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风情看顺溪

文摘   2025-01-24 12:11   浙江  



神来之笔知音涧

       知音涧风景区南雁荡山顺溪景区之中,宛如一处隔绝尘世的桃源秘境。该区域被群山环绕,绿意盎然,植被覆盖茂密,展现出勃勃生机。画眉峰等自然景观错落有致,山水相得益彰,风韵独特,尤以其“峰势险峻、洞穴奇观、岩石怪异、水景优美”而闻名遐迩,宛若自然界巧夺天工的艺术杰作。

        车深入,抵达顺溪南漈电站入口处,开启与自然界的奇妙邂逅。沿着曲折的游步道缓步前行,沿途山清水秀,植被构成的绿色屏障层叠交错,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木香气,每一次呼吸似乎都在为心肺进行一场温和的水疗,这片天地宛如一个天然的森林氧吧,身心皆被自然的温柔所拥抱。
        沿途幽深潭水蕴含着翠绿的灵韵,深藏不露。诸如福印潭等众多深潭,宛若大地之眼,清澈透明,水汽蒸腾,其中一些呈现出碧绿深邃之色,犹如翡翠般凝固,其深邃难以揣测。四周悬崖峭壁,险峻异常,其倒影映入潭中,更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深邃。应潮潭则如同一位传奇隐士,据当地传说,潭水似乎具有灵性,潮汐般涨落,神秘莫测。明代陈彦生曾作诗赞曰:“海上灵湫一窍通,谁知鲛室在山中。看来一气能消长,不道层峦隔万重。”寥寥数语,为应潮潭披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
        瀑布飞流直下,展现出壮观的气势。白云瀑,又曰三折瀑,是知音涧的核心景观。其形似玉龙曲折而下,波涛汹涌,落差达175米,宛如银河从天际倾泻而下,又如浩瀚的白绸悬挂在天地之间,具有雷霆万钧的磅礴气势。
        石岩山、双尖山、眉峰山、白云山所环绕的山谷之中,群峰竞秀,形态各异,蔚为壮观。其中,双阙峰宛若古代宫殿的双阙,耸立于地,直冲云霄,展现出雄浑壮丽的景象。当云雾缭绕其上时,仿若仙子披上轻纱,呈现出一种超凡脱俗、缥缈空灵的美感,风韵独特。

     
        溪流之水,宛若漱玉,琴音般袅袅不绝。长达三公里的溪流蜿蜒曲折,其水声或轻柔如窃窃私语,或激昂如金戈铁马之鸣响,或清脆如玉珠落盘,宛如自然界自编自演的交响乐章,灵动且悦耳。
       知音涧溪谷地形起伏显著,高差巨大,因此形成了潭瀑相连、水石相融的壮丽景观。沿途,潭水清澈宁静,瀑布激流飞溅,引人入胜,令人留连忘返,陶醉其中而忘却归途。
     
古韵怡然毓人文

      顺溪古镇,历史渊源深厚,名得自于溪势的顺流平阳《康熙县志》所描绘的版图中,宋时的“顺溪市”一名已赫然在列,时间的流逝使得古镇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徜徉于古街,脚下是古朴的石铺路面,街道两旁是具有传统木结构的低矮屋檐,商铺井然有序地排列,依旧保持着昔日的风貌。这条长约500米的古街,曾是平阳鳌江上游水头以上唯一的交通要道,连接着平阳、苍南、文成、泰顺四县,见证了无数行人的往来与历史故事的演绎。

          顺溪地方的古建筑群,被誉为“浙南清中晚期民居博物馆”,是浙南地区古屋群中的佼佼者,并被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这些建筑主要建于清乾隆至嘉庆时期,其中陈氏祖屋等10座大型民居建筑保存状况良好,其布局宏伟而规整,结构精致而巧妙,无疑代表了浙南地区清中晚期民居建筑的卓越典范。
        陈氏宗祠,作为顺溪最具代表性的建筑之一,自1724年建筑以来,至今仍得以完好保存。其装饰之精美,细节之考究,无不彰显着深邃的历史文化底蕴。该建筑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为740平方米,采用三进五间合院式结构,前、中、后三进与四个横厢布局相得益彰,共计二十七间。宗祠门前,一对雄伟的石狮镇守,台门外两侧的道坦上,九对笔直的旗杆夹立,为这座古建筑增添了庄严肃穆的氛围。
 
        在陈氏宗祠中,宗谱作为重要的文献资料,详尽地记载了该家族的发展历程。根据《陈氏宗祠碑林序》的记载,陈氏的祖先育球公自明朝隆庆年间起,从平阳慕贤西乡大岙迁徙至现址,家族在此繁衍生息,涌现出众多杰出人才。例如,实业家陈少文(1858-1934年)不仅创立了女校,还慷慨解囊资助南雁东西洞景区的建设,重修会文书院,并建造棣萼市辉楼,因此被后人尊称为南雁主人。在军事领域,陈百村(1894-1970年)表现尤为卓越,曾荣获陆军少将军衔。
       陈氏家族祖屋,堪称古建筑之翘楚,始建于乾隆时期,其建筑面积达到5220平方米。该建筑为三进九间合院式木结构,由主体和侧翼的两组四合院、一座独立的三合院以及附属的夹屋构成,外围以院门和蛮石砌成的围墙,形成一座坚不可摧的堡垒。屋内布局包含53个套间,10条错综复杂的屋巷,大厅悬挂着两块古匾,厅前陈设着两尊青石石鼓。门窗上雕刻着精细的镂空图案,生动逼真;梁架结构采用穿斗与抬梁相结合的方式,悬山顶屋面则赋予了建筑一种古朴的美感。
       相比之下,陈氏新大份祖屋的规模稍显紧凑,其建造年代与同期建筑相仿,建筑面积为1280平方米。然而,在其粉墙黛瓦的映衬下,依旧流露出一种古朴而典雅的氛围,与其它古建筑同源同宗,共同彰显了浙南地区传统民居的独特魅力。
        陈氏家族的第四祖屋,具有显著的文化教育意义。该建筑始建于乾隆时期,并于1898年进行了扩建,增加了适舫三间,总建筑面积达到3050平方米。主院与侧院的四合院式布局与学堂、夹屋的结构相得益彰,其中主院二楼的走马楼设计尤为独特。适舫位于主院南厢房的东侧,此处曾是陈少文先生创办的平阳地区首所女子学校——益智高等女校的所在地。该建筑群落以素木原石、青砖黛瓦为材料,充分展现了江南民居的风格。尤为引人注目的是其木雕工艺,斗拱、梁枋、门窗及家具上均饰有精细的雕刻图案,这些图案不仅工艺精湛,而且富含深邃的象征意义,整体呈现出美轮美奂的艺术效果。

        顺溪的民俗文化尤为浓厚。诸如春节等传统节日,祠堂内举行的祭祀祖先仪式显得庄严肃穆,民众以虔诚的心态缅怀先辈;每逢农历七月十五的中元节,家家户户蒸制黄年粿,以表达对天地神明的敬意,同时传承着古老的信仰与习俗。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顺溪黄年糕,亦称“顺溪黄粿”,作为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年糕,其历史可追溯至明洪武年间,至今在顺溪地区流传不衰。该年糕色泽金黄,采用本地优质稻米,结合古鳌源头的清泉水,以及山茶树和黄栀子等植物烧制的草木灰汤,通过传统工艺精心制作,适合烤、煎、炒等多种烹饪方式。这种传统工艺不仅展现了山区居民的智慧,而且对于研究传统民间饮食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此外,该地区还隐藏着众多珍贵的名木古树。其中,高耸的古枫杨树,其红叶如火,为古镇增添了几许诗意与浪漫气息。
       古道悠长,古街错落有致,古屋参差,古树挺拔,与顺溪的潺潺溪水、巍峨的画眉峰相互辉映,共同勾勒出一幅如诗如画的山水画卷。

 


百僧堂历史渊源


       顺溪百僧堂(亦称云祥寺),坐落于铁障峰之麓,始于元代,历经数次重建。该寺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传说,诸如黑龙修炼、圣者显灵等,反映了其悠久且充满传奇色彩的历史。

      据史料记载,百僧堂在元至正七年(1347)达到鼎盛。其建筑坐北朝南,背倚高约600米、宽约300米的铁障峰,面向东南,形似屏障。古时,此地原为岩窑洞,传说中有一黑龙在此修炼。祖师于此开山立寺,与黑龙斗法,终令其皈依正道,成为寺庙的护法神。自那以后,百僧堂以佛法普渡众生,广纳信众。

  百僧堂,

由旧寺与新寺两部分组成,二者相距50米,总建筑面积达500平方米。该寺于清康熙年间重建,光绪七年(1881)再次修缮,拥有7间平房。寺内珍藏着多块摹像题记碑刻,其中包括一块清宣统年间镌刻的青石碑,详细记载了寺庙的兴衰史。

云祥寺前有两块巨石,一块直立,另一块似鹰嘴般伸向直立的巨石,形成一个两端通透的洞穴。夏季,洞内散发出凉气;冬季,洞内则温暖如春。此洞古称招凉洞,清初更名为石室,后又称为燠馆凉台。清末瑞安大儒孙锵鸣在《招凉洞》曾有......游人六月来此间,凄栗顿忘火云厚。却道严冬转奇温,冰雪不入土囊口.......”

       百僧堂吸引了众多信徒前来祈福,寺内建筑古朴庄重,保存着多块摹像题记碑刻,记录了百僧堂的兴衰历程。

      置身于此,能深刻感受到浓厚的佛教文化氛围,心灵得到净化与慰藉。周边的自然景观亦为祈福活动增添了宁静与美丽。无论是旧寺的古朴平房,还是新寺的坚固木石结构建筑,都为人们提供了寻求内心宁静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地。









—  END  一


版 式:安 素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