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温州,科举不振,文科进士总人数36人,连宋代温州进士人数的零头都不及。有清一代267年时间,平阳只出了3位进士、13位举人(不包括外徙),与邻县瑞安科举人才辈出的情况比较,实在相形见绌,但也不是没有闪光点。本文介绍两位清代平阳贡生——他们是浙江乡试中的“经魁”。
明清科举考试中的“两榜”
明清科举考试中有甲、乙榜,即“两榜”。甲榜是指科举制度中由举人中进士,或称“甲科”。因举人、进士各为一榜,也叫“两榜”。进士榜用黄纸书写,故称“黄甲”或“金榜”,中进士称“金榜题名”。乡试中举称“乙榜”,殿试考中称中“甲榜”。“乙榜”又称“乙科”。放榜之时,正值桂花飘香,故又称“桂榜”。通过乙榜中举人,再通过甲榜中进士的仕人,称“两榜出身”。
据《明史》载:“三年大比,以诸生试之直省,曰乡试。中式者为举人。”乡试第一名称“解元”,第二名称“亚元”,第三、四、五名称“经魁”,第六名称“亚魁”,其余称“文元”。另,明科举有以五经取士之法,每经各取一名为首,名为经魁。乡试中每科必于五经中各中一名,列为前五名。清亦沿称前五名为“五经魁”,或“五魁”。
明代平阳出过解元与经魁。明洪武二十年(1387)丁卯科乡试,平阳人陈讷一举夺得解元。明英宗正统九年(1444),平阳吕洪在浙江乡试中举第三名,夺得经魁,这是明代平阳科举史上唯一的解元与经魁。最遗憾的是蔡立身,他于明万历元年(1573)参加南直隶(今江苏、安徽、上海)乡试,被评定为南畿解元,后因异地科考被人举报,被降为第六名(亚魁),与南畿“解元”痛失交臂。
在明清乡试中举之人,原则上即获得了选官的资格。凡中式者均可参加次年在京师举行的会试。清代平阳有两位贡生,一位是黄步堂,在咸丰辛亥(1851)恩科中夺取全省第三,一位是诸葛钧,在光绪己丑(1889)恩科名列全省第四。他们均是浙江乡试“经魁”。
咸丰辛亥恩科“经魁”黄步堂
浙江省是科举大省,历代科举人才辈出。明清时代,科举因受各省名额分配影响,浙江乡试考取难度极大。陈汝元在《明浙士登科考》中写道:“吾浙当天下十五之一,而大魁名贤肩摩厘接,海内推为首藩。”从这一点上来说,浙江举人实力之强在全国来说都是首屈一指的。
辛亥恩科浙江乡试主考官为吕贤基(1803-1853),字羲音,号鹤田,安徽旌德人,道光十五年(1835)进士,任编修、御史、工部左侍郎。
该科共取士124名。解元朱炳琦,杭州富阳人;亚元严岳森,宁波慈溪人;第三名就是黄步堂,温州平阳人。黄步堂创造了清代平阳人在乡试中最好的名次。
黄步堂(1800-1858),字希明,号屏珊,平阳南湖人,幼有神童之目,“胜衣就傅,便能诗能文”。道光庚子(1840)出贡,咸丰辛亥(1851)恩科举人(浙江乡试第三名,经魁),取得了清代平阳士人在浙江乡试中的最好成绩。民国《平阳县志·选举表》载:“黄步堂,号屏珊,居南湖,清咸丰元年(1851)举人。”
黄步堂才华出众,性格却放荡不羁,好揽讼事。道咸年间,平阳学者祝尧之《异屑》书中载:“(黄步堂)至五十余,始领乡荐,犹习故伎,益无所嫌矣。”黄步堂曾掌教平阳龙湖书院数年,任山长,“阖邑人士咸宗之”。黄步堂存世之文不多,目前仅存有《南雁宕山捐助碑》《例授明经芳园林公传》及近来出土的墓铭而已,从中可略窥其人学识与文才。
南湖地处北港山区,乃是一古湖泊渐变成盆地的小平原。其中间河流曲折,排泄不畅,易发洪涝灾害。乾隆年间,地方曾大兴水利,但事过境迁后,因人口、民居、种植等原因,湖体渐趋逼窄,外泄之处如壶嘴,一遇山洪暴发,江潮涌入,四望汪洋,洪水十几天都不退。为保地方百姓农业丰收,作为乡绅,黄步堂主持疏浚,其间三过家门而不入。疏浚后,南湖地区二十多年平安无事,直到其侄登赫再修水利。黄步堂晚年主讲乐清白象书屋,在乐清去世,当地数十人素服送“归梓”到南湖。
据平阳陈盛奖先生考据,南湖《黄氏宗谱》前面有民国《平阳县志》主撰者刘绍宽先生《赠修谱序》。该文开头便道:“黄为平阳钜族,南湖之黄尤为邑望。屏珊先生以名孝廉崛起其乡,诗书之泽,累世弗累,而其风俗朴茂,以孝义著闻乡里、光志乘者,又复不少。”
光绪己丑恩科“经魁”诸葛钧
从咸丰元年(1851)恩科到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三十八年间,平阳科举不振、文风日下,无人考取浙江省乡试举人。光绪八年(1882),江西万载人汤肇熙到平阳任知县。汤知县重视文教,为“振平邑文风”重建文明塔。在他的大力倡导下,文明塔于光绪十年(1884)三月竣工。
光绪十五年(1889),皇帝亲政大典(一说大婚典礼),开设恩科。该科中,浙江乡试主考官是李文田,副考官是陈鼎。李文田(1834-1895),字仲约、奋光,号若农,广东顺德人,咸丰九年(1859)探花,官至礼部侍郎。陈鼎(1854-1904),字伯商,湖南衡山人,光绪六年(1880)进士,翰林院编修。
光绪十五年(1889)恩科时间距建塔时间不久,平阳即有诸葛钧、杨慕侃两位士人中举。到光绪二十年(1894),又有黄庆澄考中北闱举人。平阳地方故有“则风水之说倘有凭乎”之叹!
该科浙江乡试取士137名,解元是嘉兴高宝銮,亚元是钱塘沈祖善,第3名是新昌童学琦,第4名就是平阳诸葛钧(经魁),第14名是钱塘汪康年,第15名是瑞安项芳兰,同邑杨慕侃为第41名,山阴蔡元培为第60名,瑞安章献猷为第89名,瑞安许黼宸为第113名,乐清杨毓麟为第135名,永嘉黄崇宪为第136名,乐清陈虬为第137名。是科乡试,浙江省英俊云集。
诸葛钧(1855-1906),平阳人,字和卿,号行聪,邑廪生,居平阳南郭(坡南)大延堂。诸葛钧乡试中举时年34岁,中举归来时轰动一时——家里佣人在屋顶敲锣,声传整条坡南街,至今有传。坡南大延堂正门原立有一对旗杆石,即为诸葛钧中举而立。诸葛钧中举后,挂名“湖北试用知县”,后来应该没有赴任。
地方上关于诸葛钧的资料很少,仅在《刘绍宽日记》中稍有记载。光绪十九年(1893)二月十七日“日记”载:“本岁龙湖书院山长为诸葛和卿。”光绪二十三年(1897)十二月二十二日“日记”载:“十都架胥阮智斋为盗取粮额,浼诸葛和卿先生、黄隽生颂周为说情处息,复还粮额,午设席于诸葛宅。夜深到家。”光绪二十六年(1900)正月十五日“日记”载:“同君雅至古鳌头,午饭王可阜行。遂至县城,宿诸葛和卿先生家。”二月初四“日记”载:“午后同吴济庵至县,夜宿诸葛和卿宅。和卿长男昨日试周,晚与喜筵。”
据平阳陈肖粟老师考据,光绪二十八年(1902),时任温处道童兆蓉筹建蚕桑学堂,黄庆澄为堂长。三十年(1904),黄庆澄去世,诸葛钧接任。三十二年(1906),诸葛钧去世。时隔十一年,刘绍宽民国六年(1917)“日记”中载:“殷子赓、吴济庵同往潘子元各家,为诸葛和卿先生钧营葬事募捐。”诸葛钧画像,张鹏翼先生题款自称“后学”。
诸葛钧次女荫棣,适江南张家堡杨霁朝。杨霁朝留学日本东京大学,为苏步青温州中学业师,是苏步青转向数学研究的引路人。诸葛钧存世文章诗词极少,笔者仅发现其为同年举人瑞安陈虬所作之挽联《挽陈虬》:“满目疮痍,斯世谁为医国手?千秋事业,名山自有等身书!”
咸丰辛亥恩科“经魁”黄步堂(省第三)
光绪己丑恩科“经魁”诸葛钧(省第四)
— END 一
版 式:安 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