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乡”闹村,仙姑故里!

文摘   2025-01-15 14:26   浙江  




     平阳县闹村乡,地处平阳西部、曾是平阳县辖域内面积最广的乡镇。尽管其地理位置隐秘,深嵌于群峦环绕的山谷之中,但在其46平方公里的广袤土地上,关于闹村的传奇故事世代相传,历久弥新。


         在南雁山脉群峰之中,当早晨朝阳洒满山峦,山岚逐渐消散,群山苏醒,林木生机盎然。但在这四周翠绿的环抱之下,唯独闹村盆地上的薄雾依旧缭绕,宛如置身于浩瀚的白纱帷幕之中,虚实难辨。不论是在秋冬抑或春,这片被称作云雾之乡的地方,总是被一层神秘的面纱所笼罩。当地长者常在闲暇之时,向人们娓娓道来雾海救刘秀”和“朱氏仙姑”等的古老传说,经口相承,世代不息。


     三十里闹村,群山叠嶂,蕴藏着无数奥秘。在对闹村山麓的土壤进行考古调查时,考古学家们曾发现大量西周时期的石器遗存,包括石镞、石矛、石镑以及零星的陶器碎片等。这些来自几千年前的原始遗物,仿佛是解读古代先民生活状态的密码,让人隐约感受到先民们在刀耕火种的劳作中所经历的艰辛,以及在劲风中族群狩猎的场景。

 

△闹村


    岁月流转,四季更迭早期居民在这片广袤的原野上世代繁衍。逾千年前,逐渐呈现出繁荣景象,得名闹村。清代学者黄云岫在游历报国寺时,僻壤拥山门,当时号闹村。钱王兴土木,金界焕郊原。

 

    闹村报国寺,始建于唐昭宗景福年间(892-893年),坐落于闹村西垟拱山之麓,彼时香火鼎盛,信众云集,佛号远播。


    公元968年,吴越王钱俶携妃子及五位王子莅临南雁,与在穹岭普照寺修行的同学愿齐相会。在途经闹村时,欣然前往报国寺参拜礼佛,目睹众多僧侣虔诚祈求国泰民安,深感欣慰。到寺内禅舍简陋陈旧,随即下令赐金修缮,并亲题匾额报国禅寺。修葺一新的古刹,飞阁流丹,焕发光彩,山门、殿堂、轩房、藏经阁等设施完备,蔚为壮观,自此报国寺声名远播于浙南闽北大地梵呗晨昏咏,游踪往来喧,昔日僻静的山村俨然成为一方闹市


△龙凤亭


    清代诗人刘眉锡有赋诗云:地驻钱王节,亭标龙凤名。江山留胜迹,风土倍生情。晓雨回栏润,苍烟古道平。客来游雁荡,先向此中行。宋末元初时期,吴山沿雁溪的卵石道路尚未筑就,闹村龙凤亭、龙凤桥及凤岭古道成为古人西进南雁的必经之途。凤岭脚下,立着一座名为龙凤亭的亭子,此亭为愿齐弟子法澄为纪念钱王驻跸此处所建造。龙凤亭作为闹村乡民精神家园的象征,世代守护在这片土地。


    “龙凤亭”,背山而建,为木结构建筑,面阔三间,两侧设有回廊,中央设有神座,斗拱飞檐,碧瓦朱甍,鸱吻龙骧虎步,展现出山林间啸傲的威严,颇具帝王之气。自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始,乡陈士发募建,嘉庆八年(1803年)武举陈步高募建,至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地方乡人再次集资重建,该亭现已成为平阳县文物保护单位。


    在龙凤亭前面有一座始建于清代的九孔石梁桥,名:“龙凤桥”,横跨于东垟溪之上。桥全长32米,宽1.8米,桥墩由五根花岗岩侧脚拱立,桥台由花岗岩叠砌而成,桥面由五块花岗岩并立横铺,北侧桥沿镌刻着龙凤桥”三字。龙凤桥历经数百年风雨侵蚀和无数次洪水冲击,依然坚固不摧,为宁静的村庄增添了一份流水人家的踏实感,在每一个月清水静的夜晚,静静地融入乡民的梦境。

 


△龙凤桥


   “凤岭”,一条蜿蜒曲折的古老山道。东起于闹村里岙,西至小施,全长约二里许。这条由坚实卵石铺就的山道,在深邃的山林中已匍匐了数百年,确切年代已无从考证。然而,经世代居住于此的乡民们口口相传,将其称为“凤岭古道”。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沿途可见闲花野草,松树翠绿欲滴,令人心旷神怡。古道上布满裂痕的青石板,见证了春花秋月和岁月侵淫的磨砺。踏上古道,耳边仿佛回荡着当年乡民筑路时的劳动呼号,以及步行肩挑时代的木杖敲击石面发出了清脆声响,这些都让人深刻感受到这条古道的人文温度和历史的厚重。


△凤岭古道

    在岭头,有一座老旧却不失壮观的亭子,巍然挺立于山道之上,宛若雄鹰展翅。尽管亭子无名,略显粗犷,但坐倚其间,任然让人感受到舒心宜人。伫立凤岭之巅,远眺长岭卧如彩凤,蜿蜒于山际之间,景色宁静而美丽。在亭旁立有一碑,上铸刻着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岁次己亥春谷旦立”。石碑上密密麻麻地标着捐资者的前人名字和金额,甚至还有捐大米和番薯丝的记录。这些记录让人不禁心潮澎湃,对那些为古道建设做出贡献的先人们充满敬意,仿佛能感受到他们对这片土地的眷恋之情。


    在闹村盆地之上,绵延青山之间,散布着许多古朴的村落。这些村落多为各个姓氏家族聚居。有南垟村朱氏、西垟村庄氏、卢家村卢氏、李岙村李氏、季山村季氏、上南村冯氏、杨美村吕氏、柿树垄魏氏,以及东湾蓝氏會族村和凤岭脚下雷氏畲族村等等


    闹村,是一个典型的农耕乡村,她远离城市的喧嚣嘈杂,宁静和恬淡构成了这一方的主基调。这里有林间鸡鸣的粗犷,有晨曦中挥锄的坦然,有袅袅炊烟的飘逸,和斑驳老屋的乡愁。如果说南雁荡山是一幅壮阔的山水画卷,那么闹村八景便是这幅画卷的序幕。假如你在不经意间踏入闹村盆地,领略这里的自然风光,定会对当地村民的福气心生羡慕,因为他们只需抬头转身之间,便能遇见守关将军腾光半月朝阳丹凤等奇景异


    在报国寺山门前有两株桂树,一棵是丹桂,一棵是金桂,它们分别植于清康熙年间。每当桂花盛开之际,十里盆地弥漫着淡淡的清香。在三百年的岁月流转中,丹桂依旧按时绽放,而金桂却在近年间处于凋零,仅留下苍劲嶙峋的枝干,默默守望着一旁的丹桂,展现着悲怆的历史造型,为诗意闹村增添了一段岁月风骨。



△香鱼

    据清《瓯江逸志》记载,香鱼以其细鳞而不腥,熏制后色如黄金,久藏不坏,俗名香鱼干,曾在清乾隆年间一度被列为朝廷贡品。


    香鱼仅产于雁山溪涧,别处罕有。香鱼春季初生,月长一寸,至冬月可达一尺,此时趁潮汐繁殖,产子后随即赴死。闹村山北垭口处有大溪潭,因潭内蒲草丛生而得名“蒲潭”。潭水幽深澄碧,盛产香鱼,这些曾经是雁溪上的绿波白条,是闹村人一直以来的骄傲。然而,自20世纪80年代起,由于雁溪水质污染日益严重,现长达百里的鳌江源已难以见到香鱼踪迹,这为北港乃至平阳留下了永久的遗憾。


 △仙姑洞


    仙姑洞”,作为南雁荡山的标志性景观,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传说,据传为仙姑朱婵媛修炼及飞升成仙之所。《南雁圣传仙姑宝卷》序言中记载:盖闻南雁显迹,朱氏仙姑菩萨,生居瓯海北港之镇,住址闹村南垟之乡。清代乾隆年间翰林院修撰钱琦所著《朱仙姑传记》及《瓯南朱氏通志》中提及:朱允罕,考讳璧,绍兴二年右科进士,司理道州。其女名婵媛,于崇宁五年(1106)十四龄,于南雁洞中辟谷二十年,言人祸福屡有验,一日羽化登仙。后其族裔即此洞装塑遗像而供奉之,乡人称为仙姑洞’。”


    这位生于闹村南垟、长于闹村南垟的冰雪女子,于14岁时穿过凤岭在南雁西洞专心辟谷修行,为南雁荡山增添了浓厚的道教氛围。闹村南垟瀑布旁,有一座始建于南宋高宗年间的仙姑道,终年香火旺盛,道院在晨钟暮鼓的回响中,不断丰富着朱氏仙姑的历史脉源。闹村南垟,仙姑故里。作为朱氏仙姑传奇故事的发源之地,一直以来都向世人发出最诚情的邀请。






—  END  一


版 式:安 素


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北港文史
点击“蓝字”关注我们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