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史料记载,从印度佛教正式传入中国,到现在已有近两千年历史。然而佛教十六罗汉(进入中国后演变为“十八罗汉”)中第五位罗汉的道场,早在佛教传入中国前便已安家中土。更明确地说,其道场是在南雁荡山的明王峰,也就是如今的浙江省平阳县南雁石城景区的明王峰。
十六位罗汉的“第五尊者名诺距罗”,又音译为“诺讵罗”、“诺矩罗”,意译为大力士。这位罗汉原来是一名勇猛的战士,后来出家,佛祖让他静坐修行,放弃从前当战士时那种打打杀杀的观念,改变粗野的性格,但他静坐时仍显出大力士的体格,因此也被称为“静坐罗汉”。《法住记》还记载:“第五尊者与自眷属八百阿罗汉,多分住在南赡部洲。”而中国,就在南赡部洲。
唐麟德元年(664),玄奘法师圆寂。不久,著名书僧怀素(737-799)在《与律公书》中援引“西竺经”云:“诺矩罗尊者居震旦东南大海际。”西竺经,指的是来自西方天竺的佛经。“震旦”,意思是东边太阳升起的地方,是古代印度人对中国的称谓。在这部不知名西竺经的记载中,诺矩罗尊者的道场,是在中国东南的大海之滨。另外一部西域书(佛经),更将诺矩罗尊者的道场锁定到了中国东南大海边的雁荡山,“阿罗汉诺矩罗居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芙蓉峰龙湫”。
自古以来,中国佛教内部就有传说云,诺矩罗率众弟子东来中国,以五百住天台,三百住雁荡。
唐末五代时期,著名诗僧贯休(832-912)梦中见到十六罗汉,醒后恭绘《十六罗汉图》并作赞,其中为诺矩罗所作赞语,就有“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濛濛”之语。鲜为人知的是,震旦东南大海际雁荡山最早其实就是指位于平阳西部的南雁荡山。
晚唐吴畦的《陪邵太守游雁山记》(后世写成《陪邵太守游南雁山记》),文章中明确记载:“去治西南二百里,有雁荡山,隐于榛莽,自前康乐谢公未之至也。”这里的“治”,指的是温州府。吴畦,是唐咸通元年(860)进士,他陪同温州的邵太守游玩南雁荡山的时间,是在乾符元年(874)。吴畦在文章中说,距离温州府西南二百里,有一处雁荡山,隐藏在丛生的草木间,就是最爱游山玩水的南朝永嘉太守谢灵运,也没有到过。由此可见,当时的雁荡山,专指在温州西南的南雁荡山。
至于北雁荡山,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载:“祥符中,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此时尚未有名。”南宋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南雁荡在平阳县北自穹岭,迤至西五十里间皆山也。初,吴越钱王与僧愿齐同参韶国师于天台。愿齐游永嘉,礼智觉真身。闻平阳明王峰顶有雁荡山,天晴则钟梵相闻,杖锡寻访。喜曰:‘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结茅其间。黄冕仲云:‘观此,则平阳雁荡五代时已著,乐清雁荡乃祥符间始见。’”
祝穆,早年居建宁崇安(今福建武夷山市),朱熹弟子。《方舆胜览》全书共七十卷,是祝穆耗费数十年时间编撰的地理类名著。《方舆胜览》这段记载中提到的黄冕仲,名裳,延平(今福建南平)人,北宋元丰五年(1082)状元。
明代的蔡芳在《游南雁荡山记》中说:“东瓯雁荡,为天下名山。山有二,其南在平阳者,出名尤早,第以地僻,游者难焉。”蔡芳感喟的是,尽管南雁荡山很早就出名,但南雁山远地僻,古代交通极不方便,游人罕至,后来才被地居交通要道的北雁荡山超越。由此可见,风景区的开发、发展,与交通等诸多因素密切相关。
南雁荡山早在唐代就声名远著,这从南雁荡山最高峰明王峰的得名也可见一斑。据清雍正《浙江通志》记载,唐代佛教密宗高僧一行法师(约673-727),“画天下山河为南北两戒,以南戒尽于雁荡。盖谓巴蜀湖南之山,驱金陵、渡钱塘而结束于此也”。
在佛教密教神坛上,明王的位置处于边缘。他们担负着降伏诸恶魔的防卫任务,要随时出击歼灭来犯的邪魔。因此,命名“南戒”尽处雁荡山的一座山峰为明王峰,是顺理成章的。更何况,在唐代时,佛教密宗已经在平阳传播。崇尚佛教的平阳人,将诺矩罗尊者的道场所在山峰命名为“明王峰”,也是理所当然。
祝穆《方舆胜览》中记载,五代高僧愿齐从天台到永嘉(温州)云游,瞻礼智觉大师真身。愿齐听人说平阳县明王峰顶有雁荡,天晴时隐约可听到钟磬梵呗之声,就前往一探究竟。他来到明王峰峰顶,大喜过望,对随从弟子说:“此山水尽处,龙雁所居,岂非西域书所谓诺矩罗震旦雁荡龙湫者耶?”愿齐深信,这里就是佛经中所记载的诺矩罗尊者的道场,就在明王峰结茅庵居住修行。
愿齐和尚,俗姓江,钱塘(今杭州)人,少年出家,从西湖水心寺绍岩法师受具足戒,研习天台宗止观圆融法门。后云居浙江天台山德韶法师的白沙寺,继续参修佛法,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家之一的法眼宗传人。吴越王钱俶(钱弘俶)任台州刺史时,闻德韶法师的道名,经常前往听德韶法师说禅,并执弟子礼。钱俶与愿齐是同学,又是同乡,两人则成了好友。德韶法师预知钱俶将成为国王,就叫他速回杭州,并告诉他说:“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后汉乾裕元年(948),钱俶果然在大将胡进思的帮助下登上王位,称“忠懿王”。次年,钱俶派遣使者迎请德韶法师至杭州,礼为国师。此时,愿齐已在明王峰的雁荡边结茅而居。
雁荡,今天被称为“雁池”,位于明王峰顶附近山凹,方圆数十平方米,周围芦苇丛生,水质清冽。这里不见来水,不见出水,海拔千米,千年不涸,实在是大自然的奇观。愿齐在雁池边结茅而居时,每逢秋天,就有大雁来此栖居,可能是水域面积不是很大的原因,这里的大雁与别处不同,喜爱独处。这与愿齐这位离世独居的苦行僧可谓相映成趣。愿齐为此作了一首偈子:“明王峰顶雁,养性不同群。莫教一声透,响彻天下闻。”此外,愿齐还在这里留下一首即景绝句:“云作轻帏水作帘,结庐高处草纤纤。玄猿不到鹤无语,一枕烟霞梦觉恬。”
佛教的著名史书《景德传灯录》,为北宋真宗年间释道原所撰。在此书第二十六卷中,就有关于愿齐的记载:"温州雁荡山愿齐禅师,钱塘人也,姓江氏。少依水心寺绍岩禅师出家受具。初习智者教,精研止观圆融行门,后参天台国师发明玄奥,乃住雁荡山。"在这段文字中,愿齐和尚的驻锡处,只是说温州雁荡山,而不是南雁荡山。由此可见,在当时温州雁荡山是专指今天的南雁荡山的。
钱俶即位后不久,归顺了赵宋王朝。为报答佛恩,宋开宝五年(972),他让长子在西关建造了一座规模宏大的光庆寺,特邀好友愿齐任住持,并下令在杭州各寺院物色名僧,"访求名行三百人同入新寺"。一时间,这座新建的寺院名僧云集,作为住持的禅师愿齐,不免要受到座下僧人的诘问。
据《景德传灯录》《五灯会元》与《指月录》等书记载,愿齐有一次上堂,有僧问:“夜月舒光,为什么碧潭无影?”愿齐答:“作家弄影汉”那和尚便从东侧转西侧侍立,愿齐又说:“不惟弄影,兼乃怖头。”禅师之间的这种对话,在禅宗中有个独有的概念,叫“机锋”,它是用随手拈来的生活现象来传达深奥的、难以言表的禅理,是需要用大智慧去“悟”。在我们俗人看来,这段对话实在是前言不搭后语,大有如听天书之感。
光庆寺建成后,因为是钱俶建造并护持,其声名自然显赫一时,成为杭州著名的禅寺,四方香客自然络绎不绝。但是,这种显赫,这种闹热,又岂是愿齐这样的得道高僧所追求的。他身处繁华都市杭州的喧闹,心中怀的却是雁荡深山石城的宁静。于是,他“居之未几,固辞入山”。据《景德传灯录》记载,愿齐在光庆寺住了不久,便厌倦都城的喧闹,婉言谢绝吴越王钱俶的再三挽留,坚决要求回到雁荡山,回到那“山水尽处,龙雁所居”的石城明王峰中。
后来,钱俶思念这位高僧同学,亲自带上妃子前来南雁探望愿齐,途过宿钱仓,留下“钱王一宿楼”美名(今已毁)。钱俶由闹村凤岭入山,又宿一夜,留下“龙凤亭”美谈,沿路还留有许多传说。如今,在怀溪石城村之北,有处人形的巨岩安坐在山中,被称为“越王岩”,据说就是为了纪念当年前来此处的吴越王钱俶而命名的。
崇佛的钱俶为愿齐在南雁建立了普照道场,还在周围分建了十八处寺院,以安置愿齐的众多弟子,并以平阳县江南乡一乡的各种赋税收入来供养这些僧徒,直到现在,江南还留下盐亭(今作炎亭)、钱库、棉坳、茶亭等地名。
当年愿齐的弟子寺院遍布如今怀溪的穹岭、俞思坑,山门的小龙,南雁的施岭涧东西一带,从而书写了南雁开山史的第一页。如水头石筠寺,《平阳县志》就明确记载,“宋建隆间,僧愿齐开基”。
开宝九年(976),愿齐圆寂。
— END 一
版式:安素
主管: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