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地理实体的指称符号,是地方人文的一个载体。
平阳县下辖16个乡镇,454个村社。很多古老的地名背后,都有着鲜活的乡土故事:有的因地理环境而得名,如南雁、顺溪、鳌江、海西等;有的因氏族定居或纪念名人而得名,如萧江、宋桥、郑楼等;还有些地名的由来,则融入了地标、物产、传说等元素。
地名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会不断演变,平阳如今很多的地名,就因百姓口口相传中产生的谐音而命名。而平阳复杂的方言体系,则为地名演变提供许多趣味性。
万全镇位于平阳东北部,在飞云江下游,与瑞安接壤。“万全”并非“万全之策”之意,其得名则要追溯到平阳建县以前的历史。
平阳东部群山像一条长飘带插入东海,因此秦汉时期,这一带被称为横屿。三国时期,平阳属于吴国管辖,东吴大帝孙权曾在平阳设置造船基地——“横屿船屯”。据《温州市志•大事记》载:“三国东吴大帝赤乌二年(239),吴帝孙权在罗阳县境南地置‘横屿船屯’,委派典船校尉监督造船”。
古“横屿船屯”的位置在今平阳县仙口至西湾墨城沿海一带,以仙口为中心。东吴在横屿船屯驻扎水兵训练水军,并聚集停泊众多的船舶,北联沪宁,南通闽粤。当时,横屿船屯与温麻船屯(今福州)、番禺船屯(今广州)一起,并称东吴的三大造船基地。
古“横屿船屯”大致所在地
仙口港周边的万全平原一带,古时曾经是一片汪洋。平阳世代广泛流传着“沉落七洲洋,涨起万全垟”民谚;民国《平阳县志》也记载:“万全乡......相传乡故海也”。横屿船屯的造船量可观,众多船舶停泊在洋面上,故有“泊万船”的传说。因“万船”在方言中又谐音“万全”,因此得名。
三国归晋后,于太康四年(283),析安固南横屿船屯地,置始阳县,不久改名横阳。这也成为是平阳建县的开端。
清代诗人张綦毋的《船屯渔唱》中有诗云:“横阳两屿夹晴川,故老相传泊万船,不信蓬莱有清浅,眼观沧海变桑田。”“万全”之名沿用至今,陪伴了平阳1700多年的建县史,也陪伴着这片土地从“沧海”到“桑田”。
腾蛟镇地处平阳西北部,是省级历史文化名镇。这里山水秀丽,人文荟萃,历史上走出了众多名人,如南宋爱国诗人林景熙、太平天国将领白承恩、数学泰斗苏步青、著名数学家白正国、百岁棋王谢侠逊等。
腾蛟的苏步青故居
“腾蛟”一词,让人很容易联想到“腾蛟起凤”这个成语。除了寓意上的美好,“腾蛟”的得名,其背后也有一个谐音演变的过程。
据《温州郑文化·平阳卷》记载,宋绍兴三十年(1160),郑全自福建长溪县赤岸赤岭头迁徙平邑四十二都带山,因此地猛兽逼人,旋转迁本都河尾定居,郑氏人家自成一个小村落,名“郑家堡”。
到了清光绪年间(1875-1908),“郑家堡”人口不断发展,苏、白、周等族人不断迁入,汇集带溪之滨设店开市,逐渐形成诸多族姓杂居的街肆,“郑家堡”之名已名不副实。当地周家门台有“祥绵起凤、瑞霭腾蛟”句,有乡绅以闽南话“腾蛟”同“郑家”谐音,更名“腾蛟堡”,同时也有“山川毓秀、腾蛟起凤”之寓意。到了民国中期,又把“堡”字去掉,统称“腾蛟”,沿用至今。
腾蛟
平阳县方言中,闽南话的人口最多。除了腾蛟外,位于水头的下崅峥,其地名由来也与闽南话有关。
据《平阳金氏志》载,明崇祯二年(1629),金恭冕自平邑北港泾口菉汀里迁居北港小江南,其子金敬瞻居本乡前河。前河之畔,原有乡人陈省元倡建的三间私塾,名“凤阁斋”,时废于倭乱,金家人即以此为名。因“凤阁斋”与“下崅峥”闽南话谐音,后逐渐演化为下崅峥。
平阳因谐音而演变过来的地名还有很多,下面再为大家盘点一部分。
山门
宋淳祐年间(1241-1252),叶有朋自温州瑞安县郭阳杏园迁居于此;明崇祯年间(1628-1644),周玉卿自平邑睦源周岙迁居于此;清康熙年间(1662-1722),徐国志自平邑穹岭曹门迁居于此,叶、周、徐三姓豪族比邻而居,临街宅第各建一座门台。清乾嘉年间平阳名流刘眉锡游历畴溪,有诗云:“三处台门古迹存,由来此地号三门。”当地乡民习称这条街道为“三门街”,因“三”和“山”方言谐音,后遂名山门。
山门
凤卧
据凤翱宫碑文记载,明万历年间(1573-1620),此地有街道,街北山腰梧桐林葱葱茏茏,曾引来凤凰在此翱翔,故名凤翱。民国三十七年(1948)秋,当地乡绅施湘出任凤翱乡第五、六、七保联立国民学校校长时,因“翱”字繁,学生书写困难,便用谐音“卧”字替代,一时风起,深入民心。建政时,沿用凤卧之名。
凤卧的中共浙江省一大旧址
仁家垟
据《浙闽杨氏简志》载,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叔仁、杨叔嘉、杨叔祥昆季自平邑凤巢杨桥头迁居于此,便以各自名字取“仁嘉祥”为村名,后因方言谐音,故有“仁家垟”之地名。
朝阳
据《浙南赵氏》载,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赵百四自瑞安县龙川(今文成)迁居平邑南湖李家山,旋转迁瑶山定居,因此地有一片平垟,故名赵垟。后因“赵垟”与“朝阳”谐音,建政时取朝红太阳之意,更名朝阳。
渔塘
据当地《朱氏宗谱》载,朱惟一于南宋嘉熙年间(1237-1240)自平邑北港泾口迁居虞塘合坑,重农耕,兴渔业,于此挖塘养鱼。民国后期,因“虞”和“渔”谐音,更名渔塘。
晓坑
据当地《孔氏宗谱》载,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孔继岸(孔子之六十九世孙)自平阳县城白石巷迁居于此,见本地山间溪流横贯,遍布小溪坑,即以为名。后因“小”和“晓”谐音,遂演化为晓坑。
晓阳
据当地《高氏宗谱》载,清顺治元年(1644),高满齐为寻觅安居之所,自平邑四十四都乌泥坑一路西行,一日天刚晓,忽然发现山坳里有一大片田垟,遂安居于垟心,并名其地为晓垟。后因“垟”和“阳”谐音,逐渐演化为晓阳。平阳
— END 一
版式:玲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