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北港姓氏,其先人大部分在明末清初迁自闽南和本邑周边,先人们从各自迁入地所带来的乡风民俗,结合当地姓氏的习俗,逐步演化成在北港地方各个姓氏中通用的民俗文化。
由于民众多崇尚神道,遂也形成与信仰神灵密切相关又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随着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大部分传统民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些已在随乡入俗后渐渐淡化、废止或消失。
开垟福:早时农民为祈求丰年,在每年早稻插秧前便轮值择吉日举办“开垟福”。活动期间,置办各项牲礼,请道士或禠公到地方宫庙祭祀天地和神佛。开垟符画在一绺白布,挂于毛竹上,竖于宫庙前,其目的为祈求风调雨顺、驱除虫害、祈保丰年。
自从20世纪80年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开垟福已没有人再举办。
禁垟:旧时农村乡间迷信,稻田如出现虫害,民间便会请禠公道士做法事,把宫庙中的神像抬出巡游田地,谓为“禁垟”。每次巡垟,随行队伍有数百人,且保持肃静。
参加之人手持扫帚,沿路向空挥扫,意为扫除虫害。所过田头垅尾都会插上三角小白旗。禁垟活动三日内,农户不能下田干活,有“冲禁”一说。此俗在解放之前北港农村乡间几乎每年都有,解放以后,农药除虫普遍施用,禁垟活动渐渐不再举办,在20世纪50年代破除封建迷信中被禁止。
求雨:天旱不雨,禾苗干枯,民众便向神灵求赐降雨而设醮祈雨,形式有二:一为龙潭求雨。几百人排成长队,鸣锣开道、火铳轰鸣、锣鼓喧天,手执仪仗旗牌,抬着神像到附近龙潭求雨。途中不管是骄阳似火还是突然下雨,均不得打伞,求雨回来,神像露天摆在庙前,焚香点烛,如果十几天后仍然没雨,再去龙潭求雨,直到下雨为止。
二为设坛求雨。择日设坛,叠桌九层,称九台,四角用四株毛竹捆紧,并扎以黄茅草,台上竖两杆“七星旗”,虒公穿白袍、戴白帽,吹龙角(法螺)步八卦,念念有词作法求雨。而后率众携竹篮、水桶沿溪寻找鱼虾等水生动物,作为龙的化身放入方斗,取回后设祭求雨,直到下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天气预报很准,如果干旱厉害,政府以人工降雨救灾。故此俗已废。
尝新:在早稻登场前,选吉日,先取早熟的粳谷稻穗,碾磨少许新谷做成米饭置于中庭,伴以荤素菜肴,点上香烛,把稻穗插在新米饭上备祭。最开始先礼祭天地、二礼祭灶君、三礼祭祖先。祭后设筵邀邻舍亲友共食,称为“尝新”。
筵席有茄子、豇豆,认为茄子开花都能结果,豇豆并蒂而长英,乃有种有收、子孙绵延的象征之物。解放后实行播种双季稻后,“尝新”提前到早稻收割季节。公社化时期,为了不影响集体生产劳动,把尝新活动延迟到早稻收割完毕以后,这时不叫尝新,而称“封仓”了。随着生活水平提高,尝新这一活动逐渐被人们遗忘。
点心:以前,乡间在农忙时,午、晚餐之间加“点心”。插秧、割稻等大忙季节早、午餐之间再加“小点”,多为粉干、挂面、番薯粉丝等。如家中每有客人到来,也必先以点心招待。
20世纪50年代蕉藕(藕芋)传入后,蕉藕丝代替了番薯粉丝。若是重要事情,点心非索面不可,再加荷包蛋、肉丝等,称为“点心头”。80年代开始,烧点心逐渐化繁为简,改成炖桂圆汤,荷包蛋改为焖鸡蛋。进入21世纪,吃点心情结慢慢地在乡间淡化。
还冬戏:以前每逢丰收年景,晚稻登场,村民便集资请戏班在宫庙里做戏酬神,称为“还冬戏”,戏班一般演三天。村民还特地邀请亲戚朋友前来看戏,在旧社会底层的农村妇女,只有在这种场合才能看到戏。
佣工:拥工有多种,一种叫对工,也叫伴工、换工。凡一个劳动力所不能完成的农事,如插田、割稻、打稻、挖河泥、车水、剥苎麻等,历来有对工习惯。主家提供饮食,不计工钱,但要还工。遇建房、结婚、葬坟等大事,或因天灾人祸而丧失劳力耕作,左邻右舍便来帮工,亦只供饮食不计工钱,也不用还工。到忙月时,雇几天“散工”,供饮食,计工数付工钱。也有雇一个月的,称“包月”,供饮食外,事先商定一月工钱多少,不计出工数。
长工(俗称长年):旧时农村地主、富农雇长工耕作,称为“长年人客”。田地多的要连雇好几个,分称“头把手”“二把手”“三把手”。二、三把手都归头把手支配;工钱也比头把手拿得少。头把手必须要熟练农事耕作,坐透“四把交椅”,即:能打谷种、插秧、犁田、整番薯畦。春节后上工,直到腊月廿四日才歇工回家过年。
立祖师:各行各业向来都有立“祖师爷”牌位供养,以示师出有名,也是作为该行业的保护神。如铁匠铺立李老君,泥水、木匠奉鲁班,理发业尊吕洞宾,酿酒祭杜康,戏班子推唐明皇,商铺旅馆立关羽等等。由尊师奉祀的传统演变出了许多禁忌和祈祷、祭祀仪式,各行各业也有了自己的行话隐语。到民国后,很少见供奉祖师牌位。
拜师傅:百工皆有师,作为徒弟去拜师学艺,先要订契约,也有付押金的。初去时要送蹄膀、索面,三年之内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都要向师傅送礼。徒弟只有在春节外,其它节假日均不能休息。每日要为师傅斟酒、盛饭、买烟,为师娘端尿盆、扫地、洗碗等,劳动收入归师傅。有些师傅传艺留一手,徒弟有时只能偷学。三年学期满(也有到第四年仍为师傅白干的,称“赠工”或“补工”)出师后要备好“四样”或“六样”礼物去谢师,师傅会送一套主要工具作为还礼。出师之后,徒弟才可以独自出外兜揽业务。
伢郎:伢郎,也叫牙人,是做买卖的中间人。当双方议好价后,伢郎代为过秤,由卖主付中钱,俗称伢郎钱。伢郎多由老人担任,穿行于鱼行、米行、柴行和猪、牛、羊等场所,按货值交易数额从中收取2%~5%伢郎钱。
清中期到民国时,在北港水头街、鹤溪老街、顺溪老街等集市都十分旺盛,商铺众多,货场林立,这便滋生出很多从事伢郎的职业。
扦猪仔标:在以前各家各户都有养生猪,经常会看到路旁插着一根竹爿,或者竹篾上夹着一张巴掌大的红纸,上面写着××地方多生小猪若干只,这就是“猪仔标”。因为母猪多生了小猪,奶水不够,只得把多生的小猪出卖。在信息闭塞的年代,用这种宣传办法寻找猪仔买主。
— END 一
版式:黄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