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雁仙姑洞,又名西洞,位于碧溪以西,西山之腰,唐时称“石室”,宋时方称“仙姑洞”。洞内有道观,始建于南宋孝宗隆兴年间,至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
南雁荡山
根据民间传说,南宋时期,闹村朱氏女(婵媛)此洞修行,后羽化成仙,百姓为了纪念她在此修建道观,因此得名“仙姑洞”。
而同样是在南宋时期,被誉为“永嘉四灵”的四位温州诗人,不约而同地写诗歌咏来了一位被称为“不食姑”的传奇人物。这“不食姑”和南雁民间传说中的朱氏仙姑有何联系呢?
“永嘉四灵”指的是南宋时期,徐照(字灵晖)、徐玑(字灵渊)、赵师秀(字灵秀)、翁卷(字灵舒)四位诗人。因四人都是温州人(古为永嘉郡),又是“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叶适的门下,字中都带有一个“灵”字,故并称为“永嘉四灵”。
永嘉四灵画像
“永嘉四灵”各有一诗,歌咏了同一个主题——“不食姑”:
徐照《赠不食姑》:“衣以青为色,谓如天骨青。近年全不食,饮水自通灵。心信生狂语,清羸改俗形。半空仙乐奏,曾向静中听。”
徐玑《不食姑》:“惟诵天童咒,饮泉能不饥。史缘多自誉,翻以致人疑。赋质全如鹤,谋生却似龟。绿华通籍后,会报女仙知。”
翁卷《赠不食姑》:“嫁时衣尚著,忽自欲通仙。终日常持呪,经年只饮泉。瘦形非是病,怪语却如颠。金母还知尔,招邀归洞天。”
赵师秀《一真姑》:“忽然能不食,饮水度中年。此事知难伪,令人信有仙。形容无血色,衣服有香烟。听说瑶池路,犹如在目前。”
“不食姑”是什么意思?很多学者对该词并无注释,但“不食姑”在唐诗中已初见端倪。唐代诗人张籍《不食姑》:“几年山里住,已作绿毛身。护气常稀语,存思自见神。养龟同不食,留药任生尘。要问西王母,仙中第几人?”与张籍同时期的于鹄也有《赠不食姑》:“不食非关药,天生是女仙。见人还起拜,留伴亦开田。无窟寻溪宿,兼衣扫叶眠。不知何代女,犹带剪刀钱。”
从这些诗句中可推出,不食即“辟谷”,是道教中的一种养生之术,即不吃五谷杂粮,而以药食等其他之物充腹,或在一定时间内断食。而“不食姑”即为修炼辟谷术的道姑。
“永嘉四灵”所咏的“不食姑”是否与唐人张籍、于鹄所咏的是同一人呢?对此,元代方回《瀛奎律髓》里这样认为:“唐张司业有此题,四灵皆仿之也......四灵学晚唐诗,故题目亦效之......四灵皆有此诗,亦一时怪人也,不食何所为乎?”方回虽认为“永嘉四灵”的诗虽为仿作,但这“一时怪人”明显不是指唐代的道姑。
《瀛奎律髓》
“永嘉四灵”中虽有三首诗与唐人的诗作题目相同,但从诗的内容分析,两者迥异。特别是赵师秀题作《一真姑》,就明确证明此“不食姑”又名“一真姑”,这更加说明了四灵所咏非唐诗中的道姑,诗作也不能仅归为仿唐之作这么简单。“永嘉四灵”均有诗篇咏一人,这实属罕见。
乾隆《温州府志》中则给出了明确的答案:“朱氏女,《旧志》:崇宁中,年十余岁,居南雁荡西洞中,辟谷二十年,后不知所在,今其洞名仙姑洞。不食姑,《旧志》:亦名一真姑,见《四灵诗集》。四灵皆有诗。”乾隆《平阳县志》卷十七“人物·仙释”也有记载:“朱氏女,祟宁中,年十余遁居雁荡西洞中,辟谷二十年,晚能言人祸福,终脱迹,不知所在。”
康熙《平阳县志·南雁图》中仙姑洞的位置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这“不食姑”就是曾在南雁西洞修行的朱仙姑。
在南雁西洞修行的朱仙姑本实有其人,原名朱婵媛。
民间供奉的朱仙姑像
据南雁闹村清光绪重修《朱氏宗谱》“世系图”载,朱婵媛为朱氏第七世子孙,其父朱允罕,“字锡珍,考讳璧,绍兴壬子右科进士,司理道州。”宗谱记载虽无法作为正史考据,但如其记载准确的话,我们可以大致推出朱婵媛与“永嘉四灵”生活的年代相近,大致相差几十年左右。
而《仙姑宝卷》里则为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故事:朱婵媛幼时就不食荤,闻鱼便吐,见肉就呕。她八岁能文,十岁能诗。待长到十六岁,其父母把她订给南湖大财主刘百万做媳妇,她一心向仙,决不同意这门婚事。她拜白水潦老道姑为师,父亲发火,带领奴仆到白水潦,一把火烧掉茅庵。婵媛并未因此转意,后离开白水潦,到南雁西洞继续修道。她夜间织麻,日间采药,自食其力。有一年,瘟疫流行,她用草药治好三百多人,连三个已经死去的孩子也被救活了。老百姓感激万分,她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宋朝皇帝知道后,御笔亲题诗:“朕躬有罪在万方,道法无边谴瘟疫,朱卿智勇平夷狄,臣女神通定安邦。置君泽民慈保障,护国救人建奇功,霎时辞帝登云去,洪福齐天御笔封。”一天月夜,朱婵媛即无影无踪不知去向,人们都说她已升仙了。后百姓为了纪念她,就在她修行的洞中,修建道观并立了敕封朱氏仙姑牌位。
《朱仙姑修行宝卷》
平阳关于朱仙姑的传说还有很多,除了“仙姑洞”,南雁至今还有“浸苧盂”“采药径”等古迹。
历代诗人游南雁荡时也留下一些歌咏朱仙姑的诗作。如宋代林逊的《仙姑洞》,诗云:“神女何年入此山,遗踪幻化异人寰。春风不醒还疑梦,流水行云昼夜间。”又如南宋潘安固的《西洞》,诗云:“嵯峨奇石上,幽洞起霞烟。朱女师王母,遁居已入仙。”还有清代谢青扬的《仙姑浸苎》:“石窦长年滴水加,相传取用自仙家。试看玉女犹沤苎,那得村姑不绩麻。”这些诗人名气虽不及“永嘉四灵”,但也从侧面反映出朱仙姑在南雁民间的地位。
南雁仙姑洞
朱仙姑的传说虽带有神话色彩,但也反映出平阳百姓崇拜那些救死扶伤的大人物以及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如今,南雁仙姑洞已成为平阳县的著名道教圣地和旅游胜地。(文源来自雁山鳌水间)籍的著名艺术家:家乡的海风,线线连偶,绝艺非凡
— END 一
版式:玲珑
邀您走进平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