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阳北港民间传统婚嫁习俗

文摘   2024-11-19 19:38   浙江  



      平阳北港大部分姓氏之先人,基本在明末清初迁自闽南和本邑周境,他们从各自迁入地所带来的乡风民俗,逐步结合其他姓氏文化演化成在北港地方各个姓氏中通用的民俗文化。

      由于民众多崇尚神道,遂也形成与信仰神灵密切相关又独具一格的传统文化。随着文明建设深入开展,大部分传统民俗发生了较大变化,其中一些已在随乡入俗后渐渐淡化、废止或消失。


     看亲:即“相亲”。由媒人向男女双方介绍品貌、家庭基本情况后,男家遣使媒人到女家拿“庚帖”,议亲。庚帖俗称“年甲”,是写明女方出生年月的帖子,用红纸折成三叠,帖内容为“坤造某年 某月某日某时瑞生”,帖两旁书某姓,放于写有“五世其昌”或“百年好合”帖盒中。


      男方收到年甲,主要是去合婚用,同意后女方到男家看,也有男家到女家。旧时未婚男子怕羞,由已婚的兄弟或叔伯代相亲,而被相的女子又往往故意避开,只能看到她的姐妹,藉以此来推测双方模样,俗称“摸姻缘”,故前人有“相亲相舅”的说法。因此,有的新娘新郎进入洞房后才第一次见面。


       1950年5月1日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后,自由恋爱结婚的风气才逐步形成。



       合婚:媒人将女方庚帖送交男方父母,有讲究的男方将庚帖压在灶君神龛前,如三日内家中无盘碗损坏、小孩跌伤或与人争吵等不吉利的事发生,便初步通过,也有再去问神求签或请算命先生合婚,平阳北港地方到20世纪90年代尚存此风气。此种做法,即使不作迷信说法,但也熟知女方家况不宜作亲后,正好借口神灵示意免得结怨,女方家属也能乘机收回面子。


       起订(或小订):男家合婚满意后,就交由媒人张罗商定聘金数和嫁奁厚薄等,称作“议聘”。议聘后,男方以戒指一双,一般人家用银,富家用金。备礼品四样鸡、鱼、肉、面等,备龙凤帖两对,其中一对空帖供女方父母回帖用,另一对为男方“拜帖”,以男方父母名义给女方父母,红纸三折,中间一折一行到底,书“忝姻弟某(男方父亲名)熏沐脱帽鞠躬”和“忝姻室某门某氏(男方父姓母姓)端容检衽拜”,每帖字数必须成双,最后一字必须落在“生老病死苦”五字循环之“老”字,取双双和睦,白头偕老之意。左折中间写“全福”,帖盒外写“秦晋千秋”、“五世其昌”、“百年好合”等句。女方父母回帖在帖盒外写“复福”或“肃复”。内帖格式字数同男方拜帖,只是把父母的姓名改动一下。女方以鞋袜等回礼,再由男家送聘金、彩礼及“糖金翁”(白糖制成,形似石榴,象征多子)。


       

        送日、送插花:待择定婚期,通知女方,叫“送日”。男方备办龙凤婚书及礼单、礼品。龙凤婚书:一是婚谱一双,外书“珠联璧合”,内于左边书“乾造某年某月某日某时建生”,格式含义同拜帖。二是文定约帖,帖面写“正”字,内以主婚或父某或兄某名义告文定佳期,女方回帖也以主婚或父某或兄某名,书“谨遵台命”。三是男家聘启,封面书“鸾笺”,帖文内容为某令爱配某小儿为室的一些客套话,最后书“某年某月某日订婚大吉”。四是纳彩及回礼礼单,双方于封面外均书“礼目”二字。

附男方婚书:


谨具
德禽报喜、家鹜呈祥、金樱焕彩、玉灼生光、豚肩全副、喜酒盈觞、饴微馥郁、面庆绵长、耳环全对、首饰成双、团成白玉、包就绛囊、
糖高蔗境、子满莲房、封申!


附体女方内书:


谨具
礼帽一顶、朱履成双、步凌仙子、制仿妃嫔、彩线五色、喜果盈筐、鲛消满幅、蝶仿奉扬、福橘延寿、凤桄盘龙、花生红管、价重洛阳、莲房意合、兰本心同 、封申!


       以上这些均为订婚之文书往来,在以前民间十分重视,不能有缺,甚至把订婚文书视为双方乃至地方之文化高低。现订婚文书往来从简,仅存庚帖与拜帖,有的连庚帖、拜帖也省了。


      “送日”,女方于中午设宴请客,酒席散后将男方送来的猪肉、索面,分给亲戚,称为“分盘”,现在均为现金代物,亲戚朋友分盘只分发现金。分到盘者的亲戚朋友在女方出嫁之前必须“送嫁”,舅母、外祖要送被子,其他的送布料,如今大部分亲戚朋友都送现金了。男方在当日晚亦设宴,称“送日酒”,客人来饮酒称“伴媒人”。早时,亲戚朋友赴宴一般提一斤半至二斤猪肉则行,如果随礼也只是2-3元,礼包上书题“订盟之敬”。


      

      至20世纪80年代初,红包上涨至5元,以后逐年上涨。到了21世纪,订婚和送日都合并了,一切物件只用礼包代以来往。


       临近迎娶,男家派人(称伕头)到女方再付“插花银”,这个程序叫“送插花”,这笔钱不包括在聘金里,是新娘出嫁时另外开支的“红包”。还有如女子“开面”(梳发剃面毛)包、上轿包、“走路”包、整衣柜包、雨鞋、雨伞包等等,五花八门,这笔红包钱也不包括在“聘礼”中,现在,这个程序基本取消。


       迎娶:迎娶前一个下午,男方去女方搬嫁妆(有的在迎娶那天才搬),晚上办“起媒酒”,就是请媒人的酒,媒人坐首席主位(大位)。条件好的人家,还请吹打班唱到晚上十一二点。凌晨,在选定安床的时辰时请族内长辈铺床叠被。女方不办酒席,而是“哭嫁”,女儿哭嫁是表示对娘家的依恋,母亲即教女儿到夫家后如何行事做人。解放以后,“哭嫁”之俗逐渐淡化,如今亦已废除。


       平阳北港的风俗,娶亲是不敲鼓的,迎娶当日迎亲队伍依次只鸣锣开道。一对登科灯由两个男女小童各提一盏,伕头、媒人、花轿、吹打、闲杂人员等到达女家后,放炮迎接(须迎娶方自己放炮,回转时由女方家放炮),点心用汤圆招待。在上轿之前,女家母女哭嫁,这时候,邻居闲人都会凑热闹来看。有的吹打班也会躲在窗下听哭,如果被女子知道就会被冷落一阵,女子会哭道:“吹打不吹打,躲在窗户下,一桶生尿闻全干”等。女子向家人哭别,妆饰后披戴上凤冠霞帔红头盖,跪拜父母养育之恩,出房门,头顶插有万年青的米筛,由人搀扶至轿内,再换上新鞋,意谓不让带走娘家的风水。起轿时,兄弟扶着轿推搡三次,叫“三留轿”,表示惜别。接着放炮送行,花轿离开时,女家人立即以盐米撒向花轿,意谓“破煞”,并立即关上大门,以免风水被带走。


       花轿到夫家门口,鸣炮迎接。门槛下生炭火,新娘子下了轿迈过炭火,意谓“合伙”。这个短暂时间公婆要站到楼上,意谓今后公婆要“做高做大”,不受媳妇欺凌,小姑子应回避,意谓今后不做多嘴的“铁姑婆”,以免姑嫂不和。接下来有“牵拜婆”把新娘子引到堂厅,由一对童男童女向新娘敬茶,新娘要付红包。新郎头戴学士帽,身穿长袍马褂,在“牵拜公”的领引下,进人厅堂。厅堂设八仙桌,摆糖金翁、柚子、糖果供品,红烛高烧,放鞭炮、奏喜乐、赞礼唱:新郎新娘上厅堂,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双双引入洞房,这叫“拜堂”。进入洞房,男左女右坐床沿,牵拜婆给双方喂吃汤圆,必须一双一双地夹,表示成双成对。


       接下来新郎在父母带领下,去拜见长辈,叫“相见”。先拜见舅父母,再拜见其他至亲长辈,拜见后给红包,称“相见钱”,也有人于酒筵过三巡时同敬酒合并进行。给新娘的红包在散席之后,一些至亲要回家时以“喝糖茶”为名,喝过糖茶把红包放在茶盆里。有的新娘想多捞些红包,则在未散席之时,自己就把糖茶泡出来了。


       中午宾客入席喝结婚喜酒,厅堂摆两席。左首为第一席即舅父席,大舅父坐首位(称大位),其他舅父或长辈挨着坐,辈分大的坐上首。右首席为新娘席,但新娘必须面对第一席首位入座,以示尊敬。入新娘席者,有离异、再醮、续弦之妇要自觉退席。外甥结婚舅父是至关重要人物,厅堂中柱要贴大舅父的贺联,贴联要有顺序,往里贴上辈的,往外贴平辈的。吃喜酒,舅父未入席,酒宴不能开席,舅父离席即散席。但往往出于礼貌,舅父要多陪其他客人一些时间。


       宴席过半,敬酒仪式开始。新郎跪在八仙桌前,桌上摆满酒杯(有几席摆几个),舅父起席把外甥扶起(这时候舅父要送红包,这叫“敬酒包”),然后每一席上来拿走一杯酒。赴宴亲戚朋友礼包在开宴之前就应交给“收包人”,包封面书“新婚之喜”“燕尔新婚”或“良缘缔结”等。
    

       闹洞房:又称“看新娘”。在新婚三日内,平辈亲友三五成群拥入新房取闹,以“唱四句”索取柚子、花生、香烟、糕点之类。之所以叫唱四句,是因为每唱四句,伴娘才给你一双花生。来看新娘的青年一般是几个组成一班,从大门口进来就开始唱,一路唱到新房门口。
      见有人来看新娘,就安排新娘进房坐在床的中央,两边由伴房姑(伴娘)陪同坐,花生放在伴娘后面的床头。看新娘的人进入新娘房间时会唱:
脚踏房门八字开,一班朋友进房来。
我劝新娘正中坐,听咱八仙庆贺唱起来。


       

      这些唱完,新娘要给红包,接着唱四句才正式开始,每唱四句给花生一双。诗句内容五花八门,有赞美新娘容貌的《十看新娘》、《闹洞房》的四句,也有把戏曲小说编成唱的,如《绿牡丹》、《孟丽君》、《天仙配》等。另外还有讨吃的诗,如要讨新娘糖茶的唱《糖茶诗》、要香烟的唱《香烟诗》等等。
主人家也有摆设一些实物要让看新娘的人唱,例如用一小块的条形糖粿放在茶杯上,以此代表洛阳桥,看新娘的就要唱《洛阳桥诗》;如果在茶杯里放一粒汤圆,就要唱《流石港》;如果抓一把番薯丝放在茶盆,就要唱《唐赛英征番》;又如拿一张红纸加一根竹板置于茶盘上端来,那就是要唱《西厢记》里的《拷红》;等等。这些诗如果唱完,新娘要付红包。


      20世纪70年代前红包一般是2-5角,最多不超过1元。有些厉害调皮的新娘,这时也会戏弄看新娘的青年,叫伴娘把花生壳或一荚花生折成两半作为一双花生拿出去。被发现了,看新娘的就要唱“伴房小姑真小气,桃豆掰掉做两边”。再者,若不小心,也会被新娘调戏。如唱完《茶诗》喝茶时,如果把茶盆中的茶杯全部拿掉,新娘就会装作倒盆中的水,把茶盆翻过来,结果喝完茶,茶杯就无法放进去,这时就要一句一句地唱,唱到茶盆翻过来。还有主人家往往会摆出一些很难唱的实物让看新娘的唱,如果唱不来,就得自认倒霉,闹洞房的就会溜出房间。


       “文化大革命”时期把唱四句被定成封建思想,不让唱,结果闹洞房的青年们改用唱毛主席诗词歌曲来赚取花生。“文革”以后,虽然民间允许唱四句,然已无多大兴趣,但看新娘的习俗还保留。21世纪开始,绝大部分新娘房间在洋房楼上,看新娘唱四句这种习俗逐渐废掉,现已失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颁布了《婚姻法》,废除封建婚姻制度,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婚事新办,淡化了花轿迎娶、拜堂等旧俗。现在男女结婚,没有人再用花轿迎娶了。20世纪80年代后,北港地方的婚宴大部分设在酒店,迎娶队伍也从坐花轿改用汽车,沿途或有被人拦住,拦车的人不是要唱歌,而是索取红包、香烟。

       会亲:婚后二日早晨,新娘要起来下厨烧饭,米桶里有红包等着新娘拿,意为婆婆把烧饭活儿交给新媳妇。早饭后,新媳妇三天端红糖茶,先敬公婆,再敬其他长辈或平辈、邻居,大家都给红包。


       第三天,娘家派叔公、小舅子到男家请新婚夫妇赴岳家相见赴宴,称“会亲”,由娘家族亲们轮流设宴招待。新婚夫妇回娘家会亲,富裕人家坐轿,一般的都步行。新女婿必须步步留心,因有岳家平辈婶婶、小姨戏弄新女婿的习俗,如把香菇、木耳用线穿成一串,或把两个荷包蛋用线穿起来,新女婿如果先动箸,拉上来就是一串,引起大家哄堂大笑而出丑。有的把筷子弄断,使新女婿开不了箸。有的把断脚的椅子摆成无恙一样,新女婿稍不注意,一坐下去就会翻倒在地等等。总之,千方百计让新女婿丢人现眼。建国之后,此习俗已经消失,但会亲还延续下来,不一定三天会亲,有的在春节时才会亲。


      婚后第六天,新郎家宴请新舅子,叫作请“六日舅”,受请者为新娘的兄弟叔伯。自从改用小车迎亲后,宴请新舅改为结婚当日宴,先迎回新娘,再接小舅以及女方主要亲属与宾客一起赴宴。


      文章收集自北港各地《地方志》和民间传说;图片来自网络,



—  END  一


编辑:黄伟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