾中大总裁正白旗汉军都统和硕郑亲王凯泰,郑亲王的全称叫“和硕郑亲王”,是清朝的八大“铁帽子王”之一。初代王爷济尔哈朗就是努尔哈赤的侄子。此人骁勇善战,屡立战功,从皇太极开始就是“四大亲王”之一,算是清朝的开国元勋。凯泰为第十六代郑亲王,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紫禁城,第十六代郑亲王凯泰出逃,心情忧惧交加,一命呜呼....

—  END  一


作者:蔡新祥

版式:黄   伟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