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历史名作,唱遍中华五千年荣耀
文摘
2025-01-02 09:12
浙江
中华文化历史悠久,从《诗经》《离骚》,发展到汉赋、唐诗、宋词、元曲,及至明清各种小说如雨后春笋,纷纷冒出,更遑论大部头的史书类,其数量之庞大,绝对超乎想象。于普通人而言,中国文学史如汪洋大海,浩浩荡荡,舀一瓢,简单,但要将其尽数阅完,难!故在下文,以朝代更迭为时间轴,以散文和诗歌为两大分支,整理出一份极简文学史来重温华夏几千年来的文学之路。上古时期,多为各种神话传说,《山海经》和《淮南子》均有记载。至西周天下大安,周天子为了解百姓生活,设了采诗官,深入民间收集歌谣,积累出很多作品。其后,孔子将其编在一起,则成了中国第一部文学作品《诗经》,如今仅存305篇(此外有目无诗的6篇,共311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这是一本集体智慧的结晶,作者均为佚名,但她却影响了中国诗词上千年的历史。孔子去世一百多年后,楚国屈子开始“楚辞”创作,而后吸引了宋玉等人的模仿,中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离骚》产生。西汉末年,刘向才将17篇文章辑录成书。《离骚》打破了《诗经》四言诗的陈规,长短不一,参差有序的句子,启发了后代各种诗歌体裁的诞生。别看中国先有韵文后有散文,但其实以《诗经》为首的韵文,和以《尚书》为首的散文,一直并驾齐驱。“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即《尚书》记言,记录领导人发布的文告;《春秋》记事,记录事情发生经过。《尚书》是我国最早一部的历史文献汇编,由伟大教育家孔子编辑,时间跨度大,从尧舜到春秋的秦穆公,说是散文,其实就是国家的公文资料。文字晦涩难懂,喜欢读的人少,一讲明君治民之道,二讲名臣事君之道:先秦时期,百家齐放,于是出现了诸子百家,顺势也有了记录各家言论的“子”式散文。如果说《春秋》讲天子之国事,那“子”则是属于平民和私人的。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种流派和思想相互碰撞,衍生出传承千年的经典。儒家:孔子的《论语》,孟子的《孟子》,荀子的《荀子》这些著作,不仅是散文,同时又是思想性的哲学著作,所以中国人有文史哲不分家的说法,就华夏五千年的历史来看,这是完全无法割裂开的。在秦汉到南北朝九百多年的历史里,中国文学有了何种发展。第一个统一中国的朝代秦朝,设立采集,编曲,训练乐府机构。到汉武帝时,重新成立主管音乐的衙门乐府,一直传到魏晋时期。从这里诞生了继《诗经》《楚辞》而起的一种新诗体“乐府诗”。北宋郭茂倩将其编为《乐府诗集》,这是继《诗经·风》之后,一部总括中国古代乐府歌辞总集。上学时我们必背篇目里的《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则来自汉代和南北朝,被称为"乐府双璧"。汉乐府之外还有文人诗,三曹(曹操、曹丕、曹植)的建安风骨;汉赋应属汉朝一大标签,但“赋”先秦时已有,写赋的大家有荀况和宋玉,赋是韵文和散文的结合体,叙事时用散文,形容时用韵文,此种文体,在汉时期最盛。汉赋当属司马相如和贾谊,故有“如孔门要用赋,那么相如入室,贾谊登堂矣。”但儒家不用,汉皇室则喜欢另有扬雄、班固等人也善做赋。到汉末,有了讲究对仗和声律的骈文,并盛行于南北朝,因其喜欢堆砌辞藻,影响内容表达,唐代渐渐被冷落,至宋时,出了一批散文大家,骈文也渐渐衰落下去。有人说:“唐诗晋字汉文章”,“千古文章两司马”说的都是汉朝的史书。西汉司马迁修《史记》,全书五十二万余字,将文学与历史融合在一起;东汉班固写了《汉书》;南朝范晔《后汉书》;晋朝陈寿《三国志》。齐、梁时期,编纂诗文总集风气很盛,出生皇族的萧统主持编纂了,最早的汉诗文总集《文选》,史称《昭明文选》。秦汉魏晋南北时期,国家分分合合,文学和历史也随之变化,诗歌从四言到五言,发展到七言,为唐诗的繁荣打下基础,散文也发展出史书、辞赋和骈文等,小说初兴,尚粗糙。而魏晋名士的风流,竹林七贤的洒脱,至今令人念念不忘。大唐璀璨的星空里,唐诗是那颗最耀眼的星。一本《全唐诗》九百卷,四万二千八百六十三首诗,二千五百二十九个诗人,这长长的数字,诉说着唐诗的荣耀。初唐的文章四友崔融、李峤、苏味道、杜审言,为唐代近体诗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五律写的尤为出色;到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一扫齐梁浮艳之风,将五言小诗化作七言长篇古体诗,他们给唐诗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扩展了以往狭窄的诗歌题材;有着游侠气质的陈子昂,一扫六代纤弱之态,高雅之风大显,他写送别,不落窠臼,扫除悲切之风,感情激扬,语气慷慨,读之如闻战鼓,气壮山河。“吴中四士”之一的贺知章,偶遇李白夸其是“谪仙人”,于是豪放浪漫的“诗仙”有了;现实主义的“诗圣”杜甫,一生除了忧国忧民,就是给李白写诗“表白”;终生未进政治圈子的孟浩然,却得李杜二人推崇,他与“诗佛”王维都是山水田园诗人,二人并称“王孟”;大唐疆域辽阔,东征西战,文人入军,挥笔吟诗,边塞诗人气象昂扬,大家辈出,有并称“高岑”的高适、岑参,另有王昌龄、王之涣等。这个时期,诗坛欣欣向荣。杜甫去世两年后,白居易出生了,初入长安,就得顾况赏识,初进官场,即遇至交好友元稹,元白二人以诗唱和,谱一曲人间知音;擅古文的韩愈和孟郊创了“韩孟诗派”,而“诗鬼”李贺以及贾岛均得韩愈提携,他们一起扛起中唐诗坛的大旗;晚唐一开始是沉寂的,直到“小李杜”杜牧与李商隐的出现,开始有了新面貌;与李商隐一样辞藻绮靡的温庭筠,也给予了大唐最后的绝艳。唐诗走到最高峰后,韩愈和柳宗元发起了古文运动,后来一个成了大唐最有成就的散文家,一个写的杂文和山水游记成绩斐然;大唐谁最“毒舌”,非罗隐莫属,他与皮日休、陆龟蒙一起写了讽刺杂文;少年英才王勃和“风流”的杜牧,将骈文发展到另一个小高峰;大唐后的五代十国,甚是混乱,后来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灭南唐,俘李煜,开大宋江山。大唐的诗人们将唐诗写到极致,宋人很聪明的转向填词去了。诗是文学的大宗,词是文学的小宗,文体不同,题材亦不同。李后主开了宋词之风,白衣卿相柳永直接跑到市井中写词,阴差阳错的将婉约派做大做强,先后入了晏殊、晏几道、欧阳修、秦观、贺铸、周邦彦、张先等。历史上最出名的女词人李清照,更是婉约派里的佼佼者。比柳永晚生半个世纪的苏轼,延续范仲淹开阔,恢弘的词风,义无反顾地扛起豪放派的大旗,靖康之耻又催发一大批继承者,如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等,其中的领袖人物当属辛弃疾。其实优秀的大宋词人,既写得了诗,又填得了词,婉约、豪放样样信手拈来。我们都知“唐宋八大家”,其中韩愈和柳宗元为唐人,其他六位皆出自宋朝。宋初,欧阳修痴迷韩愈的散文,悉心研究,终有所成;改革家王安石紧跟而上,同时期的苏家三父子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都得到欧阳修的赞赏和照拂。大宋朝的统治者重文,这时期可谓文人的“天堂”,在重重外患之下,文学发展迅速,沈括写科学类书籍《梦溪笔谈》史学家辈出,司马光编纂《资治通鉴》,话本开始流行,如《三国志平话》《错斩崔宁》等,绘画、雕塑、书法等也不弱。中国的文体是由诗到词,由词到曲,由曲到传奇、戏剧,如此演变下去。散曲是元代的新诗体,是当时的流行歌曲,最出名的散曲四大名家,有关汉卿、马致远、张可久与乔吉,我们最熟悉的是马致远。杂剧则是元代的歌剧,在当时十分流行,元后期,其创作中心逐步南移,与温州的南戏融合,到元末成为传奇,明清时发展出昆剧和粤剧。杂剧五大名家和作品分别为:关汉卿《窦娥冤》、马致远《汉宫秋》、白朴《梧桐雨》、王实甫《西厢记》还有郑光祖《迷青琐倩女离魂》。而关、白、马、郑被称为“元曲四大家”。明清两代,诗词有人写,但更为出名的是小说,四大名著皆出自此时期。清中,桐城派的方苞、刘大櫆(kuí)、姚鼐(nài)也学唐宋八大家。写高雅艺术的传统文人也不少,明代三才子杨慎、解缙和徐渭,还有刘基、宋濂、唐寅、张岱等;明朝各种派别更是争论不休,从前、后七子到“唐宋派”和“公安派”。清朝的多情才子纳兰性德。讲史小说有罗贯中的《三国演义》和施耐庵的《水浒传》;清末的谴责小说发展也很好,有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吴沃尧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刘鄂的《老残游记》。中国文学简史,那些一带而过的名字,在时间的长河里流淌千年,拨开尘封历史的面纱,一言一句背后都是鲜活的故事,是中国文学代代相传的锁扣。(部分图文转载网络)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