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幸福吗?
不同的人,因生活环境、成长阅历等不同,对幸福的定义和体验也各不相同。但不管我们如何定义和体验,感受不到满足的人,他都不会感受到快乐,更不会感到幸福。
总体而言,幸福虽然是一种感受,但这种感受却包含着对自我的满足。但这种感受却包含着对自我的满足。得不到自我满足的人,是不可能有幸福感的。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和比较心理学家,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tic psychology)之父马斯洛在1954年出版的《动机与人格》一书中对人的需求做过精彩而系统的阐释。
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主要分为5个层次,最基本的,生理和安全需求。然后是,归属和爱的需求,又被称为社交需求。再然后是,尊重需求,即获得对自己的、稳定的、积极的评价需求。最后是,自我实现需求。
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就像一座金字塔,处在最顶端的是自我实现需求,最底端的则是生理需求。尽管不同层次的需求之间有时也存在着交叉和重合,但整体而言,却是一个由底端向顶端逐步满足的过程。当满足了生理需求之后,我们会更渴望安全、社交、尊重和自我实现需求。而如果满足了自我实现需求,那幸福也不言而喻。
所以,你幸福吗?关键是自我实现需求是否得到了满足。我们追求幸福的过程,就是追求自我实现的一个过程。
那么,如何满足自我实现需求?清华大学赵昱鲲老师从知与行的角度给出了答案。在《无行动,不幸福》这本书中,赵老师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详细阐述了如何认识真正的自己,并用40多个具体的行动指南,引导我们如何活出人生的意义,实现自我并最终达到幸福的彼岸。
没有人天生是幸福的,所有的幸福都来自行动。赵老师说,幸福是一个动词,它是我们在活出蓬勃人生的状态时自然会有的感受。因此,我们不应该把幸福当成目标去追求,而是应该坦然地面对人生的艰难困苦与喜怒哀乐,把这一切都当作自己成长、提升并实现自我的机会,用书中给出的方法,去积极地调整自己与自己、自己与他人、自己与社会的关系,去运动、去信任、去爱、去利他,去助人达己,我们就能够幸福。
当然,知是一方面,重要的还是行动。正如《无行动,不幸福》这本书中所说的,读完这本书,我们并不会就自动的变得幸福起来,人生也不会自动的就变得美好起来。我们依然会历经艰难困苦,也依然要面对这个世界该有的自私冷漠。这个世界从来都是那个模样,可我们已不再是原来的那个自己。
心理,不是名词,是动词;情绪,不是名词,是动词;自我和人生,也都不是名词,是动词。生活的价值,人生的意义,就在行动中、在过程中、在体验中。
加油,行动起来,做最好的自己!