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历史上缺乏气象监测技术,劳动人民仅依赖长期积累的经验来观察天气,对自然灾害的记录相对较少,且存在许多遗漏,尤其是在南宋之前,相关记载更为稀少。
民国《平阳县志》引《瓯江逸志》记述:“温州自夏徂秋,常观云以候风。其大者发屋拔木,坏垣飘瓦,大雨倾注,甚或挟潮决堤而入,古谓飓风,俗谓台风。……岁或一见,或再三见、间或无之。”
平阳县地处沿海,每年都会有台风登陆,不管其威力大小,都对境内的人民带来一定损失,甚至惨痛的灾难。平阳北港地区以水头镇为中心,其特殊的地理构造,导致每有台风在近海登陆,几乎都逃不过满水的厄运。自古以来,北港一带人民所遭受的自然灾害,主要以台风洪涝和旱灾为主。本平台从志书中收录从宋代乾道(1169)~2023年,八百多年来对北港地区有过一定影响的台风、干旱等自然灾害,推送广大读者。
宋乾道五年(1169)夏秋之交,时年三次大规模洪水灾害,导致北港民房被毁,庄稼受损,人畜溺亡。
元大德元年(1297)7月15日,飓风来袭,海水涨至两丈余。大暴雨导致山洪暴发,冲毁民宅农田。
明正德十三年(1518),平阳南北二港遭遇洪水侵袭,民房被毁,人畜被冲到江中,随波逐流。
康熙五十年(1711)夏季,大暴雨,洪水泛滥,北港各个村域溪水暴涨,导致民房被毁,数百民众被淹。
咸丰三年(1853)6月18日,飓风暴雨持续12天,导致地面水位高达6尺,房屋被淹没,低洼地区庄稼基本绝收。至今民间还在流传:“咸丰三年死没了”的民间俗语。
民国二年(1912)8月至9月间,北港遭遇5次台风袭击,洪水淹没数日不退。
民国三十一年(1942),遭受长达140天的严重干旱,北港地区约3万3千亩土地受灾。
民国三十四年(1945)夏未秋初,台风带来暴雨,袭击鳌江、北港、灵溪三地等14个乡,导致6万7千余亩农田被淹。
民国三十七年(1948)8月21日至23日,特大暴雨导致海水倒灌,又遇山洪爆发,北港大部分农田受淹,人畜死伤无数,当时水头警察所等建筑物被洪水冲毁。
1950年7月23日至24日,连续大雨不止,南北港两地发生大水灾。
1952年7月,受强台风连续4天暴雨,平阳全县淹田17.79万亩,其中6.9万亩颗粒无收,政府发大米救济。
1953年,台风暴雨引发洪水,北港大部分作物受灾。
1954年7月上旬,台风暴雨,致山洪暴发,各个村庄民众均受救济。
1956年5月至8月下旬,北港遭遇大旱83天,农村溪水断流、枯井干涸,村民提桶到山涧寻觅水源。大旱致水田龟裂,山园无法种压番薯藤苗;同年9月,又连续二次台风袭击平阳县境,全县死31人、伤20人、毁屋5467间、淹田23万亩,政府拨灾款救助。
1957年6月26至8月20日,北港又遭遇56天大旱,农田受灾基本绝收。
1958年8月至9月间,台风在平阳马站(今属苍南)登陆,带来超强暴雨引山洪暴发,北港地区月降水量统计为1529毫米,超过历史上同期降雨量。时年,温州专署拨款44万元、县政府拨款12万元、银行贷款60万元,帮助全县灾民重建家园。
1959年7月,台风在平阳矾山(今属苍南)登陆,导致北港平均雨量210毫米。
1960年8月10日,特大台风登陆,平阳县内降雨量最大408毫米。暴雨致桥墩水库大坝垮塌,23个公社被洪水淹没,死亡304人、毁屋11062间、冲走粮食202万市斤、水库物资器材损失约180万元,平阳全境受灾户数达32600户,132734人(其中4449户,19116人无家可归)。灾后,浙江省副省长任一力、温州地委书记张一樵等来平指挥救灾,派飞机空投干粮。驻浙中国人民解放军陆、海军投入抢险,派41个医疗队为灾民免费治病。这一年,全县共拨救灾款55万元,基建资金193万元,兴建民房3665间,发放棉衣8000件,棉被2000条和一批生产物资。
1961年6月3日至8月13日,大旱72天。同年9月,又台风、洪水,致北港多数农田颗粒无收。政府发放救灾款和棉衣棉被,实施救助。
1962年,台风、洪水,多数农田受灾。
1963年9月7日,台风致江水倒灌,北港内各条江河水高齐岸,民宅被淹。
1965年8月19日,第13号台风在福建登陆,带来降雨量317毫米。时年政府发救灾款40万元。
1966年8月16日、9月3日、9月7日,台风先后三轮袭击平阳,北港地区遇天文大潮,致江水倒灌,农田、番薯地大部分被淹没。
1967年8月3日至11月17日,连续干旱107天,大部分晚稻、番薯受灾。
1971年9月23日,第23号台风在福建三都澳登陆,北港降雨量330毫米,时年晚稻歉收。
1972年8月17日,第9号台风在平阳金乡(今属苍南)登陆,风力12级,北港大面积农田、房屋受灾。
1973年10月9日至14日,台风暴雨袭击北港,大部分农村损失严重。
1974年8月19日,受台风和暴雨肆虐,适逢天文大潮,导致北港部分溪流堤坝损毁,农田大面积受淹,民房进水,损失严重。
1977年7月15日,第4号台风在福清登陆,北港境内农田受涝。
1985年8月23日,第10号台风在福建长乐岛登陆,北港地区平均降雨量373毫米,农田严重受淹。
1987年9月10日,台风在福建晋江登陆,降雨量达310毫米,农田受淹。
1988年9月22至24日,第17号台风在广东惠阳登陆,北港39个乡镇受灾,导致房屋倒塌60余间,桥梁冲坏3座。
1990年6月23至24日,第5号台风在瑞安梅头登陆,风力11级,降雨量160毫米。水头平地水深1.5米,9.7万人被洪水围困达30多个小时;同年8月19至20日,第12号热带风暴在福建福清登陆,风力9级,降雨量312毫米,致北港区域捏3795户、12.5万人被洪水围困达72小时。受淹农田27万亩、死5人、伤13人,总经济损失达2800万元;同年9月8日至11日,第18号台风在福建同安登陆,带来风力11级、降雨量392毫米,北港5万民众被洪水围困。浙江省省长沈祖伦、省水利厅厅长陈绍沂,从杭州乘专机到温州指挥抗台,指派驻温部队舟桥连官兵赶往北港各个乡镇投入救灾工作。
1992年9月23日,第19号台风“泰德”在平阳西湾登陆,风力12级以上,降雨量223毫米,北港域内道路、农田受淹。
1994年8月21日,第17号超强台风在瑞安登陆,风力14级,北港区域有人员死亡和受伤。
1999年9月3日至4日,第9号台风在广东惠来登陆,带来雨量274毫米,水头街上平均水深1.5米。
2000年8月23日至24日,第14号台风“碧利斯”在福建晋江登陆,北港水头、鹤溪一带为平阳县最严重灾区。
2002年9月7日,台风“森拉克”在苍南登陆,部分农田民房受损。
2004年8月12日,第14号台风“云娜”登陆,北港境内普降特大暴雨,各条溪流水高齐岸。
2005年7月19日,第5号台风“海棠”登陆福建,台风致北港地区为平阳县内最严重受灾地。
2005年9月1日,第13号台风“泰利”在莆田登陆,致北港大暴雨、山洪爆发。
2006年8月10日,第8号台风“桑美”在苍南登陆。截止当年,该号台风是建国以来登陆中国大陆强度最强的台风,登陆时为17级。北港地区数以万计大树、电线杆被风刮倒,车辆被淹,民房倒塌。
2007年8月18日,第9号台风“圣帕”在福建泉州登陆,北港平均雨量321.3毫米,水头街头道路水满2.5~3米,淹没时间达30小时。
2007年9月19日凌晨,第13号台风“韦帕”登陆,最大风力14级,农田损失。
2008年,灾害性天气频发,北港先后遭受“海鸥”、“凤凰”、“森拉克”和“蔷薇”四轮台风影响。尤其是7月28日第8号台风“凤凰”在福建福清市东瀚镇登陆后,导致北港平原地段平均水深1.6米,最深2.85米。带来相当大的损失。
2009年8月7日至9日,第8号台风“莫拉克”先后在台湾和福建分两次登陆,北港农村不同程度受淹。
2010年8月30日至9月2日,受第6号强热带风暴“狮子山”和热带风暴“南川”环流影响,北港3小时内降水达115毫米。
2012年8月3日,第9号台风“苏拉”在福建福鼎秦屿镇沿海登陆。北港多大引发山洪大水。
2013年7月13日和10月7日,台风“苏力”和“菲特”分别在福建连江和福鼎沙埕沿海登陆,北港内大部分农田水位升高不见稻苗。
2014年7月23日,第10号台风“麦德姆”;9月22日,16号强热带风暴“凤凰”先后登陆,带来暴雨。
2015年8月9日,第13号台风“苏迪罗”登陆,致使北港各地遭受“百年不遇”的洪水袭击。时雨量达315毫米,山洪暴发,各个村居防洪堤被冲毁,民房受损,汽车被淹。
2016年9月15日,第14号台风“莫兰蒂”登陆厦门,最大风力17级。平阳北港遭遇水灾,多数树木折断。同年9月28日,第17号台风“鲶鱼”在福建泉州登陆,连续暴雨致北港域内大部分农田受灾。
2017年,台风“天鸽”带来狂风和大雨,导致北港部分道路被淹,水深达0.5~1米。
2021年,第14号台风“灿都”影响北港各个村庄。
2023年7月28日,受“杜苏芮”台风影响,北港局部地区出现大暴雨。
自古以来履任平阳官员以及地方水利专家,均致力于寻求治理水患及其它自然灾害的有效方法。诸如宋代水利专家水头人朱元昇,在水头建造堰坝,改善从水头到湖门长达5公里的农田灌溉,预防了旱涝灾害,当地民众为纪念他,将这座堰坝命名为朱官堰。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平阳县令何子祥携手当地绅士林宗载等人,成功疏通南湖河道,修建堤坝,并将南湖的陡门迁建至南山脚下(即现今的南湖普美)。这些古人的治水贡献,至今仍在北港民间广为传颂。
— END 一
版式:玲珑
主管: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
回顾历史,挖掘北港乡土文化。欢迎关注平阳县水头历史学会公众平台。如果您喜欢本平台文章,不妨点个“在看”或“赞”,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