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除夕到初七,整个春节期间,每一天都有它特殊的意义。初一穿新衣,初三小年朝,初四迎神仙,初五送穷神,初六接福气,初七人日节……
而大年初二这一天,是独属于已经出嫁的女儿家的。这一天,已经出嫁的女儿,要带着自己的丈夫和儿女回娘家看望父母。一来是为了慰藉父母与女儿之间的思念之苦,二来也是为了让父母放心:我在婆家过得很好,二老不要为我担忧。
大年初二回娘家这一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在《诗经》中就有关于女子回门的明确记载。
国风·周南·葛覃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萋萋。
黄鸟于飞,集于灌木,其鸣喈喈。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
是刈是濩,为絺为绤,服之无斁。
言告师氏,言告言归。薄污我私。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
在这首诗经中我们将会看到一个女子从出嫁到回门的感情变化,相信每一个嫁为人妇的女子,都会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一个女孩子,未出嫁之前,被父母当成掌上明珠一样疼爱,十指不沾阳春水,睡到日上三竿不起床也没关系。那是在父母膝下才能享受到的特权。而当她们嫁为人妇,一切都发生了变化,身上肩负起为人妻为人媳的职责,孝顺公婆,料理家事,相夫教子......那些甜蜜的负担一件件加诸在她们身上,幸福吗?也许是幸福的,疲惫吗?也是真的疲惫。而那些心酸苦楚,往往找不到人可以诉说。这一点在古代体现得尤为明显,已经嫁出去的女儿,不得轻易回娘家,否则就会遭人诟病。故每年的大年初二,也许是她们最盼望的日子,因为那一天,可以回自己的家。
人们常说,出门在外,报喜不报忧。其实,出了嫁的女子又何尝不是这样?在夫家受了委屈,却怕父母担心忧虑,不肯对他们说实话,只穿上自己最整洁体面的衣服,带着最开心的笑容,让他们知道:女儿一切都好。
薄浣我衣,害浣害否,归宁父母。贴身的衣服洗完了,又忙着洗外衫,但却是越洗越心急,也不管衣服有没有洗干净,心早已飘回娘家去了。父母亲缘,此生最难割舍,即使已经嫁做人妇,心中也时时挂念。
在中国有句老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意思就是,女儿迟早是要跟别人姓的,一旦嫁出去,就成了别人家的人,与原来的家庭没有关系了。
其实,这都是古早父系社会的封建糟粕思想。男女结为夫妻,是从彼此的家庭中脱离出来,组建一个新的家庭,而不是谁加入了谁的家庭。同时,父母永远是我们的牵挂与后盾,如果说,男女双方的家庭是两棵大树,那么他们的小家庭则是大树上的分支,彼此纠缠,不分你我。女儿永远是父母的女儿,这是永远都改变不了的事实。我想很多人都会对这段话感同身受,甚至有很多人也调侃说:女孩子长大了,是没有家的。本文想告诉你们的是,家不是一幢房子,一个概念,一个可以用世俗意义来解释的抽象名词。它是你牵挂的,也牵挂你的人在的地方,哪怕只有一个人在等候,那也是你的家。只要你们之间还有牵挂,娘家、婆家,都是家。
民间传说正月初二是财神菩萨的生日,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图吉祥和利市。
在中国南方江、浙地在主奉赵公明为财神,俗谓:“初二招财爷吃肉”,旧俗于每月初二祭拜财神爷。而北方地区的各大商号,这天还会大举祭祀活动,祭品要用"五大供",即整猪、整羊、整鸡、整鸭、红色活鲤鱼等,祈望今年要发大财。
忌洗衣
水神生日在初一初二,因此在中国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这两天都不要洗衣服。
忌倾倒
忌倒污水、垃圾、扫地。意思是过年期间不要从事洒扫工作,这样容易把家中财气扫掉。
— END 一
编辑:安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