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许多影视和文学作品中,我们常常看到一种令人心生畏惧的“蛊”以及与之相关的“蛊术”。这些神秘莫测的术法,光听名字就足以让人浑身起鸡皮疙瘩。
在中国古代,巫蛊之术被视为禁忌,一旦有人涉及,必将受到严厉的惩处。那么,蛊到底是什么?它是否真的存在?历史上又有哪些人因养蛊而受到惩罚呢?
一、 蛊的神秘面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用“蛊惑人心”来形容某人或某事物极具迷惑性。这一词汇似乎进一步加深了蛊的神秘色彩,让人不禁好奇它究竟是如何操控人心的。而“苗疆蛊术”更是被传得神乎其神,据说有女子学会蛊术,便能给自己心爱的男子下蛊,让他一生一世只爱自己一人。
翻阅汉语词典,我们会发现“蛊”有三种主要解释:一是人为培养出来专门用来害人的毒虫;二是人体内的寄生虫;三是泛指能害人的毒物。在《说文解字》中,“蛊”被解释为“腹中蟲也”,即肚子里的虫子。这一解释使得蛊在人们的印象中更加恐怖,仿佛它能悄无声息地钻进人的身体里。
在古代,人们将“蛊”视为一种疾病。当气血凝聚不散,集中于腹部时,便被认为是中了蛊。显然,蛊与美好、健康的事物毫无关联。中国传统文化中,除了普通的“蛊”,还有“巫蛊之术”。古人普遍认为,巫蛊之术能害人身体,用于诅咒他人。
许多人认为蛊术源自南方,特别是苗疆地区。这与当地的气候和地理环境密切相关。苗疆地区气候潮湿,雨林茂密,这样的环境更有利于毒虫的繁衍和生长。因此,苗疆蛊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二、蛊的种类与危害
金蚕蛊 在众多蛊名中,金蚕蛊最为人所熟知。它能使人中毒,中毒者胸腹剧痛,身体肿胀,七日后流血身亡。金蚕蛊的毒性之强,令人闻风丧胆。
篾片蛊 篾片蛊的制作方法是将篾片置于路上,若有人经过,篾片便会弹起伤人。伤者会感到膝盖疼痛难忍,篾片还会逐渐钻入膝盖内。几年后,中毒者便会死亡。这种蛊术虽然看似简单,但其危害却不容小觑。
泥鳅蛊 其制作方法是将泥鳅煮熟后让人食用。然而,泥鳅在人体内并不安分,会四处游走。有时从口中冒出,有时从下部排出。中毒者不久便会丧命。现代人认为,这可能是古人因泥鳅未煮熟而产生的误解。但无论如何,泥鳅蛊的恐怖传说仍在民间流传。
阴蛇蛊 中了阴蛇蛊的人,一个月内必死无疑。初期症状为头晕目眩、呕吐不止。随着病情的加重,五官内都能听到蛊虫蠕动的声响。此病无药可救,只能等待死亡。
除了上述常见的蛊虫外,还有许多奇奇怪怪的蛊术。这些蛊术多数用于害人。因此,古人对巫蛊之术极为敏感。特别是当它与能通鬼神的巫术相结合时,更是令人畏惧。历史上因巫蛊之术而引发的悲剧不胜枚举。其中,汉武帝末期的巫蛊之乱便是最为著名的一例。
汉武帝在位期间,因有人携带刀具入宫而引发了一场大搜查。随后,巫蛊事件爆发。丞相公孙贺因被举报与公主有私情并谋害汉武帝而遭处死,全家亦被牵连。
此后,京师涌现出许多方士,他们彼此间用巫蛊之术相互诅咒。汉武帝得知后大为震怒,处死了许多告发者和后宫中涉及巫蛊的人。最终,这场巫蛊之乱导致数万人死亡,朝廷动荡不安。而这一切的根源,就在于那神秘莫测的巫蛊之术。
自秦汉以来,涉及巫蛊之术的人都会受到严厉的惩处。宋朝时,民间有人使用蛊术害人,朝廷将其视为刑事案件严肃处理;明朝时对养蛊者的管理同样严格;康熙年间,大阿哥因找喇嘛诅咒太子而被废黜爵位并关入宗人府。这些历史事件都表明,古代对巫蛊之术的惩处是毫不留情的。
三、蛊的防范
在现代社会,蛊术已被法律所禁止。然而,在许多网文小说中,蛊仍然是一个常见的元素。小说中常描述某些家庭干净整洁,连飞虫、蜘蛛等都不见踪影,这往往被暗示为养蛊的迹象。虽然这些描述可能带有夸张和虚构的成分,但它们仍然反映了人们对蛊的畏惧和好奇。
关于如何防范蛊术,民间流传着许多说法。例如,在喝茶或吃饭时,如果对方先用筷子在碗上敲一下再吃,这可能被视为放蛊的行为。此时可以询问对方饭菜中是否有毒,以此破解刺蛊。另外,吃任何东西前都先咬一口大蒜也被认为可以防范蛊术。因为蛊虫一旦接触到蒜便会被吐出。
据说蛊在殷商时期就已有文字记载,且历朝历代都有相关事件发生,我们不得不对其保持一定的敬畏之心。毕竟,在现代科学的视角下,许多看似神秘的现象都能找到合理的解释。
从说文解字中的解释到历史上的巫蛊之乱,再到现代社会对蛊的认知和防范方法,人们对蛊的存在还是一知半解。虽然现代社会对蛊术持怀疑态度,但笔者以为,仍要对其保持敬畏之心,并理性思考其存在的可能性。
— END 一
编辑: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